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妙法蓮華經》第20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偈頌中佛正式說法的前四部分:總明諸佛、頌過去佛、頌未來佛、頌現在佛,在前面我們介紹完了,下面我們接著學習第五部分頌釋迦牟尼佛。這里頌釋迦牟尼佛分兩段:第一略頌權實,第二廣頌六義。我們先看第一段,略頌權實。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我是釋迦牟尼佛的自稱,亦如是,如什麼是呢?就是如上文諸佛之是。佛佛道同,過去佛、未來佛、現在十方佛,都是先為實施權、最後開權顯實,現在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也和諸佛一樣要開權顯實。安隱,涅槃秘藏是安隱處,佛自住其中,也安置眾生同入此中,此安隱處就是理一;眾生是人一;種種法門佛道這是行一;宣示就是教一。這是釋迦牟尼佛顯實,下面是往昔,昔釋迦牟尼佛施權。好,我們看經文

  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慾,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智慧力就是佛的權智;知眾生性慾,就是知眾生五道根性、三乘差別不同,知眾生五道根性三乘差別;方便說諸法,這個諸法就是三乘法,佛隨眾生的根性說方便權法、方便三乘法;皆令得歡喜這是說明佛說法眾生機,能令眾生心生歡喜,引導眾生逐漸入佛道。下面是廣頌六義:頌五濁、施方便、顯實、嘆法希有、第五不虛、第六揀眾敦信,我們先看第一頌五濁。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氂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這是說明佛有能見之眼。能見之眼,以佛眼觀,那是在什麼時候觀的呢?是佛出現於世以前、還在法身地的時候,佛以常寂佛眼圓照群機,如果根機利、五濁輕,佛就以盧舍那身說一乘法;如果根機鈍、五濁重,佛就以比丘身施設三乘。大家都知道,佛有五眼,肉眼,這個是果報所得,不是修禪定修來的,肉眼只能見到沒有隱蔽、沒有障礙的這些可見物,有障礙、有隱蔽了就見不到了,這是肉眼,是果報所得的;天眼,就是修禪定所得天眼對於這些沒有隱蔽沒有障礙、以及有隱蔽有障礙都能夠照見。比如像這種遠的近的、前面的後面的、裡面的外面的、上面的下面的,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都能看的清清楚楚;慧眼,就是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不為境所動,這稱為慧眼;法眼,能辨眾生根器、能徹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門,廣修中道實相義。也就是說,知道眾生以什麼法門得度,就能以什麼法門來度眾生;佛眼,就是最圓滿之眼,能夠悉知悉見一切,能夠對治一切,這是佛眼。

  那有人就會問了,觀色法要用天眼,觀眾生要用法眼,為什麼這里只是說以佛眼觀呢?龍樹菩薩在這里解釋說:「如四大河流至天池,通名大海,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為佛眼。」意思是,就像四條大河流入天池,這四條大河流入天池之後都稱為大海;肉眼天眼、慧眼、法眼這四眼,當證得佛果後都稱為佛眼,所以這里只說以佛眼觀。下面就是佛以佛眼所觀之境

  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這是眾生濁。六道眾生無量劫不修福慧,未得七種聖財。修福慧是因,得七種聖財是果。七種聖財,第一是信,就是信受正法。《華嚴經》中說:「信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有了信,就能增長一切的善根、除滅所有的疑惑。七聖財的第二是戒,就是能夠修持佛制定的一切戒律。第三是聞,能夠聽聞正法。第四是慚,就是對自己的行為能夠深加反省,一旦覺察自己的過失,馬上起羞恥心、立誓改過。第五是愧,就是反省自己所做事情,哪些愧對於眾生而發露懺悔。第六是舍,就是能夠舍離一切,心無染著。第七是慧,就是有通達事理決斷疑念的能力。《寶積經》中說:「雲何聖財,謂信、戒、聞、慚、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謂七聖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這是七種聖財,這里說,六道眾生未得七法財。所以,

  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這是命濁。生死險道中非常危險,入之即喪法身失慧命。相續苦不斷,由於眾生有福慧,生生世世都在受苦,相續苦不斷,六道輪迴生生世世都在受苦。

