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念佛的七大誤區

  「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一、堅決不許打餓七

  民國二十五年有一位慧空法師給印光大師寫信,說他准備打餓七,印光大師回信嚴厲告知:「靈嚴山堅決不允許開此一法」。我們來看看這封簡訊,言簡意賅,《復慧空大師書》:

  「觀汝來書,系猶以宗門之知見為主,於凈土法門尚未全信,故只求相應,致起魔境。念佛法門,以信、願為先鋒,若無真信、切願,勿道不相應不能往生,即相應亦不能決定往生。一心不亂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願,未得相應,亦可往生,況已相應乎。汝只知求相應,稍有相應氣分,便生歡喜贊嘆之心,此亦是不相應之現象,由是故有怪相現。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便生退惰,此必定之理也。祈但一心念,勿以不相應不得往生為疑懼。所有境界,皆不理會,也不問他好死壞死。除念佛之外,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可得決定往生之益。若怕死時種種不相宜之障礙,因打餓七,此事險極。吃飽飯,尚不能相應,到餓的要死的時候,還能相應么。如必要打餓七,請下山到別處去打,靈岩決不許開此一法。汝完全是在妄想窠中求相應。若肯一切妄想放下,當必病癒身安。即世壽已盡,亦當正念昭彰,隨佛往生念佛的人,不得有來生後世念頭。汝往生的心尚不專一,則決定不能不又在此世界六道之生矣」

  急著往生,於是故意不吃不喝,誠如印祖所說,吃飽飯念佛尚不能相應,等餓到奄奄一息的時候,還能相應嗎?還能保持正念嗎?佛號還提得起來嗎?真信切願是先鋒,求往生願望要迫切、懇切,但不是急躁!急躁其實是一種貪心、貪快。所以印祖說「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則當體清涼矣。」

  二、不得有求死之著心

  有人寫信給印光大師,自稱「隨時隨地,得死便死」,好像很瀟灑。是的,如果已經取得往生的把握,生死自在了,那麼可以。否則,還是不要妄說大話,不可以有求死的執著心。聽聽大師怎麼回答他:

  「汝言『隨時隨地,得死便死』之話,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將死,魔力已去,則苦不勝言,當生邪見,必致墮落。此執著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我等老實念佛,只求臨終往生即已。至於現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來花放。倘先設一想念,則反成障礙。如斷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嚴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屬怪事。

  三、不當刻期定欲即生

  也有人跟印光大師發誓「決欲年內往生」,他給自己限定了往生的期限。大師回復他:

  「所言『決欲年內往生』,此見不可執著。執則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則固無礙。否則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盡報投誠,乃吾人所應遵之道。滅壽取證,實戒經所深呵之言。但當盡敬盡誠求速生。不當刻期定欲即生。學道之人,心不可偏執偏執或致喪心病狂。則不唯無益,而又害之矣。凈業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長。誠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無知咸退信心。謂念佛有損無益,某人即是殷鑒,則其害實非淺鮮。祈將決定刻期之心,改作唯願速生之心。即不生無所憾。但致誠致敬,以期盡報往生。則可無躁妄團結,致招魔事之禍。

  四、不得自殺以求往生

  另外,更加不可以自殺以求往生。有人提出這個想法,印光大師呵斥他:

  「此種邪見,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切勿說此話,免得無知受害」。大師說:「凡夫佛性,未曾親證,所有自性功德,均不得發現而受用,故一切隨業耳。現世之色身,名為報身,即前生所作善惡果報也。念佛之人,不復作生死業,然宿業未盡,何能即得往生?若厭世心切,竭誠盡敬,專志念佛,求佛垂慈,早來接引,則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則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當其正戕時,已經心正念。況其戕之之苦若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也」。

  五、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

  外面有一些宣稱專修「般舟三昧」的道場,光著雙腳在地板上跺,雙手不停的前後擺動,節奏從慢轉快,又從快轉慢;中途可以休息,可坐可卧,晚上照樣睡覺。實際上他只是個般舟的形式,離佛經上講的真正意義的般舟三昧距離還很遙遠,大家不要誤會。也許極少數的人真能做到般舟三昧,但般舟三昧的前提仍是真信切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沒有生起來,跟著別人喊幾天佛號就堅持不下去。我們看看印祖怎麼說:

  「般舟三昧,非今人所能行。汝作此說,其好高務勝耶,抑真為生死耶。如真為生死,當依凡夫通行之法。若博地凡夫,妄擬效過量聖人所行之法,則必至著魔退道。且請息此念,庶可行益耳。」

  「今人體質多單弱,不得妄效古人。人每每以好名而過為苦行,則反為於道於身,皆無所益。佛法真益,要在至誠中得。非做一場面,即能了事也。」

  「汝是凡夫,不是聖人,睡何能免,食何能止。但不貪睡,不貪食,取其養息充饑即已。若如汝所說,仗神咒止睡,果真持咒有大靈感,或可不睡。汝初持之夜便不睡,乃是心切之極,已稍傷神,故不睡。若傷神久,則睡便不醒矣。初心人,每每以一時精進過度,後便退惰。

  「根敏道心雖切,恐規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則。祈教以量力而為,不可強勉硬撐,以致心身受病,遂難親獲法利矣。聞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廢弛。初學人皆須以此意告之。

  六、急欲見佛,多招魔事

  急欲見佛見境界,一邊念佛一邊想著我怎麼還沒有見到阿彌陀佛、怎麼別人看見蓮花我還沒看見、怎麼念這么久還沒有功夫成片……這些著急的念頭統統要放下。下面摘錄印祖幾段相關開示

  「汝欲在靈嚴閉關,真師已允許之,此再好莫有之機緣也。但當通身放下,並將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則自可得益矣。否則或恐著魔。凡著魔者,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

  「如子憶母,無時或忘。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應。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但求佛號外,無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閉關凈業,實為最善。但宜於信願一心處著力。不宜於見凈境見佛處著力。若不用心,唯欲速見凈境。只此妄心固結不解,日深一日,唯此忘念,則必至宿生怨家為現凈境。待其見已,生大歡喜,則魔便入竅,不可救葯矣。當以此勖而告之。」

  「汝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謂凈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故不令汝汲汲於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

  「凡修一切法門,總以至誠恭敬,求心與道合,心與佛合。不以見勝妙境界為事,即可不墮魔事。若以躁妄心,欲見勝妙境界其心之冀望,如飢如渴,即墮魔之由。縱令不喪心病狂,亦幸耳。非所應也。」

  「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見佛像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凈故,現此景象。如水清凈,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凈。魔現則心以清凈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凈,道業自進。」

  「譚碧雲之著急,不獨彼一人獨犯此病,一切學佛之人,多多皆犯此病,既有此病,不是招感魔境,便是未得謂得。須知心本是佛,由煩惱未除,枉作眾生,但能使煩惱消滅,本具佛性自然顯現。如魔境然,止期垢凈,勿慮無光。如翳目然,但能去翳,自複本明。若於垢未凈,翳未去時,即欲大發光明,曷可得乎。若發,便是妖魔所現,決非境目之真正光明也。凡初發心人,俱宜以此意告之。」

  七、往生之期,任緣遲早

  最後,還是印光大師的話:「我輩所宜致力者,乃生真信發切願,以志誠懇切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其往生之期,任緣遲早。不可預作一即得往生之心。恐此心固結,而心實未與佛相應,則必起魔事。」

  南無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

  往生安樂

  阿彌陀佛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婉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