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loads/content/2022/may/b703e89243e44f5f255bb0d2986511c2.jpg" /> 天成寺
舍利塔又名古佛
舍利塔。位於薊縣盤山
蓮花嶺北的翠屏山下,天成寺
大殿西側,飛帛澗旁。始建於唐,重建於遼天
慶元年~十年(1111~1120),明崇禎年間重修,1942年為
日本侵略軍焚毀,1980年修葺添配銅鐸和塔剎。 簡介 天成寺舊名福善寺,又稱“天成
法界”,是盤山遊覽區的重點
景區。寺正面為翠屏峰,寺前有兩棵銀杏樹,高25米,胸圍3.1米,已有樹齡800多年。此寺始建不祥,因寺西有普化
和尚塔基,普化
和尚為唐朝人,故寺疑為唐建。遼、明、清數代都曾擴建重修。步入寺門,可見江山一覽閣,
乾隆皇帝親自題額“江山一覽”。閣面澗背岩,上下五楹,雕樑畫棟,精巧別致。古佛
舍利塔屹立於天成寺正殿以西,為密檐式
寶塔。塔身淺黃色,通高22.63米,邊長3.38米,呈八角十三層,塔基由花崗岩
須彌座和三層仰覆
蓮花組成,塔身正面有門,內置
佛龕。側面有浮雕花窗,出檐為仿木作
磚雕斗拱。盤山現存三座
舍利塔,除此之外,還有定光佛
舍利塔、多寶佛
舍利塔(
舍利者,佛之真骨也,雖烈焰百鍊不能成灰,污津久煙不能掩彩,至堅至硬,動有殊異者,何也?蓋以佛之
功德法力所熏故也。迄今仍有存者,覆公
法師靈塔是也)。 修建 古佛
舍利塔是
遼代建築,明代重修。重修時曾
發現塔內藏有石函、
舍利和
佛像等物。塔高22.63米,邊長3.38米,八角十三層。塔基由花崗岩
須彌座和三層仰復
蓮花組成。塔身正面有門,內置
佛龕,側面有浮雕花窗。密檐角上掛著104個銅鈴,山風徐來,叮鐺有聲。塔前
有一株千年以上的古柏,為
天津市
年代最久的樹。塔西有徹公長
老和尚靈塔。塔下有“善蛇洞”。傳說有72條護塔的蛇。塔往西有飛帛澗。澗西可通西浮青嶺。
大成寺東,山坡
上有梅仙庵石洞。沿洞側山路可達翠屏
峰頂,俯視天成寺全景。 塔內布局 塔八角密檐13層,通高22.63米。每個檐角懸掛銅鐸,共104枚,風吹鈴響悅耳。塔基以花崗石
須彌座和三層
磚雕仰覆
蓮花構成。塔身南面開矩形門,內置
佛龕;東、西、北三面設
磚雕假門;四側面浮雕假窗。其上置
斗拱,轉角柱頭單抄單昂五鋪作、柱間補間
斗拱出斜拱,均為仿木
磚雕。上承高大的13層密檐,磚疊砌法,出檐逐層遞收。塔身及出檐外沿,均微向內幽頁,造型秀麗、端莊。 盤山現存三座
舍利塔,除此之外,還有定光佛
舍利塔、多寶佛
舍利塔(
舍利者,佛之真骨也,雖烈焰百鍊不能成灰,污津久煙不能掩彩,至堅至硬,動有殊異者,何也?蓋以佛之
功德法力所熏故也。迄今仍有存者,覆公
法師靈塔是也)。塔通體飾淡黃色,與天成寺、翠屏峰交相輝映。
宇宙觀
寺廟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
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
殿堂、門窗、亭榭、游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
效果,所蘊涵的空間
意識模糊變幻,這與
中國天人合一、
陰陽轉化的
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
時間的無限,
即為宇宙。“宇”字本意為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
天地為廬。這個
宇宙觀,把
天地拉近
人心,
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
天地為廬”的
觀念古已有之,“夫
大人者,與
天地合其德,與
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
文言》 )、“
天地與我並生,而
萬物與
我為一”( 《
莊子·齊物論》 )、“大樂與
天地同和,大禮與
天地同節”( 《樂記·樂論篇》 )、“以類合之,
天人一也”(董仲舒《
春秋繁露》),
天地人乃
一大調和,那麼
藝術———“樂”,就應該體現
這一調和。所以,
中國寺廟建築群才
會有那麼多的
室外空間,它並不把
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
主動將自己和
自然融合
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
方式的
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
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體同山阿”,建築與
自然融為一體,正是
天人合一的體現,
這就是
中國的
寺廟常選址於
名山幽林
之故。
中國寺廟 寺廟--
中國的
藝術瑰寶庫,
它是中國悠久歷史
文化的
象徵。從廣義上來說,
寺廟不僅僅與
佛教一家有關。但在
佛教中,
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
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
高僧居住的
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
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
佛教傳到
中國後,
中國人為尊重
佛教,對
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
那是尼姑居住的
寺廟。還有
石窟,
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
佛教建築的一種
形式。
印度早期
佛寺多用這種
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
形式有
兩種,一種為
精舍式僧房,方形
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
僧人在龕內坐地
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