  深著於五欲,如氂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這是煩惱濁。眾生深著於五欲,這里用氂牛愛尾來做一個比喻氂牛的尾很長,並且有五種顏色,氂牛非常愛它的尾巴,它把尾巴保護的很好,正因為它把好看的尾巴保護的好,別人要想得到它的尾巴,那必須要把氂牛殺掉;比喻眾生貪著五欲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快樂,反而由於貪愛之心障蔽了智慧就像盲人看不見道路,必定會墮於惡道中去,就像氂牛愛尾,因為貪愛它的尾巴不肯捨去,最後丟掉性命。這里比喻墮落惡道中,因為貪愛。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這是見濁。佛有神通威勢,有以智慧斷苦的方法眾生不去求佛,不去求斷苦之法,而是墮入外道邪見網中,修諸無益的苦行來捨生死苦。比如這個外道持牛戒、狗戒、坐卧在荊棘中、吞食火炭妄言苦盡樂生得至涅槃。其實這些都是無益的苦行都是邪見之所濁,修這樣的邪行,怎麼能夠捨生死之苦呢?

  以上所說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這四濁聚在此時就稱為劫濁,所以這里沒有單獨的說明劫濁,這五濁是佛所觀之境,下面是說明佛觀境之後起大悲心。

  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佛為五濁惡世眾生而起大悲要去世間救度一切受苦眾生這是第一,頌五濁,下面是施方便。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始坐道場,就是初成正覺。佛成道後,在菩提樹下經行,窺基大師說:「觀樹喜自道圓,經行思惟利物。」意思是說,觀樹是表示對自己成就佛道心生歡喜,經行是表示思惟利益眾生。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就是在三七日中,佛思惟出世度化眾生之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著樂痴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佛思惟救度眾生可得,為什麼呢?原因這里說了有四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佛所得智慧微妙而不可測知、第一而不可疾證,這是第一個原因此法甚深難解。第二個原因,是眾生諸根鈍,眾生的根機鈍。第三是著樂,眾生貪著五欲之樂。第四是痴所盲,眾生無明痴惑蒙蔽。佛所得甚深難解,而五濁惡世眾生根機愚鈍,又貪濁五欲,被無明惑所蒙蔽,如此之人雲何可得度?所以太難度化了。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余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這是諸天請說。佛正思惟法大機小、眾生難度之時三界諸天來請佛說法。梵王,這是初禪天;帝釋是忉利天;護世四天王,這是四天王天;大自在天,音譯為摩醯首羅,色界之頂。諸梵王,指的不是一尊梵王,我們知道,一個小世界有一位梵王,那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當然有很多的梵王了。這一段是講諸天恭敬合掌、請佛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見到這些梵王帝釋率天眾來請法,佛即自思惟:如果只贊嘆一佛乘,由於眾生被眾苦所淹沒,對於大法不會相信,因為不信原因就會誹謗破壞大乘法,謗法的罪過是非常重的,就會墮落三惡道中,既然說一乘,對於眾生不但無益而且有損,那麼佛寧可不說法,趕快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既然不能直接贊嘆一佛乘,那怎麼辦呢?尋念過去佛。釋迦牟尼佛思惟,過去諸佛在這情況下是怎麼做的。所行方便力。過去諸佛,如果出現於五濁惡世,為了度眾生都要先施設方便權法,逐漸引導眾生入一佛乘。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就是我現在既然所得道和過去諸佛相同,那麼度眾生也應該和諸佛相同,佛佛道同,所以亦應說三乘。也應當為眾生先說三乘權法。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這是諸佛稱嘆釋迦牟尼佛。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就是釋迦牟尼佛思惟,要和過去諸佛一樣,也先為眾生說三乘之時這個時候十方佛皆現在前。《法華知音》中這樣解釋十方佛出現的原因:「上循諸佛之理,下順眾生之機,則十方諸佛,一時出現也。」也就是說,十方佛是應釋迦牟尼佛的念而出現。

  梵音慰喻我,梵音就是清凈無染之音,諸佛說話音聲清凈無染;慰喻,慰是安慰,喻是勸的意思。下面五句:善哉釋迦文,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這是諸佛釋迦牟尼佛的稱嘆。善哉釋迦文,善哉就是贊嘆之詞,這里也含有隨喜之意;牟尼的意思為文,所以又稱為釋迦文佛。第一之導師釋迦牟尼佛能為實施權,引導眾生入佛慧,所以稱嘆他是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釋迦牟尼佛證得的是微妙第一實智,所以說得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就是能夠隨順諸佛隨順諸佛,和諸佛一樣隱實開權。隱實就是隱蔽、不得已。下面四句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這是說明諸佛自己也隱實開權。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這是解釋隱實施權的原因。什麼原因呢?因為眾生少智、不自信作佛,所以要隱實,不能說真實之教;因為眾生樂小法,所以施權,為眾生分別說三乘。最後兩句,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這是對上面隱實和開權這二義的總結。雖然開始先說三乘,但是最終必顯一乘。

