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落實六大和諧寰宇成就圓滿

  記得二戰之後的一九五年,為了吸取戰爭的教訓,成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戰爭起源於人類思想,因此務必要在人的思想上構建和平」。這句話出了整個世界治亂的根源,也傳遞給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整個宇宙與我們的起心動關係非常密切,如果我們動的念頭是善的,這個世界就變成天堂極樂世界;如果我們念頭不善、負面的,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那麼這個社會混亂

  佛在經典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人的思想心念,不僅影響整個世界更能影響整個宇宙。現在許多國家領導人、專家學者世界恢復安定和平失去了信心信心危機才是目前人類所面臨最嚴重的問題。如何樹立信心?這就要做榜樣,拿出證據來,要有人真正把中國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做出來,身行言教,做出實踐成果給大家看。為此我們特別提出「六大」,就是:發大心、立大願、扎大根、固大本、修大行、證大果。

  一、發大心

  大心指的是什麼?就是神聖大愛,這種大愛宗教宣揚的仁慈博愛,也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究竟來說,這種神聖大愛就是我們的真心,也是《三字經》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本性本善。我們要發起這種神聖愛心,愛人如己,推己及人,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平等、無條件的愛護一切人。中國祖宗了不起,將回歸本性本善、神聖大愛的教育概括成一個「孝」字。「孝」字是會意字,由兩個字組成,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表示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整個宇宙是一個生命同體無窮無盡眾生與我們是同一體,從一體生出的大愛就是大孝、是至孝,也就是佛法說的菩提心。所以,將孝心發揚光大,就是這里的發大心,也就是菩提心。

  二、立大願

  這個大願就是要將傳統文化聖賢教育承傳下去,「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要有這種使命感。現代人所經歷的苦難、所面臨的問題,比過去超出許多倍,而真正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弘揚聖賢的普世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現在傳統文化到了繼絕存亡的邊緣,如果此時不救,十年之後想救,恐怕就來不及了,所以這件事非常迫切。立大願體現在效法古聖先賢的存心與行持,學佛要像釋迦牟尼佛,學儒就要像孔子學道要像老子。我們和他們的心願相同、言行一致,必然得到這些聖賢加持

  三、扎大根

  有了大心和大願,那就要紮好道德根基;好比一棵大樹,根深則枝繁葉茂。紮好道德根基,才能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道」是宇宙人生真理,是大自然規律古人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即真理無所不在,也就是上帝與我同在,體現在社會上便是五倫。「德」是遵循宇宙真理自然規律言行都能符合道,自然身心都有所得(德),德就是五常。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生活工作的歸依。

  五倫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是道。這不是哪一個人發明創造的,這是大自然規律。父子是一體的,因此父母之道在慈、在愛;子女之道在孝、在敬。現代社會出現了很多棘手的問題,都是為愛沒有了,父母不懂得愛兒女兒女不懂恭敬父母、不能孝順父母

  「君臣有義」就是領導與被領導人之間要合乎道義,無論是做上級還是下屬,思想言行都要遵循道義,要合情、合理、合法。在道義基礎上組成的公司行號,必然能夠經營得長久;以道義組成的社會國家,也一定能夠長治久安。所以要想世界長治久安、太平盛世,就必須要回歸到道義、重視道義

  「夫婦有別」是夫婦建立一個家庭,各自有不同的任務,男子負責家庭經濟生活女子負責教育下一代,下一代能否成為聖賢君子,全靠母親的教導。所以中國人講「男主外、女主內」,這是分工不同,不能相爭。現在夫婦都爭著在社會工作,把下一代的教育疏忽了,得不償失。中國古聖先賢知道,夫妻的結合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關乎整個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大事,所以不能不謹慎,不能不重視。現在沒有人講這個大道理,兩夫妻彼此不能相容,離婚率愈來愈高,社會從這里亂了。由此可知,夫婦不和要負社會道義因果責任

  「長幼有序」是指小的一定要服從大的,大的要帶好小的。一家兄弟姊妹之間相親相愛,長大之後也不會改變,依然互助合作,這樣的家庭美滿幸福,這樣的社會自然穩定長治久安。所以中國古人教育小孩不許爭,只能讓;小時候會忍讓,長大了就會謙讓,在社會工作他懂得禮讓。現在「讓」的教育沒有了,從小就教競爭,長大之後只知道爭名奪利,就算是一家人也要告上法庭,這就社會帶來動亂混亂,讓大家生活都沒有安全感

  最後「朋友有信」,朋友之間彼此信賴,決定沒有欺騙。所謂「人無信則不立」,一個人言而無信,就不能立足於社會古人講信用,父親欠的債,兒子孫子要想方設法把它還上,不需要任何法律文件的約束,這就是信義。

  中國傳統生活方式,是人人生活幸福、家家快樂安康社會長治久安。這一點英國哲學家羅素看到了,歷史哲學家湯恩比也看到了。湯恩比晚年,念念想著如何讓世界永遠沒有戰爭世界能夠安定和諧,互相包容,互相敬愛,所以他深深期望,在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能夠普及全球。為什麼?他說唯有中國傳統文化是包容的、是謙讓的、是為別人著想的。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無論對內對外,都講求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能夠捨己為人,待人厚道,生活節儉這就是湯恩比給當今人類樹立了堅定信心中國傳統文化是能夠為世界帶來長治久安、持久和平的重要文化遺產它是屬於全人類的,它是屬於全世界的。

  五倫是自然規律這就是「道」,古今中外,人人都處在五倫關係之中,決定不能違背。能夠依從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依這五條生活工作、待人處世,就是遵循道義、遵循大自然法則生活,這就叫「德」。德包括三個方面: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四維,就是禮、義、廉、恥;八德,就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

  仁是推己及人,愛人如己,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別人,還要將這分存心推到一切生物,甚至於物質環境。「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心存仁愛之心工作生活、待人處世都能如理如法、合乎道義,這樣的人做才有分寸。待人能守禮就是持戒,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懂得義、能守禮的人心中常生智慧;有了智慧就會恭敬聖賢、力行教誨,從中起信,這就是信而好古、信德堅固這是一切美好品德都是從「父子有親」生出來的,可見一體的親愛確實是德行核心

  「四維」是春秋時代管仲提出來的,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領導人教化眾生要讓他們知道禮義廉恥。這四種品德如同四根支柱,支撐著一個國家長治久安。「廉」是不貪污,「恥」是有羞恥,不道德事情羞於去做。這四個字中國傳統社會非常重視,因此數千年來安居樂業、繁榮穩定,這也是我們今天所嚮往的。

  將「德」的三個方面總結起來就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哲學真正的綱領,是學習聖賢教育的根本。落實這個根本,學習宗教可以成聖成賢,學習世間學問可以成為君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