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偈
k2. 明得離惱
「復次,若未來世諸眾生等,雖不為求禪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眾厄,貧窮困苦、憂惱逼迫者,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悔所作惡,恆常發願,於一切時、一切處,勤心稱誦我之名號,令其至誠;亦當速脫種種衰惱,舍此命已,生於善處。」【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k3. 明得凈戒(分二)
l1. 明懺重得受 l2. 明無師得受
今l1
「復次,未來之時,若在家、若出家諸眾生等,欲求受清凈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懺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應可受。」【編按:缺本段經文及講解】
l2. 明無師得受(分二)
m1. 明菩薩三聚戒 m2. 明五眾木叉戒
今m1
「若彼眾生,欲習摩訶衍道,求受菩薩根本重戒,及願總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化眾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師,廣解菩薩法藏、先修行者;應當至心於道場內恭敬供養,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為師證。一心立願,稱辯戒相;先說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三種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編按:從「若彼眾生」至「攝化眾生戒」,缺經文及講解】
「而不能得善好戒師」:這是說受這三聚戒--就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攝眾生戒,這叫菩薩的三聚戒。那麼,如果你不能得好戒師、善戒師。什麼叫善好戒師呢?就是持戒精嚴,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都依照戒律來修行得非常圓滿。
比如,拿很簡單的來講:食不語,寢不言;吃飯有不語戒,睡覺的時候有不講話的戒,這都是很小的地方的戒。再有行、住、坐、卧:行如風,行好像風似的;立如松,好像一棵松樹一樣;卧如弓,躺著的時候好像一張弓似的;坐如鍾,坐著那兒好像一座鍾似的。行、住、坐、卧四大威儀他都不錯亂,並且依照佛所說的戒律去修行的,這叫善好的戒師。
戒德精嚴,修行持戒這種德性,精益求精。嚴,就是小小的一點,他也不犯戒。比如修道的人,走路眼睛看腳前邊三尺的地方,他就修行這種威儀。上好的戒師,就是持戒精嚴,絲毫不犯的。
在前幾天來這個出家人,他告訴我說:「你們這幾個美國人到香港,是威儀最好了!走路都是閉著眼睛走路,沒有一個東張西望的。」他那時候在台灣,他就知道這五個出家人都是威儀嚴整,威儀最好了。來告訴我,但是我告訴他說:「他們在香港偷回來很多珠寶,你都不知道啊?」他說:「不會的!」我說:「不會?等偷到你的時候,你就相信我的話了!」他在台灣也沒有看見你們,怎麼就知道你們到香港都眼睛不看人,都把眼睛收起來?又和出家人說話,都合起掌來講話的?你們個個都變成老修行了?但是這個名實不相符。我知道這幾個人跑到香港去,就各處去亂講亂說的;但是這個亂講亂說,他大約沒有聽見,所以就不知道了。
「廣解菩薩法藏先修行者」:他廣大地、多多地解釋明白菩薩的法,又是個先你而修行菩薩法藏的人。這菩薩法也有很多的妙法在里邊藏著呢!每一個菩薩都有他秘密的行門。好像觀音菩薩就慈悲大;慈悲,就是他的秘密的行門、秘密的法藏。地藏菩薩就願力大;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願力就是他的秘密法藏。普賢菩薩行門大;修行那種種的行門,以行門大做他秘密的法藏。文殊菩薩就智慧大;以智慧做他秘密的法藏。所以每一位菩薩都有他的所長。
在你沒有遇到善好戒師,或能給你解釋菩薩法藏的先修行人的時候,你應該先先地自己來修行。怎麼樣修行呢?「應當至心於道場內恭敬供養」:至心,就是至誠懇切的心,就沒有雜亂的心,只有一個心。你應該用至誠懇切的心,在道場的里邊,先對十方諸佛也都恭敬供養。「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為師證」:仰,就是向上對著十方諸佛和菩薩來說,請十方諸佛和十方菩薩來給做證明,證明受戒得戒了。
「一心立願,稱辯戒相」:就專一其心來發一個請求受戒的願,來稱揚而說明這戒相。「先說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三種戒聚」:先說《菩薩戒經》上面的十根本重戒。其次,再總起來舉說這三種的戒聚。這是三聚凈戒:說律儀戒、說善法戒、說眾生戒。「自誓而受」:自己發誓願來受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此亦得戒」:那麼能這樣,一樣可以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