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法師:無論在家在庵,行住坐卧,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三)

  【往生凈土仗佛願力】印光大師開示:無論在家在庵,行住坐卧,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三)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念佛,不問時節久近」念佛,不論你念佛念了多久,念了幾年還是一樣,就是一句佛號一心專念。念念不舍者,念念不舍棄這一佛號,念念想念阿彌陀佛,不是說一天二十四小時,每一個念頭都想阿彌陀佛,每一個起心動念都念阿彌陀佛,這當然我們做不到。就如剛剛師父所說的,你有時間就多念,不要有時間不念佛,到處講東講西,閑言閑語一大堆,這樣浪費時間,浪費生命生命浪費在講是講非,實在很可惜。生命用在念佛多麼珍貴,對不對?對。

  「順彼佛願故」,這一句話善導大師得很好,順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哪一願是用名號要對十方眾生絕對的救度?就是第十八願。所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根據第十八願修學,順阿彌陀佛的願力,你就跟阿彌陀佛相契相應。所以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與阿彌陀佛的佛願,相契相應感應道交,當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怎麼念佛?就是這一段善導大師開示念佛方法念佛,就是這一印光大師,所開示念佛方法念佛。用比較白話一點來說,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以外,其他的時間有空就念佛,就是這樣子

  繼續看底下,「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這一很好,有機的認知,你內心比較容易常生慚愧心,比較容易生懺悔心。我們要受八關齋戒,或者受菩薩都要先經過懺摩,懺摩就是懺悔懺悔會念懺悔文,「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而且是用唱的。經常念佛拜佛懺悔,滅罪的功效特別好。但是懺悔是要真心懺悔,你如果沒有真心懺悔,縱然你懺悔文唱得很動聽,那也沒用。所以經常生出慚愧心跟懺悔心,能夠滅除業障

  請看講義第二十六頁,注釋第五十一:

  【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此為普賢十大行願之懺悔業障。】

  普賢十大行願是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的科目法身大士普賢十大行願,第四就是懺悔業障。如果連法身大士都要懺悔業障,請問諸位:你我凡夫要不要懺悔業障?當然要。

  所以上個月師父蘇州皇羅禪寺弘法,每一天我都留下一個鍾點的時間讓他們發問,其中有一位男眾居士他就問我這個問題,請問信願師父:我們念佛的人要不要懺悔?現在這個問題師父來問你們,念佛的人要不要懺悔?當然要懺悔。我們業障那麼重不懺悔怎麼行,就是用念佛拜佛方法懺悔。因為「懺悔」這兩個字,要先知道意思,我們先看解說:

  【懺悔者,慧能大師六祖壇經》雲: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把「懺悔」這兩個字,解釋得相當的完善。懺就是懺其前愆,以前所造過的罪業懺除,這就是懺的意思。悔就是悔其後過,以後不要再造了。如果同樣的過失,重複每天的再造,譬如口業惡口罵人,每天經常惡口罵人,然後罵人之後又在佛前懺悔了,明天又罵人,明天又在佛前懺悔,後天又罵人,後天又在佛前懺悔,請問這樣有沒有真心懺悔?沒有,這樣有懺沒有悔。所以懺悔真心的做到,要不二過,同樣的過失不能一再重複的犯。所以做到懺悔當然就能滅罪。

  《觀經》下品下生講,至心稱念一句彌陀佛的名號,能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念佛懺悔的功效非常的好。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講,凡是任何的懺法都懺除不了的,念佛一定可以懺除。有的懺法能懺除貪欲,但是不能懺除瞋怒,念佛一切的貪瞋痴,三毒煩惱都能懺除。所以一邊拜佛一邊念佛懺悔業障這樣效果很好。所以為什麼我們每天訂功課,要拜佛念佛,通常師父會鼓勵大家,每天拜佛三百拜、念佛一萬聲,這樣修行持之以恆,三年五載下來,有一當你臨終的時候,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問題。你不要小看一天拜佛三百拜,一天念佛一萬聲,有很多凈土聖賢錄》,或者《佛祖統紀》,或者《往生集》,或者《善女人往生傳》,這一往生傳記所記載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人,他們平生不一定能做到,每天拜佛三百拜、念佛一萬聲,如果你能夠利用,早上拜佛一百拜,下午拜佛一百拜,晚上拜佛一百拜,然後一邊拜佛一邊念佛,慢慢拜、慢慢念,不要為了趕數目而拜得很快,為了趕數目而念得很快,這樣只是為了應付數目,這樣沒有什麼意義真心誠意的慢慢拜、慢慢念,你這樣一天拜佛三百拜,念佛一萬聲,功課用功下來不得了,你們要不要這樣修行?一個。只有我們胡居士要,其他都不要。不要再睡覺了,要好好的聽經聞法。

