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你能把這個事實看穿了,貪心就沒有了

    下面這三種是屬於意業,意業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第一個是「不貪」。不貪、不痴、不瞋,這叫善根,所有一世間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叫三善根。如果起心動念落在貪瞋痴,這叫三毒煩惱,這三個是最毒的,所有世間一切惡業都從這里生出來的。所以意三業真正是苦樂主宰苦樂的根源,我們不能不慎重。

  世間人所貪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的是這些。起貪心得到了,還是命裡頭所有的;命里沒有的,你怎麼貪也貪不到,這個就很冤枉。我常教大家念《了凡四訓》,叫你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明白了,他心清凈,心定了。為什麼?他曉得,想貪也貪不到;命里有的,丟也丟不掉;命里沒有的,想也想不到。了凡居士是我們一個好榜樣,他的長處在哪裡?知命。知命就樂天,天是自然的,接受這個自然果報,所以他沒有妄想心地清凈

  他要沒有遇到雲谷先生,那就照孔老先生給他算的那個命,五十三歲就壽終了,一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命運去走。算命算得高明的,那一點都不會錯的,這是真正的學問。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他說了一番大道理命運有沒有?命有。命從哪裡來的?那是前生造作的。前生造的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每個人造的因不一樣,當然果報不相同。命裡面富貴的,你就安於富貴;命中貧賤的,也安於貧賤,曉得這個事情一點都不能勉強,不會怨天尤人。這個富貴,他前生修得好,那有什麼話說,應該他得的;我貧賤,我沒修。

  所以自己安於自己的現實狀況,人人都能夠明了因果天下太平,不會有爭執。心定了,你這一生才真正叫有幸福,不打妄想了,富貴有福,貧賤也有福,他會得很快樂。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命運,不曉得因果也不相信因果那就胡作妄為,天天在造罪業,這個太可怕。

  雖然命是有一定的,可是我們這一生的行為,這裡面加減乘除是天天都有。換句話說,命運能不能改?能改。如果你每一天這個行業,加減乘除幅度都不高,善也很小善,惡有一點小惡,你的一生都照你命運走去了,不會有變化的。假如有大惡大善,命運就改了。

  所以實實在在說,四十歲以後的這個命運受後天影響最大;四十歲以前的是先天的,就是宿世所造的善惡業影響大;四十以後是你這一生已經修了四十年,這四十年的變化就很大了。如果真正覺悟了,能夠認真斷惡修善,你這後半世,就是四十歲以後,決定好轉,這個才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四十歲之前,縱然命不好,受一點苦,沒關係,有體力,不在乎;晚年受苦,那叫真苦,那是真正可憐。

  所以佛法,說老實話,不要說來生好處了,就是這一生能叫我們老年享福,老年不受罪,這就了不起了。你真的相信,真的好好的去做你這晚年愈來愈幸福愈來愈快樂,這要靠自己修。靠什麼修?依照這一經典修是最殊勝了。一再給同修提起來的,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要做。此地教我們要修十善業,我們就認真修;叫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就不做;叫我們止的,我們就止。叫我們去的,我們就去;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就去,這就對了,一點都不錯。世間福報不必求,自然來了

  我剛剛學佛的時候讀《了凡四訓》,這是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給我的,把這個小冊子送來給我看。我看了之後,非常受感動。我年輕時候那個個性跟袁了凡很像,袁了凡有的那些毛病,我統統都有;袁了凡有的那一點點福報我還沒有;我這毛病犯的比他還重。得到這本書之後,我才曉得可以改變的,如法炮製,依教奉行。

  算命先生算他只有五十三歲我也算了很多次命,算命的人說我只有四十五歲,還不到五十三歲,我非常相信。什麼理由相信?我家裡過去的事情我不知道了三代我記得。我的祖父父親我還有個伯父,我父親兄弟兩個祖父父親伯父都是十五歲死的。所以他算我四十五歲,我點點頭,我很相信,一般講遺傳,我很相信,看看自己這個個性造作的罪業,覺得非常可能。我也沒有求壽命也沒有求富貴,這統統是學佛轉過來,佛法轉過來,沒求。

  我四十五歲那一年害了一次病。我很少害病,一生沒有害過病,頂多傷風感冒,幾天就好了。四十五歲那一年得了一個重感冒,病了一個月,想想時間到了。所以也不醫生也不吃葯,為什麼?命到了,醫生能醫病,不能醫命,所以就老實念佛等死。等了一個多月,活了,沒死,沒有求這個,這是感應

  以後有一年,就是蔣經國就任總統的那一年,就任第六任總統那一年,我講《仁王經》。佛教會辦一個仁王法會我在那邊講《仁王經》。講了二十天,遇到甘珠活佛,這也是我的一個老朋友,遇到的時候好歡喜。他告訴我他說,過去我們認識很早,我剛剛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就認識甘珠。他說:我們常常在背後談你。我說:談我什麼?很可惜,你這個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短命我說:這些事情我統統都知道,你們不說,我也知道。他說你這些年來講經說法功德很大,不但你將來壽命長,你的福報也很大。

  我這福報壽命都是這一生修來的,與前生不相干,都是這一生修來的,認真修。人家要問我感應,我這就是感應我在台上就做證明,現在還站在台上,這就是感應。所以一定依照佛法修行,決定沒錯。

