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妙法蓮華經》第17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廣開釋迦牟尼佛權實的前三部分:開方便、顯真實、舉五濁解釋方便,我們今天接著學習第四揀偽敦信。揀偽敦信,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講:第一就是揀真偽,第二開除釋疑。我們先來看揀真偽。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上文中佛說明了諸佛五濁惡世出世,由於眾生煩惱重、邪見多、生活苦,所以不得已開方便門,從實出權,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乘之教,不得已開三乘事。佛的弟子們,在沒有聽佛這樣說之前,如果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認為自己是二乘人,這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世尊已經把諸佛如來、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乘的原由解釋明白了,如果作為佛弟子們還認為自己是二乘人、不是菩薩不聞不知諸佛如來的教化,那麼他們就不是真佛弟子、不是阿羅漢、不是辟支佛。就像我們世間學生弟子一樣,不論是學哪個方面的學問都要隨順老師的教導。現在與會的佛弟子們,如果聽了佛的教導之後,知道佛是教菩薩事,是令眾生皆入佛道、入一佛乘,仍然認為自己是二乘人不菩薩,那麼他們就沒有隨順佛的教法,怎麼能稱為佛弟子呢?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上面一段經文是說不聞不知,這樣不是真正的佛弟子;這一段講的,是如果聽聞諸佛如來菩薩而不信受,就是增上慢人。

  佛施設二乘教,原本是因為五濁惡世眾生障重、受生老病死等種種的苦,所以佛施設二乘教,暫時讓眾生息苦。息苦之後,再為眾生成佛大法,不然的話,眾生會被生老病死這種種的苦所障礙障礙為他大法也不能夠信受。在這情況下,佛不得已為二乘人說,斷了見思惑就稱為阿羅漢、不回三界受苦就叫做最後身、了分段生死就叫涅槃。不得已說了分段生死、證有餘涅槃。現在佛為大眾開權顯實、宣說大法,那些真正已經證了阿羅漢的人聽聞大法之後,就應當信受此法。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這些阿羅漢,他們見思煩惱已斷、分段生死已了、不再有生老病死障礙,當他們聽聞佛宣說大法之後,就應當審視思量,思量什麼呢?阿羅漢們只是斷了見思惑,無明還在,怎麼能稱為阿羅漢呢?我們想想,阿羅漢含有殺盡煩惱賊之意,無明煩惱還在,怎麼能說殺盡煩惱了呢!還有無煩惱呢,沒有殺盡。分段生死已了,但是變易生死還沒有了,怎麼能說是後身呢!二乘人所到的只是化城,化城就是為了中間休息的地方,並不是最後真正的寶所,怎麼能稱為究竟涅槃呢!

  所以真正得阿羅漢的人,聽佛宣說大法之後,會重新審視自己,肯定會信受佛所說大法;倘若他們滿足了,認為已經和佛一樣證得究竟的涅槃,不再進求無上菩提,那麼可以說,這樣的人並沒有證得阿羅漢。因為真正的阿羅漢,一定會信受大法、志求無上菩提的,你不信大法、自以為足、不求無上菩提就是未證阿羅漢的人,那麼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就是增上慢。所以說,這些比丘比丘尼,雖然已經證了阿羅漢果,但是因為不能信受大法、不能志求無上菩提,就都是增上慢人。

  這一段是揀別真偽,揀別出哪些是真正的佛弟子、是真正的阿羅漢;哪些是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下面就是開除釋疑。好 我們看經文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

  上面佛說不聞不知諸佛如來菩薩事不是真弟子、不是真阿羅漢、不是真辟支佛;又說聽聞大法而不信受皆是增上慢人,佛擔心大眾聽了之後心裡會問,難道一切阿羅漢都必定志求無上菩提嗎?其實這件事也有例外的地方,所以佛在這裡開除之。就是哪些人是例外。就是佛滅度後,在無佛期,就是現前無佛,那麼在這情況下,依權教來說,證阿羅漢的人未必能志求無上菩提