  所以經常生慚愧心、懺悔心。我們來看「慚愧」這兩個字的意思,慚愧乃慚與愧之並稱,慚跟愧意思是不一樣的。慚者,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自己反省自己所造的罪業,內心感到羞恥。我以前做了很多錯誤事情,實在非常不應該,我為什麼那麼愚痴,造作那麼多的罪業?這就慚愧的慚。

  愧就是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之心。愧是對別人,慚是對自己,對著別人想到自己。以前所造作的許多罪業,無顏面對他人,這一種心叫做愧。所以慚愧心就是,反省到自己以前有所過失內心有羞恥之心這一種人有救。如果造了罪業沒有羞恥心這一種人沒救。我們總是凡夫遇到逆境惡緣,會造作罪業。有時候遇到逆境會起無明,難免都會,你們當父母難免會起煩惱,罵孩子對不對?你怎麼那麼笨,笨得像一隻豬一樣,這樣口過造下了,要懺悔要有慚愧心,接著看二十六頁的倒數第二行:

  【據智者大師摩訶止觀》記載,懺悔分為事懺與理懺,藉禮拜、讚歎、誦經等行為,所行之懺悔,稱為事懺。觀實相之理,以達滅罪之懺悔,稱為理懺。】

  我們事懺如果能夠做得好,那已經很不容易。對我們一般凡夫而言,我們要做到理懺不容易,事懺做好已經很了不起了。也就是借著禮佛、讚歎佛,或者誦經,或者念佛求哀懺悔懺悔真心的流露是會流下眼淚,懺到真心的當下,不是流眼淚而已,流血,這一懺悔就更真心了。你去佛經有一本書,有一本經叫做《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這一部經里記載,阿羅漢們聽釋迦牟尼佛講《父母恩重難報經》,聽了以後覺得自己生生世世不孝父母懺悔到流血不是流淚,這是真心懺悔。你們去看《父母恩重難報經》,我們懺悔要懺除到流淚,就很不容易了,流血那更不用說,我們做不到。所以事實上我們凡夫很難真正的有慚愧心、懺悔心,如果你真正有慚愧心、懺悔心,同樣的過失會再造。念佛人我們總是生生世世,有許許多多的業障,經常的懺悔確實有必要。法身大士都要懺悔了,何況我們愚痴凡夫眾生

  繼續看底下,「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第七點這一點就是告訴我們,修行人內心謙虛,講義里講得很清楚,我們看講義二十七頁的,注釋第五十二:

  【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此為謙卑自牧。】

  意思就是內心非常的謙虛卑下。一個人不管有沒有修行,有沒有念佛,如果趾高氣昂我慢高山,那這一個人一定會處處不受人歡迎。一個人如果很謙虛,那他的人緣一定很不錯。稻穗長得越飽滿,稻穗會越低垂對不對?對。所以真正有真修實學的人內心是很謙虛的。

  《易經》雲:謙受益滿招損謙卑就能得受利益,自滿會招來損害。以為自己很行,天底下別人都不行,自己最行。這一種很自我、自滿、自大的人,人家不喜歡跟他在一起。「自大」這兩個字把它加起來,就成了一個「臭」字,所以自大就是臭。你什麼都認為自己很行,別人沒有你的行,這一種自大人家看到你,就好像看到臭穢的東西一樣。

  【慧能大師六祖壇經》雲: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這是慧能大師對「功德」這兩個字的解說。內心卑下這就是功,外在行之於禮這就是德。

  【羅狀元《醒世詩歌》雲:休怨境遇不如人,不如我者甚眾,休誇德業能勝人,能勝我者尤多。】

  羅狀元這四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自卑自怨,也不要自誇自大。因為你如果自怨自卑,我不如人,我境遇怎麼那麼差,比我們更慘的還很多對不對?所以你不用自卑。不用自哀、自怨,因為你還雙手雙腳,有人連雙手雙腳都沒有。

  你不要以為自己很行,自大、自滿,我很有修行我一佛號念十萬聲,比我們更有修行的大有人在。所以縱然很有修持總是要謙虛,我的功夫很淺,不要矜誇,虛懷若谷,這是為人處世很基本的。修行也是一樣,所以俗話講,整瓶的不響,半瓶的響叮噹。真正有學問的人他不會誇耀自己學問很高,真正有修行的人都是很謙虛的,絕對不會認為自己很有修行,然後心高氣傲,感覺讓人氣勢凌人,絕對不會的。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這一點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

  時間到了,向大家報告到這里。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凈土南無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