  這個不貪世間不貪,出世間也不貪,徹底放下,我們心才清凈。有,不貪;沒有,也不貪。最要緊的是清凈心,有也等於沒有一樣。世間都會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一生一切所有的,你臨死的時候,一樣帶不走都是別人的,所以自己必須要把這個事實真相認清楚。眼前我們所有的這一切是不是我的?不是的。如果說是我的,這個人是愚痴,痴人說夢!我暫時在這里受用,就跟住旅館一樣,絕對不是自己的。你能把這個事實看穿了,貪心就沒有了,對於生活上一切受用,你就自在你不會計較,也不會認真。理明了了,叫理得,心就安了;心安,一定看到事實真相;理就是事實真相心安理得,理得心安這是事實真相真的搞清楚了,所有一切的一切與自己統統不相干。

  那我們在這個世間究竟幹些什麼?念佛念佛第一,第一還是念佛。除了自己一心念佛之外,勸人念佛。一切諸佛菩薩都勸人念佛,我們盡心盡力勸人念佛,就跟諸佛同德同行。我們跟誰做朋友、跟誰是一類?跟十方一切諸佛這是佛法給我真實利益學佛能把這個事實搞清楚,那叫白學了這一點非常重要。

  末法時期,《楞嚴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多接觸、多聽、多看,對自己決定沒好處。為什麼?會影響自己的知見,影響自己的信心這個問題嚴重。還是在家裡老實念佛好,不要怕人譏笑,不要怕人諷刺,沒有關係,那個不妨礙,一定要培養清凈信心

  本經一再給我們講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容易,菩提心怎麼個發法?什麼叫菩提心?正好這一次舊金山「大覺蓮社」找我去講兩次,底下這個星期一次,後面星期,兩個星期,我選的這一內容就是《觀無量壽佛經》的菩提心。佛在《觀經》裡面講「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我選的講義是採取善導大師《觀無量壽佛經註解這一段文,我把它錄下來,現在都印出來,這個兩次四個小時專門來講發菩提心。因為平常很難得有這么一個充分的時間,來專門討論這一個問題,非常非常的重要。菩提心就是真心,決定不會動搖,這才是我們成功的保證。菩提心一發,那個一向專念就不必講了,他一定會專念。這是一切法能放下,決定不起貪心

  第九、「不瞋」。瞋是瞋恚。瞋恚這個煩惱很重,凡是遇到不如意事情世間人總是會發脾氣,總是會不高興,他不知道這個傷害之大。佛門當中常說「火燒功德林」。功德,積功累德,這個功德修的像什麼?像樹林一樣,像森林一樣,修了許許多多功德;可是這個森林一把火會燒光。我們自性裡面的功德這一脾氣,你的功德就燒光了,就沒有了。

  所以我們如果要問問自己,經上佛常常教我們要積功累德,我們積功累德到底有多少?想一想什麼時候發過脾氣,到現在還沒有脾氣。如果早晨發了脾氣,你功德有幾個小時。臨命終時,如果一發脾氣,你一生的功德都完了,都燒得干乾淨凈,非常可怕。所以這個要知道,要特別提高警覺。凡是會引起你發脾氣的,都是魔現前;魔看到你功德修得那麼多,沒法子破壞,就勸你燒啊,燒啊。你就很聽話,馬上把它燒掉,這不是冤枉嗎?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覺悟的人,遇到逆境現前的時候,是決定不肯燒自己的功德,絕對不發脾氣,修忍辱。能忍,而後才有定;能定,而後才有慧。所以六度裡面,布施持戒是修功德布施持戒是修,忍辱是保持、保全;不能忍的話,那功德都沒有了。

  諸位要曉得,福德燒不掉。福德有,功德沒有,功德全燒光了。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這是功德。一發脾氣,戒定慧都沒有了。福德有。常常發脾氣,有瞋恨心、有嫉妒心,貢高我慢,好勝心,這樣的人常常修福,當然功德沒有,這都會把功德毀掉。修福,福報修得很大,將來到哪一道去投生?到阿修羅道。阿修羅福德福報很大,沒有德。換句話說,瞋恨心很重,容易發脾氣,容易傷害人,他的福報盡了,必定墮落。這佛家常講「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這個一定要曉得,瞋恚對我們傷害是最大的。

  末後一個是「愚痴」。什麼叫愚痴愚痴是沒有智慧世間有很多聰明人,佛經裡面叫他做「世智辯聰」,他有辯才,能說,能寫,能作,他沒有智慧智慧是什麼?真正能夠辨別真假,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利害這叫智慧。鄉下老太婆,沒念過書,不認識字,教她念阿彌陀佛,她一生就老實念,這真智慧。為什麼?她選擇的念佛求生凈土這是真的。這是正,不是邪;這是利,不是害;這是善,不是惡。她全都選對了,這叫智慧世間聰明才智的人對於佛法門懷疑,甚至於還毀謗,這是完全沒有智慧愚痴!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他不相信,他不修,他怎麼會成就?而且還妨礙別人,還障礙別人修學,叫修學的人退心,這個罪過重。那個人明明這一生可以了生死,出三界不退成佛他在當中打個岔,把人家這個機會掉了,這個罪過多重!這叫愚痴

  所以這個三條,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世間善法都從這三條而生的。佛經裡面常常講善根善根到底是什麼?我們在此地看到了,真正修善從根本修,這才是聰明人;根本修就是修不貪、不瞋、不痴。無量壽經  (第三十八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38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