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謗
經言:人之謗我也,出初一字時,後字未生;出後一字時,初字已滅。是乃風氣鼓動,全無真實。若因此發嗔,則鵲噪鴉鳴,皆應發嗔矣!其說甚妙。而或謂:「設彼作為謗書,則一覽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滅,將何法以破之?」獨不思白者是紙,黑者是墨,何者是謗?況一字一字,皆從篇韻①湊合而成,然則置一部篇韻在案,是百千萬億謗書,無時不現前也。何惑之甚也!雖然,此猶是對治法門。若知我空,誰受謗者?
【譯文】
①篇韻:古代檢字的工具書。如現在的字典、辭典之類。
【譯文】
《優婆塞戒經》上說:「有智之人若遇惡罵,當作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出時,後字未生;後字生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雲何是罵?直是風聲,我雲何嗔?」意思是謗罵之聲直如風、氣在鼓動,全無真實。如果因此而發怒,就連聽到鵲噪鴉鳴,都應該發怒了。這話說得真妙。但有人問:「假設他寫成一部毀謗的書,則一看之下,字字具足,又永存不滅,該用什麼方法來消除自己的憤怒呢?」我告訴他:你何不試著這樣想,那白的是紙,黑的是墨,哪還有什麼謗呢?況且千字萬字,都是從篇韻中湊合而成。如果認為這些白紙黑字是謗,那麼置一部篇韻的書在桌案上,那豈不等於是百千萬億的謗書無時不現眼前了。難道你會這么笨嗎?即使如此,這還只是用於對治的法門。若能了知我空的道理,誰是受謗的人呢?
故事一:
往昔,釋迦牟尼佛轉生為一仙人,名叫忍力,他發願永遠不對眾生起嗔心。當時有一魔王為了摧毀他的修行,故意幻化出一千人,用惡毒的語言詛咒他,用妄語肆意誹謗他,大庭廣眾中,用難以啟齒的言詞羞辱他。當他前往城市時,這些人還把大糞澆在他的頭上、衣上、缽里,用掃帚猛擊其頭……
這些人時時處處加害他,但不管別人如何待他,忍力仙人從未怒目相向,也從未想過以牙還牙,甚至連「我到底做錯什麼」之類的話也沒說。他只是暗自發願:「以此修安忍的功德,迴向無上菩提。等我成佛之後,一定要先度化這些人!」
故事二:
有一次,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跟隨佛陀出家,他忍不下這口氣,於是怒氣沖沖的跑到精捨去找佛陀理論。一見佛陀,不由分說,劈頭就罵,佛陀只是靜靜的聽著,等到他罵累了,稍為安靜下來,佛陀這才平靜的問他:「長者呀!你的家中平常總會有親戚朋友來訪吧!」
「有呀!那又怎麼樣呢?」
「那是當然的事呀!」
「如果你備辦菜餚,而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些菜餚應該歸於誰呢?」
「如果他們不吃的話,那些菜餚當然歸於我呀!」
「長者啊!你剛才罵我的許多話,我決定不接受它,所以那些話勞你再帶回去。如果你罵我,我和你對罵,就如同主客相對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些菜餚。」
佛陀接著又對長者說道:「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是沒有瞋恚心的。如果以瞋報瞋,以罵還罵,則不能算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以瞋報瞋,以罵還罵,不但調伏了對方,也調伏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