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看到:他一心殺人,惡鬼相隨;轉為善念,天神擁護

  高人看到:他一心殺人,惡鬼相隨;轉為善念,天神擁護

  ◎往昔有個叫元自實的人,痛恨姓繆的背恩負義,想在五更天的時侯,到他家他殺死。途中經過一個寺庵,庵的主人軒轅翁,十分有道,早起誦經時,忽然見到有奇形異狀之惡鬼數百,跟著元自實身邊走,各持刀斧,氣勢甚為凶惡。不一會又見到元自實回來了,然而他身邊跟隨的卻不是那些惡鬼凶神了,全是金冠玉佩,百十為群,香花幡幢,和顏悅色矣。

  庵主軒轅翁很奇怪,就把元自實找進來問問。元自實回答說:姓繆的負我深恩,我想去他們家把他殺了,到了他家門口,忽然想到姓繆雖然辜負我,他的妻子兒女可是無辜的,況且他還有高堂老母殺了一人,實在是殺了他一家呀,如此想來,於心不忍,所以才轉念而歸。軒轅就把剛才看到的——他去的時侯是惡鬼凶神跟附,他回來時是善神相隨的事情告訴給他,並且向他慶賀說:你能如此行事,神明已經知道,你以後必有厚祿矣。元自實聽後遂勇猛向善,後來果然考取功名官位當到了卿相。我們看到,元自實一念之善,即轉大禍為大福,因果的轉變竟然如此快速,所謂心念起於善、惡,吉、凶之神已各自相隨了,事實證明在此,不得不令人警醒信服。

  【原文】:昔元自實,恨繆姓者負恩,五更欲往殺之,道過一庵,庵主軒轅翁,早起誦經,見有奇形異狀之鬼數百,隨元而往,各持刀斧,勢甚凶惡。少頃復回,則相隨之人,金冠玉佩,百十為群,香花幡幢,和顏悅色矣。翁召問之,自實遂言:繆負我恩,欲往殺之,及至其門,思繆雖負我,妻子何辜?且有老母,殺彼一人,實殺彼一家也,於心何忍?遂轉念而歸耳。翁遂以所見告之,且賀曰:子之行事,神明已知,必有厚祿矣。自實遂勇猛向善,有加無已,後果登第,位至卿相。老子曰,善之與惡,相去何苦,竊嘗三複此言。大抵善惡二途,初不相遠,特在日用一念起處,有是有不是耳。能知此理,恆切修省,則自然全體是善,福德無有不增,禍患無有不退矣。觀元公一念之善,轉禍為福,其速如此。所謂心起善惡吉凶神已隨之,證明於此,不亦更灼信乎!

  ——《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周必大這個人,是紹興人,監管杭州和劑局,一天和劑局失火,按照當時的刑律,導致失火的責任人應當處死。周必大問大家,假若這個大火是因為當官的失職所導致的,當處什麼罪責呢?下面人回答,當官者會因此削職為民。周必大說,我不忍因為保住我一個人,而看到十餘人失去性命。即向上彙報此火情,是因為自已這個當官的失職所致,他官雖罷免,而成全了下面十餘人的性命。後來,周必大卻當了宰相

  【原文】:周必大,紹興中,監杭州和劑局,局內失火,火犯當死,公曰,此火設起自官,當得何罪,吏曰,削職為民,公曰,吾可以一身,而忍視十餘人之命哉!遂誣服罷官,各全家生,後為宰相

