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文鈔摘錄原文和白話31

  一、印光大師文鈔摘錄原文

  (1)佛法者,無明長夜之燈燭,生死苦海之舟航。持身涉世,希聖希賢。窮理盡性,了生脫死。莫不資之以成始成終。良以如來說法,隨眾生機。機淺者,示之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漸入漸深,必可至於三業清凈,一心圓明之地位。(三編·卷三·佛教凈業社流通部序·p873)

  (2)欲學佛者,必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方為真學佛者。(三編·卷一·復高慧蔭居士書·p203)

  (3)學佛之人,必須各盡其分。所謂盡分者,務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此八種事,一人皆備。上有父母則是子職。下有兒女則是父職。自己用人,則是主職。為人作事,則是仆職。余職分均好盡,惟父母職分難盡。實非難盡,以舉世無人提倡。大家只知溺愛而不知教育。以致養成敗類,互相殘殺。弄得國不成國,民不成民。所言教育者,兒童從初開知識時,即與彼說因果報應,及做人之道理。必使心有畏惡報而慕善報,則不致犯上不肯依教而行。小時如是,習以成性,養成良善天姿,是名為育。育者,養也。若不知此,則養成凶惡性質,輕則忤逆不孝,重則殺父殺母。溯其本源,皆由其父母小時不教所致。吾常曰,世間最大的功德,莫過於善教兒女世間最大的罪過,莫過於不教兒女。人人善教兒女天下自然太平。人人不教兒女天下決定喪亂。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三編·卷一·復張佩芬慕蘭居士書·p178)

  (4)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范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故儒之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為本也。……

  故經雲,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增廣·卷二·佛教以孝為本論·p442)

  (5)人與天地共稱三才者,以有以先覺覺後覺,繼往聖,開來學之功能,故得此尊稱。若不以聖賢為事,則是行肉走屍。唯知飲食男女之樂,則與禽獸何異。人之一字,尚是冒名,況與天地共稱三才乎。然人性本善,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而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只有性德,無有克己復禮,閑邪存誠,及修戒定慧,斷貪瞋痴之修德耳。此之修德,最初由賢父母師長啟發之,繼則自己孜孜矻矻,努力修持。雖未能即到堯舜與佛之地位,其去下愚之人,日在人慾中埋沒者,已天淵懸殊矣。書雲,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經雲,迷則佛即眾生,悟則眾生即佛。幸其為堯舜,作佛之機在我,有血性漢子,豈肯以此性德,任人慾所錮蔽,永為沉淪苦海之下愚眾生乎。願世之為父母為師長,為兒女生徒者,各各勉之,則吾國幸甚,全球幸甚。(續編·卷下·家庭教育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民二十七年)·p596)

  二、白話譯文:譯者慕藏

  (1)佛法,是無明長夜裡的燈燭,是生死苦海中的舟航。修身處事,向聖賢看齊。透徹地研究佛理,參悟自性,以求了脫生死這一都要有始有終。如來說法,是隨著眾生根基來說的。根基的人,就告訴他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然後逐漸深入,一定可以達到三業清凈,一心圓明的地位。——三編·卷三·佛教凈業社流通部序·p873

  (2)學佛的人,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吃素念佛,求生西方,這樣才是真正的學佛人。——三編·卷一·復高慧蔭居士書·p203

  (3)學佛的人,必須各盡自己的本分。所謂盡本分,就是務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父順,主仁仆忠。這八種事,一個人都能具備。上有父母,自己就處在女子的位置。下有兒女,自己就處在父母的位置。自己用別人,就是主的位置。為別人做事,就是仆的位置。別的職分都好盡,惟獨父母職分難盡。其實也不是真難盡,就是全世界沒人提倡。

  兒童從最初開始知道事情的時候,就對他們說因果報應以及做人的道理。一定使他們心裡畏懼惡報而欽慕善報,這樣就不會犯上而不肯依教奉行了。小時侯就這樣,形成習慣而成天性,養成良善的天資,這就叫做「育」。所謂「育」,就是養的意思。如果不知道這點,就會養成凶惡的性格。輕則忤逆不孝,重則殺父殺母。追溯其本源都是因為父母在他們小的時候不教育他們所導致的。我常說,世間最大的功德,莫過於好好教育兒女世間最大的罪過,莫過於不教兒女。人人都能好好教育兒女天下自然太平。人人不教兒女天下決定喪亂。所以說,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三編·卷一·復張佩芬慕蘭居士書·p178

  (4)孝之為道,其大無外, 經天緯地,范聖型賢。先王因為修行孝道而成就至德。如來乘孝以證得覺悟之道。所以,儒家孝經上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家的戒經上說:「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可見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沒有不以為本的。

  所以,經上說,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一樣。雙親在,就要善巧地勸他們持齋念佛,求生西方。——增廣·卷二·佛教以孝為本論·p442

  (5)人與天地共同稱為三才,是因為人有先覺的人幫助後覺的人覺悟,繼往聖,開來學的功能,所以能得到這樣的尊稱。如果不能學聖賢事,就是行屍走肉。只知道貪圖飲食男女之樂,這樣與禽獸有什麼兩樣呢!人這個字都是冒名,何況是與天地同稱為三才呢!然而,人性本善,人人都可以成為堯瞬,人人都可以作佛。而不能成為堯瞬,不能作佛的人,是只有性德,沒有克己復禮,閑邪存誠,以及修戒定慧,斷貪嗔痴這樣的修德。這些修德,最初是由賢良的父母師長啟發的。然後自己再孜孜不倦地去努力修持。雖然沒能馬上就到達堯瞬與佛的地位,但比起那些整天埋沒在人慾中的愚人,已經有天壤之別了。書經上說:「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佛經上說:「迷則佛即眾生,悟則眾生即佛。」欽慕他人能成為堯瞬,能否作佛卻在我們自己。有血性的漢子,怎麼能甘心讓這分性德被人慾所錮蔽住,永遠做沉淪在苦海中的愚昧的下等人呢!願世上為人父母為人師長為人兒女為人學生的人,各個自勉,則國家幸甚,全球幸甚!

  ——續編·卷下·家庭教育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民二十七年)·p596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