  可能有就會問了,佛滅度後,不是還有《法華經》住世?這些阿羅漢為什麼不能信受呢?佛解釋說:「所以者何,佛滅度後 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意思是說,佛滅度以後,雖然有《法華經》住世,但是此經甚深難解受持讀誦的人都非常難得,能解《法華經》的人就更難得了。沒有人為阿羅漢講解此經,沒有人為他們開三權顯真實,那麼這些小果聖人,怎麼能夠自己發起回小向大的心呢?怎麼能夠志求無上菩提呢?正因為如此,所以佛許那些在佛滅度後證阿羅漢果的人是佛弟子、是真阿羅漢

  如果這樣說的話,這些阿羅漢們就永遠是阿羅漢、永不要再發起志求無上菩提心了嗎?就是說,他們永遠安住在小乘、不要去求一佛乘、求究竟圓滿涅槃了嗎?不是這樣的,下面佛就為我們來做了解釋。

  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大智度論》第九十三卷釋畢定品中說:「羅漢先世身,身必應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答,羅漢三界因緣盡,更不復生三界,出三界外,有凈佛土,無煩惱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我們解釋一下,意思是阿羅漢已經斷了見思惑,他身滅之後、他這一生報盡之後,不會再三界來受生;他不三界受生,他受生到三界外的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連貪嗔痴等煩惱名字都沒有;他們在方便有餘土會遇到佛,佛出世必說《法華經》,他們聽聞法華經》之後,就能發無上菩提心,就是這個意思。

  智者大師引用上面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這句話,就是前面的我們引用的《大智度論》中說這句話智者大師來解釋「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智者大師解釋說:「有羅漢若不法華,自謂得滅度,我於余國為說是事,汝皆作佛。」意思是說,有的羅漢在先前對《法華經》不聞不知,自認為已得涅槃,那麼在他羅漢身滅之後,我們剛才講過,這一世報盡之後,身滅了以後,就會生到方便有餘土,余國指的就是方便有餘土,這些阿羅漢生到方便有餘土之後,又會遇到釋迦牟尼佛為他們說《法華經》,他們聽聞之後回小向大,發起志求無上菩提之心。好,我們回到經文,若遇余佛的余,這裡的余,我們依剛才智者大師註解,就是指便有餘土;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就是對此妙法決定明了。佛就是這樣不舍眾生,不僅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法界眾生說法,還要到方便有餘土現身說法,幫助這些生到方便有餘土的阿羅漢們回小向大、成就佛道這是第四揀偽敦信,我們再來看第五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是勸大眾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真實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這是大眾相信諸佛如來言無虛妄。那麼勸大眾當一心信解受持釋迦牟尼佛的什麼語?勸大眾當信解十方三世諸佛什麼語言虛妄呢?就是無有餘乘、唯一佛乘,就是信解此語。也就是說,世尊大眾,一定要相信自己和諸佛所說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沒有其他的二乘三乘,二乘三乘都是方便,只有一佛乘才是真實之教。

  到這裡,佛正式說法的兩大段,廣開諸佛權實、廣開釋迦牟尼佛權實的長行部分我們就介紹完了,下面是偈頌,偈頌有兩部分:許說和正式說法,我們先看第一部分許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舍利弗善聽。

  增上慢、我慢、不信,這些問題我們四眾弟子通有,只不過在通有當中也各有側重。像出家二眾,增上慢的多;優婆塞,有我慢的多;優婆夷,是不信的多。出家二眾,比丘比丘尼大多修道得禪定,有些出家眾在得禪定之後,誤認為自己已經得了聖果。得初禪的,說自己證了初果;得二禪的,認為自己證了二果;得三禪的,認為自己證了三果;得四禪的,就認為自己證了四果。他們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就起了增上慢,所以這裡說,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這是在家男眾,有些男眾執著我相,再加上有的非常的富有、有的社會地位尊貴、有的有學問等等,就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別人,所以在家男眾起我慢的比較多。優婆夷,在家女眾,在家女眾大多都是起卑慢,看到別人勝過自己,心裡想:你勝過我又能怎麼樣?我們前面講過這叫卑慢。由於有卑慢,或者智慧淺,對大法多生不信,不肯修學勝道,所以說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這句好理解,像這樣有增上慢、我慢、不信弟子,前面講過五千人離席,不自見其過。智者大師解釋說:「不自見其過者,三失覆心,藏玼揚德,不能自省,是無慚人也。」由於被我慢等煩惱蓋覆其心喜歡宣揚自己好的一面,不肯反省自己犯下的過失錯誤,明明是在犯錯,還認為自己都是對的,那麼這樣的人,肯定也不生起慚愧心來,所以叫做無慚人。

