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前我們訪問澳洲圖文巴的一個多元文化組織,主席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在圖文巴,信奉基督教的人占很大的比例,也相當保守,但他們已經意識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澳洲政府近年來採取開放政策,移民、投資的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國家地區,於是他們想到,這些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如何共同生活、互助合作,達到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目標。這個理念非常之好,在這個時代,即使很保守的宗教徒,也逐漸覺悟到有拓開胸襟容納別人的意向。因此,我們談了之後,將我們在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及新加坡的種種想法、作法,介紹給他們,他們也非常歡喜。真正有志之士,無不如是。
2早年,北京「中央印經院」出版的《十善業道經》,前面沒有序文,而是以雍正皇帝的一段開示代替序文。這段序文,是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寫的,其內容就是多元文化的理念。從雍正皇帝這段話中,我們認識到統治一個國家,賢明的領袖如何教化眾生。那時,中國是儒、釋、道三教,而一般人是以儒為正統,雍正皇帝說出他對於三教的看法,「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可以各行其道,但並不相違背;不但不相違背,而且能相輔相成。
3雍正皇帝說。一般教徒不能貫通這個道理,於是每個人都以很深的成見,狹小的心量,即佛法講的「自贊毀他」,違背聖人的本意。仰慕道教的人,認為佛沒有玉皇大帝之尊貴;向佛的人,認為玉皇大帝雖然尊貴,沒有佛之偉大;而儒家學者,則說佛、道是異端,不是正法。於是,三教學者不能貫穿,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雍正皇帝說這都是私心,爭勝負,彼此不能兼容,不但不能了解別人,對自己的本宗,對自己所信仰的經教,都未能深入。
4雍正皇帝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對三教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他的看法是三教平等。就是今天講的「和平」,和平就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如果覺得我比你高,我比你強,就已經不平等了;不平等就決定不能和睦;不和睦就有爭論,有爭論就有流血,就有戰爭,就造種種惡業,受種種苦報。大乘佛法是平等法,《華嚴經》講「生佛平等」,眾生與佛平等,佛沒有說他高高在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得到真平等。
5真正得到了平等,再看芸芸眾生,外面的形跡雖然不一樣,如《華嚴經》講的「種種形色」,形是形狀,色是相貌,這個世界有各個不同族類的人,不同族類的畜生,都是平等的。我們在澳洲看到袋鼠,那是一個族群,無尾熊也是一個族群,都是眾生,佛眼睛裡看皆是平等。除了畜生之外,還有植物,也屬於生物。這是說明形跡雖然不一樣,理是相同的。
6理上說,有情眾生都有佛性,有情是指動物,這是相同的,佛性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牠的形狀不一樣。植物的種類,更是不勝枚舉!種類不同,顏色也不一樣,可是性相同,一切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個性才能同圓種智。
7既是同圓種智,我們就應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彼此照顧。不但人與人之間做好朋友,與動物也要做好朋友。聽說中國從澳洲進口了一批牛,飼養人員跟牠們講話,牠不理,因為牠聽不懂中文,講英文牠就聽得懂。所以,負責養育牛群的人,要到澳洲學英語。從這個小例子就能體會到,動物也是通人情的。
8由於信息發達,交通便捷,人與人之間往來愈來愈密切,地球變成了一家,所以必須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共存共榮。目前一些宗教家、政治家都有這個認識,二十一世紀就是趨向於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轉變時期。
9這就是經上講的「同」與「異」,異是形色不相同,同是體性相同,體就是哲學講的本體。所有宗教無非是教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善,就是同歸於善,佛門講「萬善同歸」,正是此意。佛家講的「五戒十善」,這是引導人向善;儒家講的「五常德行」,也是誘掖講勸,引人向善。
10雍正皇帝在序文中舉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的一段話。宋文帝說:「六經本是濟俗」,六經是儒家的。「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如果儒與佛的教學,能夠普遍推行,人民信受奉行,社會安定,國家繁榮,人民幸福,沒有作姦犯科之事,我這個皇帝不是坐享太平嗎?
何尚之回答說:「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有一百戶人家的小鄉鎮,有十個人學佛持戒,這十個人就是小鎮的模範,就能夠化民成俗。
「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邑是小城,如果一千戶人家的小城市,有一百個人修十善,就有百人和睦。能以這種風氣教化這個地區,就是所謂「賢人國之寶」。這個比例是十分之一,一個人就能影響其他九個人。人能斷惡向善,國家的刑法就不需要了。這個帝王甚至地方官吏,可以垂拱坐致太平!
11這段話說明幫助社會,去惡向善,是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方法。而佛教勸導眾生斷貪瞋痴慢,勸人希聖希賢,都是這個道理。如果能信受奉行,確實可以為社會的典型、模範。凡是執著成見,自贊毀他,決定是不了解別人,也不認識自己。
雍正皇帝的這一段開示,實在是多元文化的理念,應當將之擴展到所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類、不同的國土。佛家的教誨,經論雖然多,但是為了濟世,五戒十善比什麼都重要,首先勸人要懂得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才能勸導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