  ——《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劉錫元這個人,屢次夢到一個人向他禮拜說:我是宋朝大將曹翰,在更早的前世也就是在唐朝時,他是一個小職員,因為聽到法師講經,心有感悟,所以供養法師齋飯,由此而感召生生富足的福報,漸漸積累善因,到宋朝時,成為副將,但因為因他屠城妄殺無辜之故報應生生世世投胎作豬,以償還濫殺無無辜的罪業。曹翰對劉錫元說:我這個豬不久前由佃戶拿我來抵償您的租子,蒙您憐憫多活了幾天,但今天我又投胎為豬又來在此償還宿債,今天特來向您求救。劉錫元問道:什麼方法可以救你?曹翰說:我作豬時,每當屠割之時,苦不堪忍,唯聞念佛聲音,遂解其苦,希望您廣泛的告訴大家,凡是見到動物被宰殺之時,或當烹煮之時,請發大悲心,但念阿彌陀佛,或持大悲咒,准提咒,不獨解我們之苦,而且有超脫之益。說罷,悲謝而去。又過了沒多久,有個姓鄭鄰居突然暴死,活過來後,敘說是因為被鬼差誤捉,所以放還了,在陰間還見到閻王還告訴他:汝還陽間,勉力為善見人殺生,但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眾生由此托生善道,汝亦得福,乃知念佛能薦亡者,現世能增福壽,身後必生西方矣。

  【原文】:劉錫元,嘗夢一人拜曰,余宋將曹翰也,昔在唐為小吏,因聽法師講經有感,設齋一供,自此感報,生生不失衣冠,漸積善因,至宋為副將,因屠城妄殺之故,生生為豬,以償所殺,曾於往歲,佃戶以我抵公之租,蒙公憐而活之,今又在此償報,特來求救耳。公曰:何法可救?曰,每當屠割之時,苦不堪忍,唯聞念佛聲音,遂解其苦,望公凡見宰殺之際,或當烹煮之時,發大悲心,但念阿彌陀佛,或持大悲咒,准提咒,不獨解余之苦,且有超脫之益。言已,悲謝而去。又鄭鄰暴死,以誤追放還,閻王曰,汝還陽間,勉力為善見人殺生,但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彼既受生,汝亦得福,乃知念佛能薦亡者,現世能增福壽,身後必生西方矣。

  ——《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李登這個人,在他十八歲的時侯,就中了鄉試頭名,結果到了五十歲還沒正式考取功名。就到廟里去請法師解答,法師在定中請問文昌帝君解答,帝君命鬼差拿來陰間記錄簿法師看,上面寫著:李登,此人出生的時侯即不尋常,命里帶著玉印,命該十八歲中解元,十九歲作狀元,五十二歲時當成右承相。只因為李登中舉後,偷窺鄰家婦女洗浴,以此惡因,功名推遲十年,降為二甲。他後來又侵佔他兄長李豐的屋基,所以功名又推遲十年,降為三甲。再後來,竟然姦淫一位良家女鄭氏,以此惡報功名又推遲十年;現今又通姦另外鄰家婦女,如此的為惡不悛,上天已經削盡他的名籍,讓李登終身考取不中。法師把此情況據實告訴李登,李登聽後愧恨而死

  可嘆,祖先和父輩積德多少年,方才修得兒孫狀元宰相福報,竟因為兒孫的荒淫缺德,把本有的福報戕削如此,實在是辜負天恩,辜負祖考矣!於鐵樵曰:狀元宰相如此之大的福報都不難一筆削盡,何況其餘福報等而下之者,就可想而知了。

  【原文】:李登,年十八,魁鄉薦後,五十不第,詣請法師問勘,師叩文帝,帝命吏持籍示之,李登,生時賜玉印,十八中解元,十九作狀元,五十二位至右相。緣得舉後,窺鄰女浴,以此遲十年,降二甲,侵兄李豐屋基,又遲十年,降三甲。淫一良家女鄭氏,又遲十年,今復盜鄰室女,為惡不悛,已削其籍,終身不第。師以告登,登愧恨死。吁,祖父積德幾何年,方得狀元宰相,乃戕削如此,辜負天恩,辜負祖考矣。且其歡樂勢要,視甲第萬不及一,而竟以淫橫少少許,喪福祿多多許。哀哉!於鐵樵曰:狀元宰相,不難一筆削盡,況其下者當何如。

