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敢於承認我們心念中的病灶,及時治療才能真正離苦

  貪嗔痴慢疑對於我們起心動念的侵蝕和作用力是不容小覷的。可以說,如果我們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只會感覺到自己無限的痛苦,但是對於為何會有這些痛苦的成因,是一無所知。那麼,接觸佛法之後,我們慢慢認識到,一切所能感受到的痛苦,都會有痛苦的成因;不僅如此,我們還會了解到解決這些痛苦成因的方法以及辦法。問題就在於,我們敢不敢於直面我們的痛苦成因了。

  很多時候逃避痛苦,只能是一時的緩解,但是直面痛苦,確實是最為行之有效消除痛苦方法。亦如我們,感覺的到自己起心動念中的所有善與不善的念頭,但是常規的做法是,我們會假裝出自己的「友善」以此去掩蓋我們貪嗔痴慢疑的造作。這就像我們明知道自己有病,卻要掩飾自己的病況,那麼一兩天不出來,拖的太久,自己也會因為病疾的擴散而精神疲憊,無法再去「扮演」健康態了。身體如此,心更是如此。病態的問題,需要早發現早治療,如果拖的太久,久病成疾,反而「無力回天」了。

  無論我們承認與否,我們都有因為貪嗔痴慢疑所造成的煩惱痛苦。這點是不能否認的,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我們敢於承認和面對我們起心動念中的這五毒習性,那麼問題就會得到很好的解決。因為我們敢於承認,敢於面對,也會心悅誠服的去接受、面對五毒侵蝕內心,需要得到救治的方式而不是排斥。

  對於這五毒的作用力,最好的處理辦法,不是去壓制他們,也不是裝作視而不見的迴避它們,而是要認清造成我們煩惱的本質,這五毒作用的可轉化性。那麼我們從如下幾個方面去談它們的可轉化性:

  1、貪欲是一種渴望佔有的心態。在世俗上,如果貪欲不斷增長,會讓我們感覺越來越痛苦,永遠得不到滿足。貪心作用讓我們會想要無止境的索取。在這個索取的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貪著的對象和對境中,而忽視了周圍的一切。但是貪欲的本質中有感性和洞察力,這種敏銳的覺知性,如果把它轉化並啟動它好的本質,那麼就是佛五智中的——妙觀察智。此種佛智的特質,是貪欲的積極面作用。妙觀察智的啟用,會讓我們如實看待事物的一切顯現,而且精準的認知他們,不存在排斥,不存在偏好,而是看見每一個緣緣聚合或是緣聚緣滅中的美感。

  2、嗔恨,是對於厭惡的人事物生起強烈排斥的心態。嗔恨心一產生,我們的妄念會像排山倒海般的浪潮不斷涌現,如果再伴隨貪欲或嫉妒,煩惱的烈火就會灼傷我們的內心讓人痛苦到難以自拔,甚至會傷害自己和他人。

  在金剛乘的教法中,嗔恨的本質,是五智中的大圓鏡智。如果對於嗔恨不拔除也不對立,而是轉化為積極的動力,反過來嗔恨自己深重的罪障,並懺悔業障,積極修持佛法,那麼妄念自然會逐漸消滅,從而獲得心識的清明,這時我們的覺性就容易顯現。明白這個道理修行也會減少很多的魔障

  3、痴,即無明是指我們的心性混沌,無法了知諸法事理,就是「愚痴無知」之意。人在無明中,不知如何取捨善惡,不知出離輪迴等等。不論我們學習出世間法或世俗法,無明都是最大的障礙

  如果能認清無明的本質,是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轉而善用這種力量對於一切事物不予以分別,對一切顯現都能夠包容,但心卻清清楚楚、平等看待。這樣經過長期修持,我們自然會證悟諸法實相。

  4、貢高我慢的人,心是被傲慢所蒙蔽的,總以為別人不如自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那麼也更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所以,傲慢的人是無法進步。傲慢內心,不但不能增長我們的任何功德還會讓我們在心相續中對上師三寶也產生邪見,而造作無邊惡業

  如果明白傲慢的本質,是平等性智,把向外傲視他人的傲慢心,轉向自己,而對凈化我們自己的煩惱能力感到傲氣,對本具如來很有自信,這也就是傲慢的積極面,我們稱為「本尊慢」。這樣的精進修行自然會有成就

  5、有懷疑心的人不相信他人的善心善行,常會生起嫉妒心嫉妒心粗重,不但無法隨喜他人的功德還會常常批評毀謗,甚至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這在修行是一種大礙。

   如果明白懷疑、嫉妒的本質是成所作智,將懷疑的習氣轉向我們自己,時時懷疑自己的身口意是否如法,隨時觀照自己的心動念,以正知正念行持,就不會偏離菩提正道

  我們的煩惱痛苦,其實本身就是我們可以「以毒攻毒」的治病良葯。

  有時候,治療的方法都是現成的,關鍵在於,我們敢不敢於承認心念中的「病灶」,而且要不逃避、不排斥的欣然接受——我們內心有病,但是這個事實並不可怕。這樣,面對現狀之後,才好及時的治療,也能及時的痊癒。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