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心要虛,虛就靈

  前面一段講的四個字,我們一定要記住,自性的體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虛靈」。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中國儒家道家聖人都懂得用「虛」,高明到了極處。你要用實就錯了,用要虛,譬如房子房子因為空虛,我們才得其用,假如房子裡面是實實在在的,我們不得其用。你細心想想,凡是真能發揮大作用都是虛的,所以用心要虛,心裡不能有東西,六祖惠能講的「本來無一物」,高明到了極處。我們為什麼比不上他?我們心裡有一物,這就壞了。有一就不靈,靈是智慧,無一物就是智慧惠能跟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心虛,虛就靈,心地清凈,一塵不染。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對人對事對物心裏面干乾淨凈,一塵不染,這是真心起用,這就是「湛寂虛靈」,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四個字我們如果真的得到,會用了,恭喜你,你就法身大士你就「悟之」,你覺悟了。你悟了你就諸佛,你所得的是虛空法界,你得到的是全部。為什麼?虛空法界自性變現的,你見性了,盡虛空法界是你的受用。

  下面講顯現的『三身圓顯』。「三身」,第一是法身。「法身」是什麼?就是「虛空世界,悉我自心」。到那個時候你肯定了,因為你看清楚了,盡虛空法界是自己。如同我們一般人作夢,在夢中忽然覺得我在作夢,整個夢境都是自性變現的。夢境是妄,能現的心是真,所現的相是妄,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如果你夢境里頭醒悟過來,我們現前虛空世界不就是如此嗎?這是一悟一切悟,可是諸位要曉得,一迷一切迷。「報身」是什麼?報身是智慧般若智慧現前,對於虛空法界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白,這叫報身。「應化身」,我們今天這個身體是應身,佛有應身,我們也有應身,不同的是什麼?我們的應身是六道善惡果報感應,佛菩薩的應身是應眾生所感而現身。所以你才曉得諸佛菩薩現身是「依他起」,這個「他」,當然最根本他是自性,另外一個他就眾生之感。眾生有感,如果沒有自性佛不能現身,有自性沒有感,佛也不現身,所以佛菩薩現身,感是兩個自性眾生之感。我們現身也是兩個也不能離開自性,離開自性怎麼會有身?這不可能,這是根源;但是我們雖有自性,如果沒有善惡業報也不能現身。所以我們的身是業報應身,諸佛菩薩眾生之感而應身,他自己的業報已經消除,業障盡了

  法身就是虛空法界,報身是圓滿智慧,應身是大德大能。雖然應現,他與自性的體、德完全相應,這是菩薩示現在我世間跟我生活在一起天天教化我們,他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他與湛寂虛靈相應,我們凡夫縱然做佛的學生,跟佛學習不能見性,我們的心行跟湛寂虛靈相違背,道理在此地。然後你才明了,佛菩薩慈悲是我們說他慈悲他有沒有慈悲念頭?沒有。他要是有慈悲念頭他是凡夫,他起心動念了,他跟湛寂虛靈就完全相違背。慈悲是我們說的,我們眼睛裡看到他慈悲,但他沒動心、沒動念頭。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佛菩薩心動念,跟我們一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佛菩薩看作人,把他貶低了,這是我們常用自己的心去度別人,也去度量佛菩薩。所以佛菩薩境界,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得到。

  這個地方好,一開頭就把綱領告訴我們,這才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我們把它說穿,這部大經自始至終說的是什麼?也不外乎「湛寂虛靈」四字就說盡了。我們要落實,那是宇宙人生真相,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所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這四個字。聖凡之別就在迷悟,悟了就是一真,迷了則有六道循環,我們講六道輪回。可見得六道之體是湛寂,六道之用也是虛靈,因為我們迷了,不知道它是湛寂虛靈,我們被污染,不清凈,我們失掉平等。《無量壽經》的經題教得好,清凈平等清凈與湛寂相應,平等與虛靈相應。由此可知,我們修學從哪裡學起?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清凈心。清凈心是不動感情,心裡確實沒有七情五欲,你就不受染污你就清凈相應。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你心裡沒有,事沒有妨礙,事事無礙。心裡決定不能有這個東西,你心清凈與湛寂相應,這是菩薩。在日常作用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對人、對事、對物平等,沒有分別心和高下心,平等這就是虛靈。我們能用這種心態,這與基本相應了,然後你在佛法裡面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不成就的,你也才體會到佛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我們今天在平等法門裡面,為什麼會產生高下?就是我們與清凈心、平等差別很大,也就是不相應的幅度太大了。不相應的幅度大小、差別,各個人都不相同,佛家講利根的人差別幅度小一點,鈍根的人差別幅度大一點。如果用九法界來說,菩薩差別最小,聲聞、緣覺差別再大一點,差別最大的是三惡道的眾生道理在此地。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修學雖然很用功,費了許多的時間與精力,依舊功夫不能得力。我們不知道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這對修學上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困惑,我們很想成就但不能成就,很想相應總是不相應。於是我們就體會到,佛教給我們讀誦大乘,這很有道理。佛又勸我們要親近知識,我們靠讀誦悟入,實行沒問題,但時間較長,不一定到哪一天你才開悟,才大開圓解。如果遇到善知識他來誘導我們,他為我們講解,會把我開悟時間提前,好處在此地。譬如,原本你自己讀誦需要十年開悟,遇到善友你五年開悟時間上節省一半,而利根的人更快,一、二年他就開悟什麼叫開悟?與湛寂虛靈相應,這個利益真實利益。迷悟雖然不同,心性沒有差別心性不隨迷悟,心性的體用都不隨迷悟,所以它不變;覺悟的時候,心性的體用是湛寂虛靈,迷惑的時候,心性作用還是湛寂虛靈。