  ——《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宋朝光孝安禪師,在禪定中見到兩個僧人在一起對話。起初,兩僧人的傍邊都有天神擁護,過了會兒天神走了,再過一會,來了一群惡鬼兩個僧人唾罵,鬼還用苕埽掃掉這二個僧人的腳跡。這倒底是什麼回事?原來是因為這兩個僧人起初談論的是佛法,所以有天神擁護;後來他們談論世間俗事,所以天神遠離;再次談論名聞利養,所以被鬼神唾罵欺侮。由此不禁感嘆,談論世事,尚被鬼神嗔責,何況今人之身口意業,有不止如此者,想不被鬼神嗔責欺侮,很難很難啊。

  【原文】:宋光孝安禪師,定中見二僧相語,初有天神擁護,頃聽久之,散去,俄而惡鬼唾罵,仍掃腳跡,蓋二僧初論佛法,次敘世間,末談利養也。夫談及世事,尚被鬼神嗔責,況今人之身口意業,有不止此者,其為神嗔鬼責,又當何如。

  ——《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往昔,曾經有一僧人,因為他道眼末明,沒有真修行,所以算是虛受凈德父子的供養,因為這個「虛受施主供養」的過失,所以這個僧人在他命終之後,便投生在凈德長者的花園中,化成為一個大草菇,讓凈德長者每天都可以采些草菇來吃,鄰居們知道後,也想摘些草菇來吃,但這個草菇因為有別人來摘,就再也不生長了。令人感嘆的是花草樹木,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誰又能想到,在此冥冥中,卻有如此絲毫不爽的因果在其中!由此而想,草木一類的眾生,我們可以隨便砍伐傷害嗎?[注]:這個草菇還債的故事,在網上流傳很廣,雖版本不同,但都很令人警醒。

  【原文】:昔有一僧,道眼未明,以虛受凈德父子供養,命終之後,乃於凈德園中,生為草菌(大磨菇),日充其家蔬食,他人慾取,不可復得,菌之為物甚渺,而事在食,報於隱,由此而觀,草木一類可傷乎。

  ——《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佛陀當年在說法時,一隻蛤蚌在聽佛講經時十分歡喜,一下躍出了水池,傾誠諦聽,因為它跑到了陸地上,所以不小心被聽法的大眾死了,然爾因為蛤蚌歡喜佛說法的這一個善因,所以這隻蛤蚌命終之後,上生到忉利天,竟成為忉利天主,忉利天主就從忉利天下來,重新來至佛所,聽佛講經,很快就得開悟證得了初果羅漢。看完這個故事,不禁令人感嘆:蛤蚌這個生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後來它證得聖果可以稱之為甚大甚大!由此可知,昆蟲蠢動一類微末生命,我們能可以隨便傷害嗎?

  【原文】:如來說法時,一蛤歡喜,躍出池上,傾誠諦聽,偶為聽法人拄杖刺殺,以聽法故,命終之後,生忉利天,為忉利天主,從忉利天復至佛所,聽說妙義,以開悟故,證須陀洹果,蛤之為物甚微,後乃證果甚大,即此以觀,昆蟲蠢動一類可傷乎。

  ——《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呂祖《放生延命歌》曰】:

  汝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須恕己,

  汝欲延生須放生,此是循環真道理

  他若死時你救他,你若死時天救你,

  延生生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感應篇匯編》警句摘抄】:

  ◎人非聖賢,安得事事皆善,苟有一言一行之可取,即當贊揚稱許。——《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忍為眾妙之門,大凡涉世應物,而以橫逆加我,譬猶行荊棘中,徐和緩解而已。——《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蓋崇信聖賢者,未有不獲聖賢之報者也。——《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世間道德之人,如讀書明理學者苦行修行之僧道,言為法則,行則楷模,超等出倫,天地正氣之所鍾也,愛敬不暇,何可侵凌耶。——《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感應篇曰:佔得地,占不得天,凡事和厚。——《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稟命有定分,非智力可移,惟應恭己守道,若巧望僥幸,徒喪所守耳。

  ◎凡人縱有通天作用,究竟何能與定數爭衡,然惟陰騭一道,必可挽回定數。昨行今效,早行晚效,冥報最速,神鑒極顯,此莫捷之路也,有心者,一試便知。——《感應篇匯編》(印光大師鑒定)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庄嚴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眾生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報盡此一身,同生極樂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