佛塔,塔前供
信徒集會
拜佛。在
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
普陀宗乘之廟等。在
道教中,
寺廟的稱謂也很多:
道教創立之初,其
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
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
武帝時,
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
皇帝認
老子為
祖宗,而
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
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
文殊院、碧霞祠等。
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
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
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
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
地方。叫
太廟、中嶽廟、西嶽廟、
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
祠堂(
祭祀祖宗或
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
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
國家公布的全
國文物保護
單位中,
寺廟及相關設施約佔一半,
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乃當之不愧。
寺廟建築與
傳統宮殿建築
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同時,
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
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
書法、雕刻、
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
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
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寺前風景 從盤山烈士陵園往西走四五華里,步入刻有“京東第一山”的高大牌樓,便是盤山遊覽區
的人口處。穿過飛帛澗上的小橋,就看見西邊峭壁
上有兩行摩崖刻字:“四正門徑”、“鳴騶入谷”。它告訴人們這裡就是進入盤山(
又名四正山)的門徑,當年的
帝王顯貴就從這裡前呼後擁、車響馬鳴地進入
山谷。然後經過一棵“迎客”的千年古松,沿山路而上,就到了重點
景區天成寺和古佛
舍利塔。天成寺始建於唐。《天成寺詩序》說:“寺門有樓,下瞰
山麓,如深巷
屈曲,澗泉台石,歷歷可數。遠眺林巒攢簇,天成畫圖。”寺名即取“天成畫圖”之意。清朝
康熙、
乾隆幾代
皇帝都曾巡幸天成寺。
乾隆巡遊次數最多,他的
替身僧就
在這裡出家。若遇三月初
一到十五盤山桃花會時節駕幸,
僧侶、
百姓則向
皇帝頂禮膜拜。寺門東面有座兩層六楹高脊飛檐的卧雲樓。陰
雨天氣,白雲穿樓而過或隱蔽樓身,
故名。樓對面的山
腳下,有小
戲台舊址。是
乾隆皇帝在卧雲樓休息賞景時,御用戲班、樂工登台獻藝的
地方。步入寺門,有雕樑畫棟的江山一覽閣。閣通院中的曲廊。走過三間
殿堂,登上坎台,
是一個三面環山的開闊院落,院
中有正殿,朱紅的明柱,
燦爛的彩頂,壯麗雄偉。殿前有兩株千年銀杏,干圍3.1米,高25米,挺拔直立,均為雌性。正殿東側有配殿。正殿後面是翠屏峰,古木參天,石崖壁立,石壁下有
兩個方形水池。池
中有泉,名涓涓泉,常年
不幹,清澈見底。是難得的
礦泉水。正殿西側
有一座很大的方形條石台基,台基上高聳著一座淺黃色的古塔,
這就是
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
單位:古佛
舍利塔。 入寺須知 入寺須知
佛教最講
規矩,
出家人有“三千
威儀,八萬細行”,講究
行住坐卧不離法度。那麼
居士與遊人
香客進入
道場,又該遵循一些什麼
規矩呢?下面羅列幾條以供參考:1、入寺:入寺之後,不宜中間行,進退俱當順著左臂行走,入得
殿堂,帽及手杖等物,不可向香案或佛桌上安放; 2、
禮拜:
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所用,外
人不可在上
禮拜,宜在兩旁拜墊上
禮拜。凡有人在
禮拜,不可從他的前頭經過; 3、閱經:寺中
若有公開閱覽的
經書,宜
從容翻閱。須先凈手,端身正坐放案上閱讀,不可放置膝上,更不得褻瀆; 4、見
僧人:凡見
僧人,宜合掌稱
法師或
師傅,向他
禮拜時,他若說一拜,不必強行多拜。在
殿堂見
僧人,宜先禮佛,
然後再說
頂禮師傅,作禮時亦當面向
佛像頂禮; 5、
法器:寺中磬、
木魚、
鍾鼓等
法器為龍
天眼目,不可擅自嬉戲敲打,
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6、聽經:
殿堂若有法師講經,宜隨眾
禮拜入座,以
恭敬心
聽聞。不得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閑談嬉笑,影響他人。
如有事不能聽完,但向
法師合掌問訊,肅靜而退; 7、用齋:如在
寺院用齋,經
客堂同意後,聞前椎隨眾徐徐進入
齋堂,宜坐於
僧眾之下坐或後排,不得語笑喧嘩,不得翹腿而坐; 8、會客:若需會見在
寺院中熟悉的
師傅或
居士,宜去
客堂向
知客師秉白,待
知客通知後方可與熟
人會見交談,不可自作主張進入
僧人寮房或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