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慾望能夠有節制可以得它的樂,不受它的苦

  底下《會疏》講的,「榮華不可保,會者定離散。愛欲不可常,盛者必衰故。顛倒妄樂,故無可樂者」。縱然他知道這回事情,他也不會放棄,有一天享受,他得好好享受一天,明天明天還沒到,還沒想到。所以這非常難,要人家放下名聞利養,放下榮華富貴,這個在今天比什麼都困難。如果真正放下,他嘗到法味,那就不一樣,真的明白法味超過世味,法味里頭有真樂,與性德相應;世間法與煩惱相應,與不善的心行相應。法樂不是如此,法樂確實與性德相應,這是聖者之樂,應當去追求的。佛在這講得好,儒跟道亦如是,榮華保不住,時間很短。世間榮華富貴至極無過於帝王,我們看看歷史,歷代帝王他們能享受多少年?享受二十年就不多。你看他在位多少年?少的二、三年,他壽命到了,多的也不過是二、三十年,很難得了。五、六十年,在位五、六十年的不多,很稀少,清朝康熙不錯,那福報是真大,做六十年皇帝。可是雍正只有十三年,乾隆也做了六十年,往後時間就不長,二、三十年,十幾年,像康熙、像乾隆真正是太少了乾隆自稱為古稀天子,自古以來稀有的,真是稀有,他活到八十多歲。壽命到了,再一轉世,福報盡了,福享盡一轉世那個不善的業報就現前,到哪裡去?沒有多大的過失,一般人道畜生道,能夠到天道的很少。這些只有真正學佛的人他知道,真正入佛境界,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表演的是一個真正超脫的人生活,他自在安樂,經上前面給我們講四個字標准,「凈定安樂」,釋迦牟尼佛全有了,跟釋迦牟尼佛學的這些弟子各個也都得到。凈定安樂是真樂,比榮華富貴高得太多!為什麼?他這個享受,他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自在無礙,這世間法里頭找不到的。凈定安樂可以常保,永遠不衰,愈修愈快樂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它不一樣!所以稱世間叫顛倒妄樂。

  「彭際清曰:一切世人以欲為樂」,這個欲是財色名食睡,叫五欲,以這個為樂,「不知是苦」。這五樣東西不是真樂,能夠有節制可以得它的樂,不受它的苦;如果不節制的話,貪而無厭,五種都是害,確確實實會把你的壽命減損。極其縱慾享受,你付出的代價是壽命你有八十年的壽命,可能六十年就享完,六十歲死了,你付出二十年壽命的代價,不值得。還有更早的,四十幾歲就走,三、四十歲就走,他那個享受不過十幾年而已。所以「智者觀之,唯苦無樂」,真正有智慧,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的人,他看到了,沒有樂。「所以者何?以有為樂,無即是苦」,有為的樂,佛法的是無為之樂,凈定安樂是無為的。這是有為的,有所作為,每天歌舞游宴,樂!但是如果沒有,沒有他就得很痛苦,所以這種樂是刺激。「不知有者無所因故」,你所有者無所因。「以得為樂,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上面的無所因跟此地失所因是一個意思,你把你那個樂的因失掉,你就感覺得很苦,得到財富是樂,財富丟掉你就覺得苦。所以佛他是無為的,他不財富,他每天生活簡單,出去托缽,三衣一缽,衣食方面他永遠沒有苦,他真的是快樂自在知足常樂。大概世間法主要的痛苦就來自不知足,所謂慾海難填,慾望大海一樣永遠填不滿,換句話說,永遠覺得不夠,永遠痛苦。不如知足常樂知足這是無為之樂。「以聚為樂,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有聚就會有散「以生為樂,滅即是苦,不知生者滅所因故」。

  摘自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一二集)  2011/7/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12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