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妙法蓮華經》第13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在上面的經文中,是以長行的形式,稱嘆諸佛以及釋迦牟尼佛的權實二智;下面是以偈頌的形式,來稱嘆諸佛以及釋迦牟尼佛的權實二智。

  偈頌和長行互有詳略,就是說,在長行中簡略的,偈頌中講的就比較詳細;在長行中講的詳細的,偈頌中就比較簡略。世尊以這樣的手法來宣說,是為了使經的義理更容易顯發。好我們看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世雄不可量,諸天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解脫三昧,及佛諸余法,無能測量者。

  這里的兩偈,第一偈是總頌諸佛釋迦牟尼佛的實智,第二偈是總頌諸佛釋迦牟尼佛的權智。在上面的長行中,對於諸佛釋迦牟尼佛,我們看,是分開稱嘆的;而在這里的偈頌中是合在一起來稱嘆的。長行中分開稱嘆,是表化緣不同;偈頌中是合起來稱嘆,表諸佛釋迦牟尼佛的權實二智是相同的。

  我們先來看第一偈:世雄不可量,諸天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世雄,就是指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佛才是世出世間英雄。前面的長行中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這里只是稱嘆諸佛是真英雄,沒有提到智慧。前面說的是智慧無量,這里說的是英雄,沒有提到智慧,這是因為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皆具大威雄勇猛之智,智慧攝入雄字之中了。所以讚歎諸佛是真英雄也就包括了讚歎佛的智慧了,我們常說的大雄。佛具足世出世間的大威雄勇猛之智,所以稱為世雄,我們也稱為大雄。世雄不可量,就相當於長行中的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這是稱嘆諸佛以及釋迦牟尼佛的實智。在長行中,只是說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而這里推而廣之,說的是人天等一切眾生都不能知佛的境界。這第一偈是總頌諸佛以及釋迦牟尼佛的實智。

  第二偈:佛力無所畏,解脫三昧,及佛諸余法,無能測量者。這是總頌諸佛釋迦牟尼佛的權智。佛力無所畏,解脫三昧,佛的十力、四無畏等,都是諸佛以及釋迦牟尼佛果地上所證得的,在前面長行中我們詳細解釋過了。佛力無所畏還有解脫三昧,這個十力、四無所畏、解脫三昧,我們也已經做了詳細的講解。及佛諸余法,這是指諸佛以及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的權法。眾生難知佛智,難知佛的實智,到了等覺菩薩有一無明沒破,所以難知,不能究竟佛的實智,所以諸佛就以方便權智,隨眾生機來說種種的大小乘法。無能測量者,相當於我們長行中講的意趣難解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我們前面講的兩個偈子:世雄不可量,諸天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解脫三昧,及佛諸余法,無能測量者,這是諸佛以及釋迦牟尼佛權實二智的稱嘆;這里的兩個偈子是對前面稱嘆的解釋和總結。蕅益大師說:「此頌上兩章釋結之意,而文字變化,不必句句分配。」我們就依蕅益大師所說,不一句一句的來分配哪些是解釋、哪些是總結。

  這兩個偈子的大意就是:甚深微妙的權實二法難見難了,是由世尊以及諸佛,從無數佛所,具足盡行無量道法,經無量億劫,行此道法已,才坐道場成佛果,所以能悉知悉見此甚深微妙的權實二法。這是我們對這兩個偈子大概的一個解釋。

  到這里,可能有人就會問了,既然第一偈中說了具足行諸道,下面又說行此諸道已,這兩個偈子當中有兩句這么經文,是不是重複啰嗦了?我們解釋一下。第一偈中說具足行諸道,是說佛因中之事,佛行菩薩道因中之事,著重在「具足」二字上。具足行諸道是因中,著重在這具足二字上;第二偈中說行此諸道已,是說佛果上,已經圓滿佛果,著重在「已」字上,表示功行圓滿。這兩句偈子,雖說的都是與行諸道有關,但是所表達的意義不同,所以不是重複,更不是啰嗦,我們一定要明白。

