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法師:一心直進,念道而行

  【一心直進】

  由於東岸群賊的喚言,我們學了兩首善導大師的偈子,也是要堅固我們的信心,因為我可能會遇到被人破壞的景象,這是自然而然的。

  好!我們還是繼續學習「二河白道喻」,《善導大師全集》二百五十六頁倒數第三行。

  「此人雖聞喚聲」:這個人雖然聽到別解別行妨難的聲音,就是那些「方便破壞競生怨」的聲音(可不是彌陀的呼喚聲),那能聽他們的嗎?當然不能聽!

  所以,「亦不回顧」:連頭也不回,也不看他們一眼,聽都不聽。

  「一心直進,念道而行」:一心信順彌陀的呼喚,就在這條白道上,念念無遺,順道而去

  「須臾即到西岸」:「須臾」是形容很短的時間,多到一輩子,少到十念一念。話講回來,我們一輩子,或一百歲,或八十歲,從生下來開始念佛,也是太短、太短的時間了!曠劫以來的流轉那真是無法計算。

  「永離諸難」:今生很短的時間,便離開一切三途六道恐怖景象。

  「善友相見」: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慶樂無已」:無法形容的法喜法樂。

  【二點啟發

  善導大師的「二河白道喻」,對我有很多啟發,我們在前面也都作了一些說明。針對現實,下面兩點尤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一、「凡夫貪瞋煩惱心中,能生清凈往生心。」一般都以為,必須消滅貪瞋,沒有煩惱才有所謂的清凈心,但善導大師卻說,正是在凡夫貪瞋煩惱心中,而有清凈往生心。貪瞋煩惱不僅不礙清凈,而且能生出清凈。一般都不認為這顆往生有什麼清凈可貴,而是在願生心之外另求一種清凈心。但善導大師卻說:即此願往生即是清凈心,除此之外,全是貪瞋水火,並無清凈。願往生心的清凈,是不垢不凈清凈,絕對性的清凈。雖有貪瞋,不能令它染污;沒有貪瞋,也不能讓它更清凈

  二、「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不顧,就是不要看,不要管,不要理會,更不擔心害怕。善導大師叫我們念佛,根本不用管貪瞋煩惱,只管念佛;因為有對岸的保護,不會墮落水火二河當中。但我們很多人他不懂得靠對岸保護、行走願力白道往生,而是固執地認為:「雖然念佛,至少要伏住貪瞋煩惱才能往生。」所以,有現成的願力白道不走,時時丟開念佛去做毫無意義的對治貪瞋煩惱的滅火汲水工作,但瞋火永遠滅不盡,貪水永遠也汲不幹

  【三點提示

  好!「二河白道喻」依文義就簡單講解到這里。還有三點需要提示

  第一點,「二河白道喻」是善導大師解釋《觀經》所舉的譬喻,但並不僅僅是善導大師自己舉的譬喻,而是有《觀經》經文的依據。

  「二河白道喻」,其實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的第七華座觀所顯示的景象。華座觀中,釋迦牟尼佛告訴韋提希夫人:「吾當為汝,說除苦惱法」。這個時候,無量壽佛住立空中,放大光明。善導大師解釋說:「娑婆化主為物故,注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釋迦牟尼佛發遣我們,阿彌陀佛來招喚我們──用身相光明來招喚我們。

  第二點,「二河白道喻」是善導大師解釋《觀經》「三心」中的「迴向發願心」時所作的譬喻,但不只與「迴向發願心」的解釋相關,而是和整個「三心」的解釋相關。

  「二河白道喻」是以譬喻的形式來總體說明《觀經》「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同時也是描述每一個欲願往生人的心路歷程,中間有它先後的次第。

  這個人,當他體會到自己是必死無疑的「三定死」之機,而說「既有此道,必應可度!」那個時候,他就是「至誠心」,發起了真實心真實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要過去,那個時候叫「真心」;真心發起,當下就聞到了釋迦牟尼佛的發遣和阿彌陀佛的呼喚,而這樣聞到兩土世尊的遣喚,心中有安住,就進入「深心」──「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沒有疑惑心;才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就來喚他回來,而「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就是「迴向發願心」。群賊來干擾他,破壞他,但是他這種真實、深信心中的願心不被破壞,而是「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深心」從「至誠心」來,包含「至誠心」;而「迴向發願心」從前面「至誠心」、「深心」而來,包含「至誠心」、「深心」,後後包含前前。善導大師解釋「迴向發願心」說:「真實(至誠心)、深信(深心)心中迴向願生彼國(迴向發願心)」。

  第三點,「二河白道喻」的最後落腳點在:「一心直進,念道而行」、「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就是「一向專念彌陀名號」。

  南無彌陀佛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