一誠法師:超越痛苦的法門

uploads/content/2022/june/35cd53d51faa3c342e5a7303c1a8dcff.jpg" width="616" height="616" />

   以下內容,為一誠法師開示

  佛教不是宿命論,它告訴人們人生是苦,是困難,是要人們積極地去面對它

  苦並不能代表佛教,苦、集、滅、道四諦才是佛教,佛教告訴眾生人生之苦目的,是要人擺脫生、老、病、死之苦,讓人超越生命,坦然面對生死

  佛陀靈山會上,出示手中的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你們說說看,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四方天王看後,各說是青、黃、紅、白等不同的色澤。佛陀將摩尼珠收回,張開空空的手掌,又問:「那我現在手中的這顆摩尼珠又是什麼顏色?」四方天王異口同聲說:「世尊,您現在手中一無所有,哪有什麼摩尼珠呢?」

  佛陀是說:「我拿世俗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面前,你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多麼顛倒啊!」

  佛陀的手中雖然空無一物,但這正是「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無」中蘊藏了「有」,正因為「空無」,所以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佛陀感嘆世人「顛倒」,因為世人執著於「有」,而不知道「空」的無窮妙用,總是被外在的、有形的東西所迷惑,而看不見內在的,無形的本性生活,不知道那才是最寶貴的明珠。

  同樣的道理,人之所以陷於痛苦之中,是因為執著於苦的「有」,而看不到苦的「無」,也就是說,人們只看到了外在環境和境遇之苦,認為它是真實的存在,而沒有看到這些苦終會消失,終會變成「無」的事實

  或者換個說法來講,人們只看到了現實存在的苦,卻沒看到苦的背後所隱藏的「樂」。

  人生是苦,不可否認,但人可以超越苦。

  和尚給大家提供幾個方法第一個就是要看身外的遭際。當從一種遭際中出來,學會將過往的一切都放下,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放,直到最後不再為遭遇所苦。

  然後還要放空心。把「我」的得失、「我」的成敗都撇開,「無我就能無苦。

  接著,還要學著關注內心需求

  我們總是把太多的精力用於認識外界、向外佔有和追求,絕少關注自已的內心狀態和尚希望大家還是多花點心思看自己,不僅要滿足自已的物質所需,也要滿足精神層面的需要,精神獲得了滿足,自然會有多餘的欲求,那大家也就不會在追逐中心力交瘁,身富而心苦。

  第三點,要擴大自我

  很多時候,所以心苦,是因為心中太多計較,過度的佔有,導致生存的空間太過狹隘人生條路呢,總是走得越寬越好,大家不妨試著放大心量,把人生喜怒哀樂都容納進去,一並消化了,不要讓在心中堵著掖著,時時令人難受。

  還有,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風順之時,也要懂得適可而止。做事一定要有回頭的心態,一心只知道往前沖,很有可能逾越規範,誤入歧途,最後掉進苦海,賠上自己一生的幸福。所以,要懂得回頭,懂得在恰當的時候止步。

  另外,遇到困境的時候,不怨天、不尤人。要將苦難當成生命中理所當然的遭遇,時刻懷著「自作自受」的心態,安然接受,學會不糾結於福禍,學會安樂。求福避禍是人的天性,可是古人早說過,「福禍相倚」,只想求福而不願遇禍是不現實的,刻意避禍心態正是痛苦的一種來源。所以,不必將禍福分得那麼清楚,因為禍福是在不斷轉化之中的,這種轉化,你不可能左右得了。既然如此,不如就不去糾結,安心以對。

  對痛苦解脫不是逃避,而是換一種心境,用全新的智慧看待生命。大千世界,百態叢生,人生善惡苦樂等等都是客觀存在的。可是它們投射在人的內心時,卻如水中之花影,空無一物。如果生活痛苦不幸降臨到你身上,不要怨嘆、悲泣,只要明了自己所執著的一切不過是臨水照花影,就能拋開心中苦苦的糾結,獲取更廣闊的心靈空間,盡情享受生命之樂

  (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