  這以上是寄言嘆佛的權實二智,下面是絕言嘆佛的權實二智。絕言嘆又分三部分:第一是解釋止嘆的原由,第二是正式的絕言嘆,第三是追頌絕言之境。好,我們看經文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在前面的長行中,以十如是來解釋諸法實相講的比較詳細。十如是我們也一個一個的來做了講解,比較詳細,這里說的就比較的簡略。我們剛才講了,長行中講的詳細的,在偈頌中就講的比較簡略。如是大果報,就是指的十如是中的如是果、如是報,所以是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義就是指十如是的本末究竟等,性相義就是指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本末究竟等,這三個如是。這一句偈頌,雖然只舉出十如是中的前兩個如是性、如是相,以及後面的三個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但是包含了中間的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也都包括在內了,這里就是簡略了一些。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這兩句的意思和長行中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一樣的。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我們在前面解釋過,下至地獄法界、上至佛法界,乃至十法界中的任何一物皆為實相。對於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只有佛,到了究竟圓滿的佛才能究盡,這是解釋止嘆的理由。為什麼世尊舍利弗說「止,舍利弗,不須復說」?因為只有佛才能究盡諸法實相,其他九法界眾生、包括等覺位的大菩薩都不能知佛智,所以佛要止,止了、不再稱嘆了,這是解釋止嘆的原由。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不退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這就開始了正式的絕言嘆。我們先看前六句: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是法,就是指諸法實相;實相無相、沒有方所,不能指著一個地方或者一個東西,說這個就是實相,所以不可示。是法不可示、諸法實相不可示。實相離言說相,不能用語言去表達,所以說言辭相寂滅。但是佛如果不用語言給我們講解、解說,眾生怎麼能夠通達諸法實相呢?佛不給我們講,我們對諸法實相漠然不知、茫然的,不能通達諸法實相,就會我們永遠迷惑、困惑在,因緣和合而成的幻相的這種境界當中苦惱。我們永遠不知道諸法實相的話,我們永遠不知道幻化的一切種種的現相,我們認為這個現相是真、追逐這個幻相,在這個幻相當中苦惱。在追逐這個幻相、認假為真,我們就始終是流轉生死不能解脫。所以佛為了救度眾生對於不可示不可說的實相,還要用語言來告訴眾生

  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雖然佛能夠說這個不可說法,但是諸餘眾生類不能得解,所以佛就對舍利說了:「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既然眾生不能得解,那麼佛就不去宣揚是法了嗎?不再講諸法實相了嗎?眾生也就不能得解脫了嗎?不是的,下面經文說了: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這兩句就說明了這個問題,還是有一部分眾生能夠得解的。諸餘眾生類的余字,就表示有一部分人是不包括在內的,哪些人?就是那些信力堅固菩薩就能夠得解。

  那麼,那些菩薩眾信力堅固,什麼樣才能稱為信力堅固呢?依據窺基大師註解,信力堅固菩薩眾,指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因為初地以上的菩薩四種證凈,也叫四不壞信。什麼是四不壞信呢?就是對於佛、法、僧、戒這四種法的信心永遠不會動搖、不會毀壞。小乘四不壞信,是證了初果以後所得的;這里的信心堅固,指的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薩所得四不壞信。這些登地菩薩,我們剛才說了,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證這個四不壞信,這些登地菩薩對於佛、法、僧、戒的信心,真正達到了永不動搖的程度