  以上是諸佛稱嘆釋迦牟尼佛,下面是釋迦牟尼佛酬順諸佛

  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凈微妙音,稱南無諸佛,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

  第一個偈子:舍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凈微妙音,稱南無諸佛這是酬答諸佛。這里的南無不是歸依的意思,是敬從、順命。

  第二個偈子是順慰施教。復作如是念,釋迦牟尼佛又作這樣的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意思是說我現在正遇五濁惡世,如果不說三乘,就很難度化眾生,所以我也要如諸佛所說,為實施權。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這是正顯如來方便說。波羅奈就是鹿野苑,悉達多太子出家時,他的父親凈飯王派憍陳如等五人前去侍奉他,後來因為太子放棄了苦行,這五個人就離開太子,到鹿野苑自己去修行了。到了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又到鹿野苑去度化他們,為他五人說法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諸法寂滅相,就是佛自證一乘之實相,實相無形無相,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也不能用思惟推理去測度,所以說不可以言宣。但是如果不用語言來表達,眾生怎麼能修行成佛呢?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佛以方便力,即一乘之實,開三乘權法而說,我們說明白,就是分作三乘為五比丘說,就是這個意思。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什麼叫法輪呢?就是轉佛心中度化眾生之法,入被度化的眾生心中,稱為轉法輪便有涅槃音,五比丘中,憍陳如先證初果、斷分別惑、分證有餘涅槃在這之前,世間沒有人聽說過涅槃這兩個字,所以自從憍陳如證初果,世間便有涅槃之音。憍陳如繼續隨佛修行證得阿羅漢果,他是第一位證得阿羅漢的人,我們看五百羅漢他是五百羅漢之首,憍陳如第一先證阿羅漢果。這里能說法的是佛,涅槃是法,憍陳如等是僧,於是就有了佛、法、僧三寶出現世間

  從久遠劫來,贊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這是結會古今釋迦牟尼佛不只是現在才贊涅槃永盡眾苦,從久遠劫來常這樣說。上面廣頌六義中的第二施方便,我們介紹完了,下面是第三顯實。

  舍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

  我見,是以佛眼觀見。有無量千萬億志求佛道佛子,都以恭敬心來到佛所,這些人不只是於一佛二佛而種善根,他們已經經歷於百千諸佛之所,聽聞諸佛所說方便權法;到現在釋迦牟尼佛出世,他們又聽聞釋迦牟尼佛前四十年說三乘法,現在善根成熟,能夠堪聞大法了。

  我即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釋迦牟尼佛作念,我出現於世,就是為了說佛慧,佛慧就是一佛乘,令眾生修學圓滿成佛,現在法會中的眾生根機成熟,正是宣說大法之時

  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佛前四十年不說大法,不是吝法不說,是由眾生不能堪受大法。這里講了五種過失不能堪受大法。第一是鈍根,鈍根之人聽受大法不能解;第二是小智,小智雖然聰明,但是情見不廣;第三是著相,這個我們都能理解;第四是憍;第五是慢,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七種慢。有這五種過失的人不能夠信受大法,所以佛在前四十年不應授與。

  今我喜無畏。現今法會中,大眾機緣成熟,堪受大法,稱適佛的本懷,所以佛心生歡喜。這個無畏是指的四無畏,而是不畏聞法者再執著小法了。他們堪受大法,聞到大法以後,不再執著小法,就不會誹謗大法起罪受苦了,是這個意思,是這個畏。

  於諸菩薩中。與會的二乘人已經發起大心,現在皆是菩薩,所以說於諸菩薩中。

  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窺基大師解釋說:「依真實理說一乘道,名為正直,不隨機權說有三,故名舍方便。」我們簡單地說,就是說一乘道叫做正直,不說三乘叫做舍方便。但說無上道,這一句強調的是「但說」,也就是顯示現在唯說一乘、不再說余乘。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菩薩是指前四十年華嚴會上、方等會上、般若會上這些菩薩根性的人,這些菩薩一直以來,聽聞都是方便之說,不免疑惑大法,現在聽聞佛盡舍方便,說無上道,心中疑惑都已盡除去。

