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凈土經意平時說和臨終說(文白對照)

  原文

  印公老法師慈鑒.久仰泰斗.恨未親承。弟子出家以來.於凈土法門.深生信願.依而行之.蓋已久矣。近閱佛法科學之比較研究.呂碧城女士.與王季同居士書.以四十八願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而觀無量壽佛經.又許五逆往生.互相衝突.而退信心。王季同之答.不甚詳盡。弟子障重多疑.於此亦深生疑惑.且恐他人亦生此疑。故特上書.伏懇我公慈愍.詳為開示。俾弟子及現未一切眾生.除疑生信.無任感謝之至。再者.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下.尚有誹謗正法四字.而觀經無之。不知因無此四字.不成衝突否。

  凈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凈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法門.而欲平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至於無量壽經.乃至十念.咸皆攝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此約平時說.非約臨終說。以其既有五逆之極重罪.又加以邪見深重.誹謗正法.謂佛所說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誆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根據.實無其事。由有此極大罪障.縱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無極慚愧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阿鼻地獄相現時說。雖不說誹謗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必不能不謗正法。若絕無謗法之事.何得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無謗法.彼有謗法解者.亦極有理。但既不謗法.何又行三種大逆乎。是知四十八願.系約平時說。觀經下下品.是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願.乃約平時說.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說。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謂為衝突.則成鑿死卯子漢矣。(民國二十九(1940)年二月,附來信)——印光大師《文鈔》之《復善覺大師書》

  白話

  (來信)印公老法師慈悲過目,弟子早已久仰您如泰斗般的風範,遺憾的是不能親身侍奉您老人家。弟子自從出家以來,就對於凈土法門生起甚深的信願,弟子依教修行已經很久了。近來閱讀《佛法科學之比較研究》一書,其中有呂碧城女士寫給王季同居士的信中說,因為四十八願中,有「唯除五逆」的經句,而《觀無量壽經》中,又允許五逆可以往生,似乎兩部經互相衝突,所以弟子就退失了信心。而王季同居士的回答,不是非常詳盡。弟子因為業障深重而生性多疑,所以在這兩處經意上,也生起了很深的疑惑,而且擔心同修也會生起同樣的疑問。因此特地奉上書信,至誠頂禮,懇請我公發慈憫心,詳細開示。使弟子以及現在、未來的所有眾生都能夠斷除疑惑,深生正信,弟子將不勝感謝之至。另外,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後的經文,還有「誹謗正法四字,但是《觀經》裡面卻沒有。不知道是否因為沒有這四字,使得兩部經的意思互相也有衝突呢?

  凈土法門佛法中的特別法門凈土法門功德利益,和依靠自力修持的普通法門大不相同。古往今來,有很多人按普通法門教理來理解、評價凈土法門,因此自誤誤人卻又自以為是在「宏法利生」,這種人太多了。他們最根本錯誤之處是在於沒有搞清楚佛力與自力之間,大小、難易的差別。把原本是依仗佛力的法門,卻想硬要和依仗自力法門教理來相提並論,才導致有這樣的錯謬假如他們懂得佛力不可思議,不能用具縛凡夫修持力來相提並論,那麼凡是一切疑惑不信心理,就都會化為烏有了。

  至於《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的「乃至十念」,是把一切念佛人全都攝受在內。「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針對平時來說的,不是針對臨終時說的。因為這種人既然造有五逆這樣極重的罪,又加上邪見深重、誹謗正法,說什麼「佛所說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及念佛往生法門都是誆騙愚夫愚婦來信奉佛教借口,實際上是並沒有這回事」。由於有了這種極大的罪障,即使偶爾有一念、十念的善根,但是因為沒有極其慚愧、真正信仰心念,所以才不能往生

  而《觀經》下下品往生,是針對臨終阿鼻地獄相現前的時候說的。雖然沒有說「誹謗正法」,但是這樣的人既然造了五逆十惡具足了諸多不善,必然不能不誹謗正法。如果絕對沒有謗法的事,怎麼會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呢?往往有人把《觀經》下下品生理解為沒有誹謗正法、而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乃至十念」理解為不攝受誹謗正法,還自以為非常有道理。但是,既然沒有誹謗正法,為什麼又做三種大逆呢?由此可知,四十八願,是針對平時說的;《觀經》下下品,是針對已經見到地獄里極端的苦相來說的。這時,臨終人的恐怖已經不能用語言表達了,一聽到阿彌陀名號就會哀求救護,完全沒有了其餘的念頭,只有求佛救度的迫切心念。雖然只是剛聽到剛開始念,但是已經具足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所以,雖然只是十念,甚至只是一念,也可以承蒙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接引往生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是針對平時說的,《觀經》下下品,是針對臨終時說的。由於時機、事相不同,所以是否攝受才有差異。如果認為二部經是有衝突」,這就成了「鑿死卯子漢」(譯者註解比喻死死執著文字)了。

  南無彌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