  再跟你說法界在哪裡?法界根本沒有,前面講「無相無名」,這是真的。這個意思很深,要很細心的體會,你能體會到一分,你就有一分受用,體會到兩分,你就有兩分受用,這是真正做功夫世間人講真正做學問真如本性不隨迷悟,可是它在起作用的時候,悟就顯了,迷了就不顯,不是說悟了它就有,迷了它就沒有,沒有這個道理。這種說法很難講,佛法講迷了就是失掉,失掉是比喻話,不是真的,哪裡是真的失掉?楞嚴會上世尊告訴波斯匿王,真心自性就在你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你不知道。這是說明雖迷它並沒有失掉,所以我們叫迷失,你不認識它等於失掉了。但是雖迷,它照樣起作用,在眼是見,在耳是聞,悟是這個作用,迷還是這個作用。可是迷悟,你的感受不一樣,悟是清凈平等、覺,迷恰恰與這個相反,迷是污染、不平等、不覺。

  古德這句話是真話,「虛空世界,悉我自心」,自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前面講一念自性,盡虛空法界自己的一念自性。這個意思在夢境當中比較容易體會,你在作夢的時候,整個夢境豈不是一念自性變現的?整個現象就是一念自性。我們自己悟入,自己天下太平會不會受別人的牽連?不會。什麼人會受別人牽連?迷人。悟的人不受牽連,天下大亂他也不亂世間污染他也不染。如果天下他也亂,世間他也染,這個佛學了有什麼好處?佛法可貴之處在此。所以這是法界眾生一定要學習的,必須要接受的佛教育。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說:「佛法宗教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他的話說得正確,只有真正懂得的人才曉得,不懂的人不知道,社會大眾不了解佛法,把佛法看輕了,哪裡會曉得佛法這麼重要。這個世間問題很多,大家都在思考想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不能解決,然而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佛法,但是他不知道。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它真實不虛。我們怎麼學習?就在日常生活中細心去體會,漸漸的落實,作法就是用《無量壽經》經題的「清凈平等覺」這個原則。我們以清凈心、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你自然覺悟。我們今天功夫使不上力,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還沒有清凈心、平等心。所以經本展開在面前意思透不出來,不但經本意思透不出來,古大德註解擺在面前意思也透不出來。你要問什麼原因?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一切人事物沒有用清凈平等心,你果然用清凈平等心,你就覺悟了,一展開經本就是無量義。別說佛經註解無量義,你拿小朋友念的幼稚園課本小貓叫、小狗跳也無量義,小貓小狗跟你講兩、三個鐘點,也講得津津有味,這是因為有一不與湛寂虛靈相應。

  昨天在《華嚴經》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兩句話,這部經上只講八個字。《中觀》裡面講十六個字,加上「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意思就更明顯了。諸位仔細想想,這還是湛寂虛靈,意思完全相應,只是說法不同。從另一個方法來講,只要我們聽清楚、聽明白,契入了,就入解脫門。「解」是把我們的迷惑解開,「脫」是把我們一切的虛妄脫離,這就是入佛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

  這一是說法界的起源,法界從哪來的,我們要搞清楚。現在世間許多科學家講的,用隔靴搔癢這個比喻都太過分,實在講差得太遠太遠了,他們所講的連邊際都沒有摸到,怎麼能解決問題,只給世界帶來更多的麻煩、更多的糾紛。佛講得沒錯,這是愚痴,沒有智慧之過

  地藏經玄義  (第二集)  1998/12  新加坡凈宗學會  檔名:14-014-0002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