  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千二百羅漢,以前稱為小乘,現在他們已經回小向大,皆是菩薩,所以也為他們授記作佛。以上介紹的是第三顯實,下面我們再看第四嘆法希有

  如三世諸佛說法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

  三世諸佛說法眾生儀式都是先權後實,釋迦牟尼佛現在也是這樣說法。其實權法和實法本無分別,只不過為鈍根小智之人,分別說權法和實法,這就稱為說法儀式。到了最後,還是要悟入一三不二,就是說一要先說三,說三是為了說一,這就稱為無分別。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

  這里的偈頌講了四個希有

  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這是第一佛出世希有。比如在賢劫有千佛出世,賢劫有二十小劫,第一到第八小劫無佛出世,沒有佛出世。到了第九小劫的時候有四尊佛出世,在人壽萬歲的時候,拘留孫佛出世;人壽萬歲的時候,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人壽到二萬歲的時候,這都是減劫,在二萬歲的時候迦葉佛出世;減到百歲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出世,這是第九劫,有四尊佛。到了第十小劫只有一尊佛,就是人壽在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彌勒佛出世。第十一小劫到第十四小劫,這個期間無佛出世。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出世。第十六到第十九小劫,又無佛出世。到了最後一個小劫,第二十小劫,賢劫最後一尊佛樓至佛出世,所以說,佛出世是非希有的。

  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這是第二說大法希有。比如,我們遇到釋迦牟尼佛出世了,但是,也是在釋迦說法四十年後方說此經,說大法希有

  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這是第三聞法希有。比如我們前面講到的五千人退席,雖然值遇佛了,值遇佛出世了,但是也不聽聞大法

  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這是第四信解受持希有法會當中,信解受持的又能有幾人呢?這是四個希有

  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

  優曇華三千年才開一次,天上人間,實所希有,那見到優曇華的人無不愛樂。時時乃一出,這是說此華時節到了才開,這里用優曇華,比喻上面所說的所遇之佛、所演之教、所聞之法、所聽之人,都像優曇華一樣的希有難遇。下面六句,是說明聞法贊嘆希有

  如果聽聞大法,能夠歡喜贊嘆,乃至只發一言贊嘆,那就供養一切三世佛。隨喜贊嘆一言,就是供養一切三世佛,能夠隨喜贊嘆的人,真的是甚為希有,所以說過於優曇華,這是第四嘆法希有。下面是第五,頌不虛。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

  這是警誡大眾不要對佛生疑。佛是法王,豈有虛妄?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前面權法裡面,在前四十年所說聲聞弟子都是權便,到了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那些都是菩薩,所行都是菩薩道,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

  汝等舍利弗,聲聞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

  上面這一句是講對佛不要生疑,這是警誡大眾不要對法生疑,警誡大眾不要對法生疑,既然此妙法諸佛之秘要,肯定是真實之法,所以不要生疑。下面是第六,揀眾敦信。

  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

  五濁惡世眾生,但著諸欲。著欲,怎麼能有樂法之心呢?在前文中說,執著有餘涅槃的人尚且不是大乘法器,那這里所說的著欲之人,更不可能堪受大法了,所以必須揀之,揀就是揀去。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

  佛滅度以後,世間惡人聽聞妙法不能信受,必定會因為誹謗破壞大法而墮落惡道受苦,所以也不能為這樣的人演說妙法。為惡人也不能說的,他不能信受的。

  有慚愧清凈,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

  什麼樣的人才能堪受大法呢?這里說了要有以下四德。慚,就是對自己所犯過失,能生起羞恥的心,努力改過;愧,就是做了愧對別人的事,能夠發露懺悔;清凈,就是內外無暇,棄世名利;第四是志求佛道。應當為這樣的人,有以上四德的人,廣贊一乘無上妙道,這就是揀眾。揀出去,留下一些可以堪受大法的,這是揀;下面就是敦信。

  舍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

  諸佛都是以萬億方便、隨順眾生的根機、先小後大來說法,那些不習學之人自然不會明白大小、方便、隨宜之事,要習學才能夠知道的。

  汝等既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歡喜,自知當作佛。

  大眾、汝等,既然已知諸佛世間調御之師,又知諸佛所說之法權實、大小、隨宜、方便之事,那麼從前所有的一切疑惑,就都盡除無餘了。疑惑去除,則心生歡喜,自知於當來世,決定成佛。《方便品》到這里我們就介紹完了,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