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你若是不會吃,那就生出貪心

  《佛遺教經淺釋》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洛杉磯金輪聖寺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這段經文是說要我們吃飯會吃,睡覺會睡,穿衣服會穿。吃飯怎麼樣會吃呢?你若是不會吃,那就生出貪心,好吃的就吃很多,不好吃的就不要吃這就是不會吃飯。你穿衣服,好的衣服,你穿上一百多件;不好衣服,你一件也不穿,這也是太過了。睡覺,你若願意睡的時候,睡個十天二十天,白天、晚間都睡,入了睡覺三昧;你不願意睡的時候,眼睛睜得大大的,總看天花板,這也叫不會睡覺。或者像打麻將似的,幾宿不睡覺,他也都受得了,他若是不打麻將呢?叫他做一點旁的工作,就說:「我很疲倦了,要睡覺了。」這都是不相當的。

  現在這是說,我們吃東西就好像吃藥似的,能把我們飢餓的病治好了,不管它味道不好。證了初果須陀洹(初果阿羅漢)果位的聖人就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了。證初果的聖人,走路不著地,腳上沒有塵土。為什麼他腳不沾塵土?因為他沒有色慾,沒有食慾,斷了八十八品的見惑。見惑──見到就迷惑,這八十八品都斷了,所以他走路好像在虛空里一樣。他吃東西也不味道不好都是一樣的味道,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被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所轉,能把好和不好味道都變成一個味道,變成一味,吃了就養他的生命這是證了初果阿羅漢能有這個境界。所以修道的人你看他吃好東西也吃這麼多,吃不好東西也這麼多,沒有一點貪味道思想,沒有這種的行為,這個人已經是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轉的,這就叫不入色聲香味觸法。現在這一段經文是叫我們人對治食慾的貪心

  所以佛說,「汝等比丘」:雖然說是比丘,也包括優婆塞、優婆夷都在內。比丘梵語,翻譯成中文有三種意思。

  第一:乞士。上乞法於諸佛,以養慧命;下乞食於眾生,以養色身,所以叫乞士。乞士就是托缽乞食,次第去化齋。在暹羅緬甸、錫蘭,比丘都一早就出去,托著缽到每一個家庭化緣,化齋飯來吃。雖說是齋飯,可是施主布施什麼東西,他們都吃。布施肉,他就吃肉;布施魚,他們就吃魚。因為這是旁人布施給他的,不是他自己要吃這個東西。如果自己想要吃這個東西,就要到有錢的家裡化肉啊!魚啊!這就是貪心

  第二:怖魔。魔王見到比丘,聽到比丘這個名字就怕。這是比丘比丘戒,登比丘壇,三師七證在那兒做羯磨的時候,就問他:「汝已發菩提心否?」說你已經發菩提心了嗎?他說:「已發菩提心。」問:「汝是大丈夫否?」你是是一個大丈夫?他說:「是大丈夫。」就在羯磨師問他的時候,地行夜叉就去報告空行夜叉夜叉鬼有在地上行的夜叉也有空行夜叉。這空行夜叉就又去報告天魔天魔聽見有人發菩提心了,有人要做大丈夫他就恐怖了。他恐怖什麼呢?他心裡就想:「啊!我魔王眷屬少了一個,佛的眷屬現在又多了一個。」於是乎他就恐懼害怕了。因為這樣子,所以比丘有一名字叫怖魔,令魔王恐懼

  第三:破惡。破什麼惡?破煩惱的惡。我們人有煩惱在我們自己身上,跟著我們跑,煩惱就是罪惡的源流,我們若是沒有煩惱,就沒有罪惡。我們造種種的罪,都因為生煩惱,所以如果能把煩惱沒有了,罪業也就消除了,因此第三個意思就叫破惡。因為有這三個意思,所以翻譯的時候,也就不翻譯它,還保留這個梵音比丘」。