  於戒有缺漏,我們一個字個字來解釋。律儀戒有所違犯叫做缺,定共戒、道共戒有過失叫做漏。律儀戒包括五戒十戒具足戒,這是律儀戒,律儀戒是戒的身和口。定共戒是以定力壓伏住煩惱才不犯戒,這個定共戒是入定才有,道共戒是由智慧力斷除煩惱而不犯戒,這個要證無漏聖道才有,所以定共戒和道共戒戒的是意,戒的是意、也可以說戒的是心。

  護惜其瑕疵,律儀戒是戒的身和口,我們剛才說的,如果律儀戒有所違犯,我們想想,律儀戒戒的是身和口,那他有所違犯,就會在身和口上表現出來。比如說犯殺戒、犯妄語戒、犯偷盜戒,這些是在身和口上表現出來了大家都能看到,這就如玉露疵。如玉露疵,露在玉外面的斑痕叫做疵,大家都能看到,所以違犯律儀戒如玉露疵。而這個定共戒和道共戒戒的是心,一般人看不出來的,如果沒有定共戒和道共戒,心就會意念紛飛,甚至會起惡念,這些妄想雜念惡念它是在心裡的、起心動念的、別人看不出來的,這就如玉含瑕。如玉含瑕,玉裡面的斑痕叫做瑕,是在玉裡面的,別人看不出來的,身口意有了過失,掩蓋起來不想讓人知道,不肯發露懺悔,自己還認為自己很好,做的非常好,自己是菩薩,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這就叫做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這五千四眾弟子自認為已經證了聖果,出離了生死苦海,其實他們得的只是世間禪定還沒有出三界生死,他們只是得的世間的小智,是妄把有漏當成了無漏,所以說是小智。

  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糟就是酒糟,酒提煉完以後、發酵完以後所剩的渣子,酒糟;糠就是稻子的皮,這些都是不能食用的。這五千弟子有以上說的過失,不是大機、不是大根機、不能聽受大法對於修學大法來說他們都不法器、是沒有用處的,所以用糟糠來比喻,說他們是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這五千人就退席了。為什麼會離開呢?是佛的威德力使他們離開的,如果不讓他們離開,他們留下來聽佛說法華經》,因為他們的增上慢,因為他們不是大法器,他們自認為已得和佛一樣的,所以他們會誹謗大法、墮落地獄受苦,所以佛以威德力讓他們離開。

  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尠福德就是少福德的意思,這五千人退席,一方面是佛的威德力;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福德太少,無福堪受大法。所以說聽聞乘法不能少福德的,福報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福就不能承受大法。所以我們看,我們要是再遇到什麼喜事、什麼樣的好事的時候,來的時候,如果你福報不夠的話,第一、準是好事跑了,第二、來的福也轉為禍,禍福相依。所以任何的事情都不能少福報的,沒有福報,同樣也不能承受大法。福是慧基,福報智慧基礎,所以大家平時一定要注重多修福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大家也要會修福報,不要只是去修世間福報,要修出世的福報來作為自己修大智慧基礎。當然出世的福報很多種修法的,像修凈土法門的,作種種的善,我們把種種的善迴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出世的福,迴向求生極樂世界為我往生凈土的助緣、作為我往生凈土的資糧。還有像《地藏經中說的修福報。我們不要只迴向世間的這種人天福報,我們迴向法界這就是做出世的福報,等等很多很多的。

  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五千人退席之後,大眾中剩下的就都是能夠堪受大法的人了,都是載道之器,我們說都是法器了。就像枝葉落下剩下的都是樹榦,棟樑之材。

