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廣傳》四持戒品45、不為美色逾越法規

  前言: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是全知麥彭仁波切著,索達吉堪布譯。凝集全知麥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結晶,是整個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圓滿齊備宣說釋迦牟尼佛生平事跡之巨著。全知麥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與由衷的敬仰,為後世下一部記載佛祖行持的光輝論典。以下簡述佛祖釋迦牟尼傳記。

  本集是《釋迦牟尼佛廣傳》四持戒品 45、不為美色逾越法規。

  釋迦牟尼佛曾有一世為西吾地方國王他對一切眾生均如父親待子一般饒益、關懷。國王下一大臣有一美似天女女兒,凡有貪心之人一見到她,立刻就會陶醉在她美色誘惑之下,故而此美女也被眾人喚作陶醉姆。

  陶醉姆父親一日對國王說道:「如國王下屬中有人慾奉獻玉女寶,不知國王是否願意接受?請國王對此問題再三思維一番。」國王立刻明白大臣此話含義,為探知臣子女兒能否充任王妃,便派出一些婆羅門先行觀察、了解有關情況

  當婆羅門來至陶醉姆家中,陶醉姆開始招待他們飲食時,這些婆羅門一見美女如花美貌,立即被其吸引,他們目光專注於她,以致廢食忘飲。大臣看見後便將女兒藏匿起來,自己親自為婆羅門端去飲食

  眾婆羅門離開美女家門後,均再三感嘆此番艷遇。他們一致認為陶醉姆實在太過靚麗,簡直如幻化一般令人難以置信。他們心中思維道:此女人真乃名不虛傳,即便仙人見之也會受其引誘。國王若遇之,亦必沉醉情慾之中而無法自拔。如此發展下去,國王恐連佛法世間重要事務都會統統放棄。如是思維後,他們在向國王彙報時就說:「此女人雖外表看來閉月羞花,但內里實具惡相。故國王見她都不應該,更遑論娶其做王妃。」

  聞聽手下如此言論,國王也對陶醉姆從此再無希求心。而大臣在得知國王不欲納自己女兒為妃子之心態後,便將女兒嫁與另外一大臣。

  國王後到王宮外睡蓮花園賞玩,陶醉姆得知後心想:就是這位國王說我具足惡相而捨棄我,不納受我為王妃,對此我一直耿耿於懷,想不到他今日倒送上門來。想到這,陶醉姆便巧施脂粉,後直上屋頂端視國王

  國王不經意間抬眼望見後,立刻目不轉睛盯住美女。他心下暗想:此女人天女是非天女?為何長相如此令人驚魂?國王雖欲無有知足地一直觀看下去,怎奈馬車卻不得不駛過此地。回到王宮後,國王內心一直不感安樂,日夜都將陶醉姆容顏翻來覆去浮現於腦海回味。後來他問駕車者:「屋頂上女人到底是誰?」駕車人答言:「此乃大臣阿布巴 嘎妻子,名陶醉姆。」國王於是當即知道此女人正乃原先被其父欲送與自己當王妃者,不過現已成為別人之妻。他心中甚是失望。失落之餘不免想到:所謂陶醉姆看來真可謂名實相符。

  從此之後,國王貪心愈發增上,心一直強烈貪執、系掛陶醉姆,就如自由之人一般被情慾捆縛。由於心安樂天長日久,國王臉色日益萎靡不振,形容漸漸枯槁、憔悴。而陶醉姆丈夫乃為一非常精通看相之人,他一望便知國王是因為貪執自己妻子才日漸消瘦。他原本對國王就十分敬佩、關心,此時便將國王請到一寂靜地告訴國王說:「臣下今晨供養天神時,一夜告訴我道:『國王愛戀陶醉姆,難道你竟無耳聞?』夜叉說完即隱身不見。既然如此,國王為何不向我挑明,我非常願意將陶醉姆供養與你,請國王務必笑納。」

  聞聽此言國王頓時因羞愧難當而低頭不語。雖然心中一直對陶醉姆貪戀不舍,但大臣這番話卻勾起國王深深思索,他馬上警誡自己萬不可因執著美色而輕舍人間法度,這實是國王歷來串習善法之所引發,使他懸崖勒馬,不再逾越世間善法軌道。他隨即對大臣說道:「此事極不應理,如此行事定會毀壞福德。我必定會死,而因果報應卻如影隨形,你亦會因離開妻子而感受痛苦,故我不欲做此等事情。無論今生來世,這種作為都只會自他受損。此乃愚者行為,智者不應效法。」