  「受諸飲食」:受諸飲食就是受人供養的時候,這是因為齋主供養,你來吃這個齋菜。「當如服藥」:就應該好像吃藥似的。出家人吃飯的時候有三念五觀。所謂:

  三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

  三心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我們修道的人不要盡打妄想,不打過去的妄想,不打現在的妄想,不打未來妄想三心了不可得。你三心若是不了,沒有把三心制之一處,前邊不是說「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把這個心製得什麼念頭也都沒有了,一個妄念也沒有了。制到一處,就沒有什麼事情沒有辦完的,都辦完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什麼都做完畢,再不會有生了

  三心代表三念。三念是什麼呢?第一個念「願斷一切惡」,願意斷了所有一切的惡,我不能在修道里頭加了不善的念頭,所以願斷一切惡。第二念是「願修一切善」。上面兩句也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第三念是「誓度一切眾生」,我發誓願普度一切的眾生,把所有的眾生都度明白了,令他們都明白佛法,願意修一切善。這是出家人在吃飯的時候應該觀想的三念。你觀想這三念,就不打其他妄想,什麼妄想也沒有了。所以說「三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

  出家人吃飯的時候不講話,而作五種觀想,所謂:

  佛制比丘,食存五觀;

  散心雜話,信施難消。

  本來說「佛制比丘,食存五觀」,若出家人、在家人很多人在一吃飯時,可以改成「佛制食時」,佛制吃飯的時候,「食存五觀」,要觀這五觀。五觀是: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第一要算一算自己的功德有多少?這糧食用了多少工?自己有多少功德受人家的供養?這一粒米經過農夫多少的工夫能有?好像春天種田似的,中國古老的方法,先種下去,然後用鋤頭把草都鏟去,鏟完了又用泥巴把它攤上去,這是一遍過了十多、二十多天,草又長出來了,又用鋤頭把它剷除一遍,鏟完了又攤。每一次種田要鏟三遍、攤三遍你看這費多少人工?所以古來說: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鋤禾日當午」,鋤禾就是鏟地;日當午,太陽正在中午的時候,非常的炎熱。「汗滴禾下土」,出了汗,就滴到禾苗土上。「誰知盤中飧」,誰知道這一碗飯,「粒粒皆辛苦」,每一粒、每一粒都來得很辛苦的,由這看來,所以說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忖就是想一想,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什麼德行?是不是整天盡打妄想?是不是天天參禪打坐?是不是天天學習佛法?要「忖己德行」,要忖度忖度自己修行有沒有德行?「全缺應供」,或者這德行夠了,或者是不夠。那麼我應施主供養,我夠不夠德行?這叫「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第三,你要防備、小心一點。小心什麼呢?小心你這個心,生出一種貪心來。離過,要很小心的,不要教你這個心,見好吃的東西就生出貪心,吃多一點,這也是個過,貪心的過;不好吃的東西討厭了,就吃少一點,這討厭的心也是過。你貪心是過;不願意吃,這也是過。等為宗:你要好和不好平等。好也不吃多一點,不好也不吃少一點,吃飽了就是,不要貪好味。味道一好,就吃多一口,這下子就是貪心你看就這麼厲害。修道是「差之絲毫」,就「謬之千里」,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起居飲食上,都要用功修行,找中道,不能在吃的飲食上分別好和不好。所以防心離過,要離開貪的過和不願意吃的過。貪等為宗,以平等食作為宗旨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第四,我們吃飯要拿它當葯來吃,它能治我們的餓病。我們的身體機器似的,你給它吃點東西它就做一點工。好像汽車,你給它買一點汽油放在里頭,它就可以跑;沒有汽油就不跑了。現在(一九七九年)汽油缺乏,汽車也沒那麼多你看那公路上,汽車比以前少了很多。這也是很好事情,汽車少了,就沒有那麼多車禍,就不會死那麼多人。什麼事情都有好有壞,往好的地方就有好處;往不好地方說,現在聽經的人少了,因為汽油缺乏之故。但你往好的地方說,他們在家裡會有車禍啊!很平安的,那不是很好的嗎!所以什麼事情都有兩面的。這個「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吃東西就是真正的葯,真正治我們飢餓的病。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我們吃飯是為什麼呢?要修行成就我們的道業因為想要修道、成道,所以要吃食物。因此在受飲食的時候,就要有上列五種觀想