  舍利弗善聽,這裡佛叮囑舍利要注意聽,善聽。到這裡,是偈頌的第一部分許說,下面就是正式說法正式說法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廣開諸佛權實,第二段是廣開釋迦牟尼佛權實,廣開諸佛權實中有總明諸佛、明過去佛、明未來佛明現在佛,我們先來看總明諸佛。在總明諸佛中分為五層:施權、顯實、勸信、舉五濁、說無虛妄,我們講的雖說啰嗦了一點,把它分這麼細,主要也是為了方便大家更能理解,大家通過這幾層的分法,在聽經的時候能夠更好的理解。好,我們看經文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這是第一施權,就是施設方便的法門,接引大乘根性還沒成熟的人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諸佛所得法,這是佛自證的實智;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這是佛的權智,就像我們在前面長行中說諸佛隨宜說法,隨眾生的根性、種種欲樂等施設無量的方便而為眾生說法

  眾生心所念,就是九法界眾生心念心念是指眾生在做事情之前的起心動念。種種所行道,種種是多的意思,難以用數字來表達,所以說是種種;所行道,指的是眾生修行法門。上面眾生心所念,就是起心動念,所行道,就是指已經在行動了,眾生依種種的法門修行這就是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若干表示不定量的意思,不確定是多少,但是總統的都包括在內了。諸欲性,欲是樂欲、性是習性,九法界眾生的樂欲不同、習性不同,有的喜歡當官、有的喜歡生意、有的喜歡熱鬧、有的喜歡清靜等等。

  先世善惡業,就是眾生的所念、所行、所好有如此之多的差別都是前世所造善惡業的原因先世的業因不同,所以眾生的所念、所行、所好就有種種的不同。

  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對於眾生的根性有種種的差別,佛都知道的清清楚楚,所以佛以方便力來引導眾生或以因緣說法或以譬喻而說法,無非是隨其所念所行所好,令一切眾生歡喜信受。

  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經。佛以諸因緣譬喻,隨眾生的根機,這裡說九部經。我們通常都說三藏十二部經,三藏是指的經藏、律藏和論藏,十二部經並不是指的十二本經,而是根據經文的體裁和所記載的事相不同,把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這三藏十二部,包括了佛所講的一切經。十二部經的名稱是:長行、重頌、孤起頌、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議、無問自說、方廣、記別,記別也叫授記。在這經文中只講了九部,有三部沒有說到,我們在後面會做解釋。

  或說修多羅,修多羅譯為契經,我們開頭在講經題的時候都講過,經又叫修多羅,譯為契經。契經有通別兩種解釋,從通的方面說,契經是一切佛經通稱這是通。但是在十二部經中,契經是單指經中的長行,這就是在十二部裡面的解釋,指長行。

  伽陀及本事,伽陀譯為孤起頌,孤起頌就是不依前面長行的意義,是單獨發起的偈頌,表達的是獨立的意思。本事,就是記載佛說弟子過去因緣經文,我們經中有好多佛說過去弟子們因緣,這個在十二部裡面就稱為本事。

  本生未曾有,本生是記載佛自己過去世因緣經文,記載佛過去世的因緣;未曾有,是記載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

  亦說於因緣因緣的是見佛聞法或者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譬喻並祇夜,譬喻,佛說種種的比喻來讓眾生更容易明白,就像本經中的優缽曇,前面我們講的,還有後面講的火宅等比喻。祇夜就是重頌,是以偈頌的形式重宣前面長行之義

  優波提舍經,譯為論議,就是以問答形式來論議法理。

  以上總共講了九部經,長行、孤起頌、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緣、譬喻、重頌、論議,十二部裡面沒有說到的是無問自說、方廣和記別,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現在講的這段偈頌經文,是講的怎樣為小乘根性的人施權,為小乘根性施權裡面沒有無問自說、方廣和記別,所以這裡說的是九部經,不是十二部,大家明白了。

  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這是總結施權之意。說以上九部經並不是佛的本懷,是佛不得已而說的,為什麼?因為鈍根眾生樂於小法、不信大乘、貪著生死,往昔於無量佛所不行甚深妙道,所以現在為眾苦所惱亂。不堪聽聞大法,他們只能聽聞小法,佛不得已為他們說涅槃為他們滅苦。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