  這里我們還要強調說明一下,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下面的經文的。信力堅固是說初地以上的菩薩,他們能夠信佛甚深無量,他們信佛甚深無量,但是沒有圓證佛的權實二智,大家一定要明白。他信,但是他沒有圓證,所以下面的偈頌當中,接著就說了八地以上不退菩薩也不能知佛智。他們只是堅信,但是沒有證得,所以下面的九個半偈子是說明不能知佛智之人聲聞不能知佛智、辟支佛不能知佛智、以及菩薩也不能知佛智。我們不知注意了沒有,在長行中,只說了聲聞、辟支佛不知佛智,在這里的偈頌中,為了顯示聲聞辟支佛不知佛智,所以又說菩薩也不知。意思就是說,連菩薩都不能知,那麼二乘人當然也不能知了。

  我們先來看聲聞不知。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這里先舉出的是聲聞不知佛智。諸佛弟子眾,佛佛都有聲聞弟子供養諸佛,這些聲聞弟子都曾親近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這是指的四果,四果的見思煩惱已經斷盡,漏已盡。住是最後身,這里的最後身是指的分段生死的最後身。證了四果阿羅漢,見思煩惱已經斷盡了這一世的身體死亡之後再也不三界生了,我們說跳出三界外,不在輪迴中,不在三界了,所以稱為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諸佛的這些聲聞弟子親近善友,就是指諸佛,他們親近諸佛,見思煩惱斷盡,證阿羅漢。但是由於他們固守偏空,還執著空,不能回小向大,以他們的智慧對於佛智其力不堪,也就是說不能知佛智。

  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這是世尊用的一個比喻,這里別舉皆如舍利弗者不知。我們知道,舍利弗在佛聲聞弟子中他的智慧是第一的,意思是說假如遍滿世間的阿羅漢們,各各的智慧都像舍利弗一樣,都像舍利弗這么高的智慧,並且他們盡其心思,共同去度量佛的智慧也是不能知的。

  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這是別舉皆如舍利弗及諸大弟子者不知。上面是假使,這里是正使,決定語;上面是滿世間,這里是滿十方,量更大了;上面是皆如舍利弗,這里推而廣之,意思是,不僅有舍利弗的智慧,而且這一個阿羅漢身上不僅有舍利弗的智慧,還有其餘諸大弟子的一切的特長,就像舍利弗的智慧、有目犍連尊者神通、還有迦葉尊者頭陀、羅睺羅的密行、阿難多聞須菩提的解空等等,這么一個集所有特長於一身的聲聞弟子,遍滿十方剎之多,這么樣多的弟子,有這些集中所有阿羅漢們特長的這么多的弟子,遍滿十方剎之多,他們共同盡其心思忖度測量佛智,也是不能知的。這以上是說聲聞不知,下面說到辟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辟支佛是順逆觀十二因緣覺悟,所以又稱為利智,這遍滿十方界的辟支佛,像竹林一樣密,這與上面滿十方界的聲聞比起來,數量更加的多。這么多的辟支佛,用億無量劫時間,不是無量劫了,是億無量劫時間在一起一心思量佛智,連少分也不能知。

  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這里說到的是新發意菩薩不知。我們依據窺基大師註解,新發意菩薩是指七地以前的菩薩這一段偈頌,講了新發意菩薩六種德:第一是親近供養無數佛,第二他們了達諸義趣,第三能善說法自利利他,第四是數目多,我們看,前面辟支佛是如竹林,這里新發意菩薩如稻麻竹葦,這個數量又更多了。第五是一心以妙智,第六是時間長,於恆河沙劫。新發意的菩薩,我們看,這里說了福報智慧數目時間等都超過了二乘人,但是這么多新發意菩薩,用恆河沙劫一起思量佛智,也是不能知的。

  不退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這里說到菩薩不知。不退菩薩,就是指的八地以上的菩薩,八地稱為不動地,菩薩到了第八地,智慧功德都任運增進,煩惱也不再起現行,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所以叫做不動地。八地菩薩,能於無相功用行中起如幻三昧,於三界中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就像觀音菩薩那樣,應以何身得度,而現其身為眾生說法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薩境界。這樣不退地大菩薩,其數就像恆河沙之多,又比剛才新發意菩薩的數量又多了,剛才是稻麻竹葦,現在是恆河沙之多。這么多的大菩薩,一心思求佛智,也不能知。