  「於好於惡,勿生增減」:對於色香味都非常好的、美的食物看了生了食慾。一看菜青青、綠綠的,真是好吃,貪心就出來了,好像在喉嚨里伸出一隻手來,想去抓好吃的東西這是於好,生了貪心;於惡,惡就是不好吃的,看得也難看,很難看的樣子,一看就作嘔了,不要說吃,就要吐了,這就是惡。你不生分別心,對好吃和不好吃的都要平等不分別好、不好不分好醜。所以修行不是那麼容易的,在這一點就不容易修行你說那一個老修行能在飲食不分別?能在飲食不生貪心?不生貪心這就是如法;你生出貪心這就沒有功夫

  所以吃東西時,見到不好吃的,你若是能吃,那就是有功夫了;好吃的,你能少吃一點,那是有功夫了。不過這要真正有這種境界而不是說我故意造作,我裝出來的。好吃的,我故意在大家面前表示我是修行我不那麼多,等沒有人的時候,我就拚命來吃,把肚子都撐得爆開。

  修道的要點就在這地方,有人、沒有人都是一樣的。不是說人多,就做出一個假面具來,裝模作樣給人看:「你看我是修行,我不願意吃好東西,好東西留著給你們吃;不好吃的東西,我故意多吃一口,教你們好認識我是個修行。」這都不對了。你故意造作出來的,故意勉強弄出這個樣子,那又錯了,那和貪是一個樣子。所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也不生想要吃多一點,也不生對那不好的想吃少一點,就是吃飽就夠了。所以什麼事情不要特別造作,不要故意裝出假面具給人家看,修道是給自己修的,不是給人家修的;你給人家看,那不論修到什麼時候也不會有成就的。

  「趣得支身」:就是你能得到支持身體活著,就可以了。「以除饑渴」:能把饑渴毛病除去。「如蜂采華」:就好蜜蜂去采蜜的時候,它采這花上的粉。「但取其味」:它只取一點點花上那種粉的味道。「不損色香」,它對花的顏色也不損害,對花的香也沒有損害。「比丘亦爾」:比丘吃東西也應該這樣,不貪好的,也不吃得太多,結果屙肚,拉得一天就去了一百趟廁所你說這多麻煩?「受人供養」:你受人供養的時候,「趣自除惱」:只要是把自己這個飢餓的煩惱除去,就對了。「無得多求」:不需要貪著好味、好飲食。「壞其善心」:你貪吃的多,就把你的善心所壞了,生出一種貪心那就有過

  「譬如智者」:再舉一個譬喻,就好像有智慧的人,「籌量牛力」:看這頭牛有多大力量?它能載一噸的東西,你若是給它兩噸,它就不動,它沒有那麼大力量。若你的肚皮只能吃一碗飯,而你吃了十碗,把肚皮也撐得不舒服了。所以籌量牛力,是你知道這牛有多大力量,「所堪多少」:它所能負擔有多少力量?「不令過分」:不令它太過分了,它負擔不了那麼重的分量。「以竭其力」:令牛都給累死了,它拉不動了嘛!拉不動就竭力,力量都沒有了。所以修道的人對飲食這方面特別要不執著,不執著飲食滋味。不但飲食執著,穿衣服也不執著,不要貪華美和不華美,不要執著這個。睡覺也不要貪得一天二十四鍾頭,我要睡二十五個鍾頭,總要貪多一點。

  恭錄自《佛遺教經》淺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