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從前有父子二人因事同行,攔路搶劫的強盜突然出現了,想來奪取他們的財物。兒子耳中戴著真金耳環,父親見強盜飆忽而來,怕失了耳環,就用手去牽拉它,耳朵一時拉斷不了。為了耳環的緣故,就斬下了兒子的頭。須臾之間,強盜離棄而去了。回去把兒子的頭重新安到肩上去,但已無法接平復原了。這樣的愚人,被世人嗤笑。
凡夫之人也是這樣,為了名利的緣故,寫出一些不能增進善法而無意義的論來,肆口說現世、後世這二世有或二世無:前世死的剎那至再次受生的剎那,這中間時期的有或無:受想思等法有或無,種種妄想的論調,無法探得佛法的真實。別人以按照佛陀所說的教法來破斥他的戲論,便說我論中都沒有這等觀念。這樣的愚人,為了小名利,就特意說妄語,喪失沙門應修證的道果,身壞命終之後,墮於三惡道中。就像那個愚人,為了一點點利,就斬去了兒子的頭。
源流
《三慧經》:山中揭鳥,尾有長毛,毛有所著,便不敢復去,愛之恐拔,覆為獵者所得,身為分散,而為一毛故。(《大正藏》第十七冊第七o三頁)
《百喻經》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86、父取兒耳璫喻
昔有父子二人緣事共行,路賊卒起,欲來剝之①。其兒耳中有真金璫②,其父見賊卒發,畏失耳璫,即便以手挽之③,耳不時決④。為耳璫故,便斬兒頭。須臾之間,賊便棄去,還以兒頭著於肩上,不可平復⑤。如是愚人,為世間所笑。
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名利故,造作戲論⑥,言無二世⑦,有二世;無中陰⑧,有中陰;無心數法⑨,有心數法;無種種妄想,不得法實。他人以如法論破其所論⑩,便言我論中都無是說。如是愚人,為小名利,便故妄語,喪沙門道果,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為小利故斬其兒頭。
注釋
①剝:傷害。
②璫:古時女子的耳飾。
③挽:拉;牽引。
④決:脫離開;分開。文中指耳璫不能從耳朵上取下來。
⑤平復:復原。
⑧中陰:即人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間短暫之識身。
⑨心數:即心所有法。
⑩論:他本作「說」。
來源:
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