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第八講02

  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

  第八講 持戒為節欲的根本02

  以修道來對治五欲,有兩種生活方式一是在家的弟子一是出家弟子

  在家的佛弟子,要不給五欲的洪流沖沒,至少要奉持五戒:一不亂殺而仁慈,二不亂取而重義,三不邪淫而有禮,四不亂說而誠信,五不飲酒而智清。這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成即佛成』,人做好了,修道自然就完成了

  把人做好,實在也不是容易的事,蘇格拉底白天點著燈籠在街上行走,人家問他為什麼,他說,他要看看這個世間有沒有人。世間上奉行五戒的人少了,健全的人也就少了

  一說到持戒,初入佛門的人總是很畏懼,以為持戒這樣不能做,那樣也不能做,實在太束縛了,其實戒的意義是防非止惡,非但不是束縛,而且有絕對的自由。所謂自由是以不妨礙他人,不侵犯他人為原則,而持戒就是軌范我們的身心,不要侵犯他人。

  比方說,你殺生,就侵犯他人生命自由;你亂取,就侵犯他人財物的安全;你邪淫,就妨害家庭和諧;你亂說,就妨害他人的信用;你飲酒,就妨害自己的身體。假若能到監獄里去調查一下所有的犯人,可知,大都是犯了五戒關係。殺人、傷害,這是犯了殺戒;盜匪、竊盜、恐嚇、詐欺、侵佔、貪污,這就是犯了偷盜戒;妨害家庭、妨害風化、妨害婚姻、重婚、強奸等,就是犯了邪淫戒;詐欺、教唆、誣告、妨害名譽、造謠惑眾等,就是犯了妄語戒。

  要把人做得像一個人,守戒是必要的,五欲洪流最易泛濫成災,有了持戒堤防,慾海就不會成災了。

  經里說:『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就是要在家的信眾,身雖沒有出家,而心要常常欣樂出家僧眾清凈生活不忘三衣,瓦缽法器,如能這樣,就可以脫離五欲的束縛,保持人格的清白。

  三衣、瓦缽、法器都是出家僧眾的法物。三衣就是所謂袈裟,有僧伽黎(大衣)、郁多羅僧(七衣)、安陀會(五衣)等三種分別。瓦缽,即盛飯乞食之物梵語缽多羅,華言應量器,有禮、色、量三者相應之義法器,幫助修道的用物叫法器如法鼓、法螺、法燈、法幢,乃至魚、磬、鍾鼓、鐺鉿、鐃鈸等均是法器

  無論是三衣、瓦缽、法器,都代表清凈的僧團,象徵修道者的人格順治皇帝詩雲:『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娑披肩難』,順治皇帝贊美缽盂袈裟也就是贊美出家的僧團!

  人總是忘恩負義的多,喜歡記著仇恨,不肯念人的恩惠。在社會上,你滿足他百千次的所求,只要有一次不如他的意,他就記恨你,所以本經指導在家學佛弟子,要常念三衣,瓦缽法器,不要念人的壞!

  在家的佛弟子,不出家在家修道也是一樣,像維摩詰長者、勝鬘夫人是在菩薩,就是文殊普賢也是以在家菩薩樣子教化眾生,現出家比丘相的菩薩中唯有地藏菩薩菩薩是在出家、不出家的上面分別,菩薩是以發心修道來測量品位的高低。而且,說到出家也有四種不同:一身心出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的比丘;二身在家心出家——受用五欲,心不耽染的居士;三身出家心不出家——身著僧裝,心猶戀俗的僧人;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五欲,深生耽染的俗人。

  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學佛出家和在家都是一樣,做在家弟子,身雖沒有穿著僧裝,只要『志願出家』,也就是說出家就好了。唐太宗李世民說:『出家者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不能好好的做一個法利生的出家比丘,還不如做一個在家護法居士!

  在今日佛教里,出家學佛不像出家學佛,在家學佛不像在家學佛,令人不勝感慨!出家眾羨慕社會富貴榮華,生活力求俗化;在家眾則愛干涉僧團,管理寺廟這都不好現象。希望今後在家菩薩,擁護三寶,護持佛法,多熱心社會慈濟工作,不要為了寺院財產權和比丘紛爭;希望今後出家法師住持三寶住持佛法要學有專長,要能領導在家信眾從事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則佛教幸甚!眾生幸甚!

  在本經中,指示在家信眾要『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指示出家僧眾要『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梵行』,梵者清凈之義行者所修之行。離過離欲,就是梵行。『慈悲』,慈者能給眾生快樂,悲者能拔眾生痛苦,為教為人,就是慈悲出家弟子要把所修的清凈之行修得崇高遠大,用無我慈悲對待一切眾生,把恩惠布滿人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