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幾句經文研究明白了,保證能了生脫死()

  這幾句經文研究明白,

  保證能了生脫死,同羅漢境界一樣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在《法華經》〈序品第一〉上說:「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這就是羅漢證道的境界

  「諸漏已盡」:

  諸漏包括多說話、多聽聲、多看色、多妄想在內。

  何謂不漏?

  簡要言之,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個「禮」字就是規則,規則也就戒律你能非禮勿視,你的眼根就清凈;你能非禮勿聽,你的耳根清凈;你能非禮勿言,你的舌根清凈;你能非禮勿動,你的身根就清凈。六根清凈,就沒有漏。

  「漏」,好像盛水的器皿有一個孔,把所盛的水漏掉了,永遠盛不滿水。修道的漏,就是煩惱脾氣,你修點功德,就被無明火燒毀,永遠不能成道業。所以關於這一點,大家要謹慎行事。

  在外邊如如不動,在內邊沒有一慾念這是沒有漏;在外邊雖然不動,在內邊仍然在動,還是有漏。換句話說,有慾念思想,有慾念的行為,就是漏;沒有慾念思想,沒有慾念的行為,就是無漏。

  修道就是修無漏,修返本還原功夫,回到童真之體。這些大阿羅漢,諸漏已盡,把渣滓都化盡了,只剩下精華,所以說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不會再煩惱

  怎樣能沒有煩惱?

  方法非常簡單,就是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能這樣子那就諸漏已盡,煩惱也降伏了。

  「逮得己利」:

  他們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利益都得到無諍三昧,把勝負心停止了。所謂:

  「爭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

  「盡諸有結」:

  「有」是三界二十五有,「結」是為煩惱而結集生死。有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就障礙我們出離三界。如果把習氣毛病剷除,把結集在一起的煩惱沒有了,把三有種種的問題也沒有了,這就盡諸有結,了了分段生死

  「心得自在」:

  為什麼能這樣?

  因為心中得到快樂自在緣故

  為什麼心得自在?

  因為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的關係,諸大羅漢已到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境界

  我們的心,都是他在而不是「自在」。「他在」就是人雖在,可是心不在,不是想南朝,就是想北國,不是念東西,就是念南北,始終沒有停止的時候。我們妄想紛飛,把主人翁攆跑了,外邊的客塵來當家,所以心不自在。「自在」就是心無離念,自性放大光明,照天照地,身心清凈,逍遙自在

  這幾句經文非常要緊,我們要記住,不可忘失,把它研究明白了,保證能了生脫死,同羅漢境界一樣。不證羅漢果,心不會自在;證了羅漢果,把客塵趕走,把煩惱降伏了,這時心才得到自在

  恭錄自【 宣化上人開示錄(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