  而大臣則勸解國王說:「這樣行事怎能違背正法?這一點請國王勿需顧慮。若你能納受我妻子這是對我布施提供幫助,是培植我福德之善因;如不接受,則是對我布施製造違緣,亦在增長臣下非福德之過。況且無有任何人會對此事造謠,國王也絕不會因為此事而落惡名,因除你我兩人外,實無第三者知曉,別人如何會譏諷嘲笑?」

  國王則堅持說道:「你雖對我關心異常,但也不能如此做事。即便無人知曉,不過只要是在作惡為非,那就好讓我吃下毒葯一般,我心定不快樂。何況天尊及一些瑜伽士又怎能而不見?再者說來,讓你捨棄妻子也會令你痛苦不堪。」

  大臣還在繼續勸說國王:「你是君主,我為臣子,這個女人你當然有權享用,這樣做並不違背世人教條與規范。對我而言,此女人可謂珍貴、可愛,但若我捨棄珍貴東西將來則可憑此布施功德盡享更大快樂,亦必因之而得珍貴無比之來世善果。所以祈請國王一定接受陶醉姆。」

  國王依舊拒絕道:「希望你不要這樣講話,即使我能獲得如是利益,但如對布施者本人造成損害,則我寧肯自身被武器砍殺或跳入火坑也不願享受此種所謂最大快樂。」

  大臣還是不放棄向國王奉獻妻子努力:「如果國王不願接受陶醉姆,我就令其去當妓女,這樣人人都可盡情佔有她。故而國王還是接受為妙。」

  國王不覺詫異說道:「你這大臣是否有些瘋癲?她從未做過壞事及對不起你之虧心事,你為何定要用我來懲罰她?如你定要這樣做,則人人都會呵責你,你也會將自己今生來世善根全部毀壞無疑。因此請勿如此行事,不要勉強自己去行惡舉,你應喜歡公正合理之事。」

  大臣還未死心,他又對國王說:「如果國王心生歡樂,我心也會相應快樂起來。不管有無違犯法規,也不管眾人呵斥與否,我皆能忍受。除你以外,國中再無比你更重要之人,因此請一定答應我請求以令我福德不斷增上,再次請國王接納。」

  國王耐心對大臣解釋道:「既然你對我如此關心,我更不能捨棄你不顧。不管別人譏諷與否,也不今生來世果報之人世間天人都會遠離拋棄他。因此即遇命難,亦不應喜行非法,並令大過失因之而生。此等過失均無些微利益,且致人顧慮重重。此外,智者如做引起別人呵責或引生他人痛苦之事,則自己安樂亦難獲取。因此,我才不會損害任何人,只如理如法規范自己行為。」

  大臣不放棄向國王敬奉妻子念頭,他持續不撓地說:「為國王利益,屬下本該為你竭誠奉獻,這又有何非法之處?我們本地臣民又怎會對你產生非法議論?臣下還是衷心希望你能接受陶醉姆。」

  國王仍繼續對他曉之以理:「如你真想合法行事,我們兩人不如找西吾地方精通世間法規之人評判評判,詢問一下他們對此事之看法態度。」

  大臣連忙說:「諸位長輩恭敬你,因你廣聞、具智,精通一切大小事務,無人能比。」

  國王緊隨其話頭答道:「你既如此承認,我更不會欺騙你。國王一般都會對有理、無理之世間事了如指掌,對臣民來說,國王十分關注民生疾苦,知疼知暖,又如何能欺惑民眾?既如此,臣民也理應隨國王教言努力去做,正如牛群本該隨牛王足跡一樣,臣民亦該如是隨順國王。再說如我自己不能管束、調伏自己,又怎能管理國中百姓?因此我關心民眾、遵守法規、維護自己清凈名聲,絕不隨順自己貪心。」

  大臣聽到國王如是所言後,深感國王毅力頑強、立場堅定,於是便在國王頂禮道:「能在你這樣的國王治下當民眾真乃大福報。你守護法度、不喜世間貪愛。如你一般之國王,在森林中苦行仙人都難以相提並論,看來國王名聲確實真實不虛、擲地有聲,理應值得贊嘆。」

  世尊在因地時,如是感受痛苦,但也不入違規劣道,始終住於清凈戒律道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