  可能有人會覺得,聲聞、辟支佛、新發意菩薩,這些不知還可以理解,八地以上的大菩薩還不能知佛智,就不可思議了,不好理解了。這個問題在後面的學習中,大家就會體會的到了。比如在《提婆達多品》中,智積菩薩就不龍女成佛,我們要知道,智積菩薩可是和文殊菩薩是同尊的大菩薩,我們看智積菩薩都不信。還有在後面的《如來壽量品》中,彌勒菩薩不信從地湧出菩薩世尊教化的弟子。這以上是聲聞、辟支佛以及菩薩不知佛智。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又告舍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這是追頌絕言之境,就是絕言所稱嘆的境界。無漏不思議,絕言稱嘆的是諸法實相,實相之外沒有其他法,所以稱為無漏。我們再來不思議,實相無形無相、不可名狀、離念絕知,不是用語言可以說的到的,這叫言語道斷;也不是用思想推理就能所得到的,思想推理所得到的,那都是我們的心識、都是經驗的積累,不思議就是指言語道斷、心行滅處,這是不思議,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如同長行中說的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就是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此無漏不思甚深微妙法,世尊已經圓滿具足世尊已經圓滿成就這就是我今已具得,甚深微妙法。最後兩句: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這是重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寄言嘆、絕言嘆佛的權實二智,到這里就介紹完了。下面是佛簡略開三顯一,開三乘顯一佛乘。

  這段偈頌分兩部分:第一是諸佛顯實,第二是釋迦牟尼佛開三,開三就是開三乘。諸佛顯實和釋迦牟尼佛開三,並不是各具一邊,並不是各干各的,要知道開三必顯實,顯實必開三,諸佛釋迦牟尼佛這兩方面就是互具。我們剛才說了,開三必須顯實,就是顯實,顯實就必須要開三,釋迦牟尼佛和諸佛都具有開三和顯實。

  舍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這是諸佛顯實。諸佛語無異,這是承上文而來諸佛所證既然相同、知見又相同,那麼諸法所說的這個言語肯定也是相同的,所以說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諸佛之語既然不異,諸佛之語都是相同,法也是相同,那麼這里就明顯的說出,信我一之語,信釋迦牟尼佛的和信十方三世諸佛之語就是一樣的。這里釋迦牟尼佛勉勵舍利弗,對於諸佛說法生大信力,其實也是勉勵舍利弗信釋迦佛所說法釋迦牟尼佛勉勵舍利弗這里生大信力,與前面所說「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是一樣的。

  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前面釋迦牟尼佛勉勵舍利弗要當生大信力,是要信什麼法呢?就是要信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年後一定要說真實法了,不是再說方便了。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這是釋迦牟尼佛開三。第一偈: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這是舉出世尊前四十年所說的三乘法聲聞小乘、緣覺是中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這是指六度菩薩乘。依智者大師註解:「修六度行即免四趣縛,三僧祇、百劫乃得涅槃,逮之言遠乃及耳」。逮就是遠的意思,智者大師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菩薩修行六度,要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得涅槃,所以叫做逮得涅槃。這是指六度菩薩乘。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這是正斥三乘。就是正式指出三乘皆是方便假說,不是真實法。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既然三乘法不是真實之法,為什麼前四十年還要說三乘,而不直接說一乘法呢?這兩句為我們解釋了:因為前四十年說三乘的原因是因為一切眾生處處貪著,聞有著有、聞空著空,不是著有就是著空,佛說乘法,就是假借這些方便,讓眾生離種種著,這是佛為了最後接引眾生進入大乘前的方便,不得已而為之。佛簡略開三顯一,使得眾生動執生疑,才有舍利弗三次啟請佛說法。

  好,下一節課我們接著學習,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