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第一
開經偈
序品第一(分三)
a1 序分 a2 正宗分 a3 流通分
a1 分二
b1 通序˙通敘跡本二門˙六種證信序 b2 別序
b1 分三
c1 標信與聞 c2 時主及處 c3 眾成就
c3 分二
d1 列眾 d2 總結眾集
d1 分三
e1 分二
f1 分二
g1 無學眾 g2 有學眾
g1 分三
h1 舉列標數 h2 明位嘆德 h3 列名總結
今h2
「無復煩惱」:這一些個大阿羅漢、大比丘,因為已經都得到漏盡通了,所以就沒有煩惱。如果不得到漏盡通,煩惱還會有的;所以說「無復」,就是不會再有。他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生死都了了,所以沒有煩惱了。
煩惱究竟有多少呢?總起來說,有八萬四千種那麼多的煩惱。八萬四千種煩惱,那是太多了!我們再把它收回來,總起來,就是一個無明;這一些個煩惱,都是從無明那兒生出來的。
無明生出來的煩惱,再有三種;是什麼呢?這三種的煩惱,叫三毒。這三種的毒葯,把我們所有人的佛性都給蓋住了。我們由無始以來到現在,所以沒有成佛的原因,就是因為有這三種的煩惱;這三毒把我們毒得醉生夢死,總也不能返本還原,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
這三毒是什麼呢?第一,就是貪;第二,就是瞋;第三,就是痴。
(一)貪。講起這個貪心,是貪而無厭;不論什麼,就希望多一點,希望把人家的物質貪為己有。這個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貪法──在國家,就有國家的貪;在個人,就有個人的貪。在國家,這一些個當政者,總想吞併其他國家,作為自己的土地,這是國家的貪。個人的貪,貪一切的財產;一間房子不夠,就想買兩間;兩間不夠,就想買三間;三間又不夠,就想造一個摩天大廈;標奇好異,總想勝過其他的人。
「啊!你看!我所有的財產,比任何人都多!」可是比別人都多,這生命也沒有保持得住;你錢再多,也不能把生死停止,也不能向閻王爺行一點賄賂,使令你永遠都不死。這不可能的!這個貪心,把本來很聰明的人,給毒得變成糊塗了;本來是個好人,給毒得也就走到壞的路上去。
(二)瞋。這個瞋心,也不容易把它給改了。所謂「星星之火,燒去功德之林」,「千日打柴一火焚」;你雖然做了很多的功德,可是有的時候,一發起脾氣來,就把你這功德都給燒去了!
怎麼叫供養三寶呢?你面上沒有一種瞋恨的心,這就是供養三寶;所謂「面上無瞋供養具」,你對佛歡歡喜喜的,這也就等於供養佛了!你若供養佛、供養三寶,把面孔板起來,發很大的脾氣,你就再好的供養,佛也不會高興的;為什麼?你發脾氣來供養佛,佛是不會接受的。「口裡無瞋吐妙香」,這口裡頭,若沒有瞋恨的言語,就是不罵人,這就等於有一股香氣出來。「心裡無瞋是真寶」,再沒有瞋恨心,這才是真正的寶貝。這瞋心講起來,是很不容易把它降伏的;《金剛經》上說「降伏其心」,就是降伏煩惱,也就是降伏妄想。
(三)痴。瞋和貪,人很容易犯,但是也很容易發覺;唯獨這個痴心就是在里邊,不容易露出來。痴,是愚痴,就是認理不清;認一切的事理不清楚,以是為非、以非為是,講黑作白、講白作黑。這種痴心的人,他有一種妄想心:
好花常令朝朝艷,明月何妨夜夜圓;
大地有泉皆化酒,長林無樹不搖錢。
「好花常令朝朝艷」,這花開花謝,是萬物一種自然生滅的道理;他歡喜這個花,就想:哦!這花要是天天開得那麼鮮艷、開得這么美滿,那多好呀!我天天都可以看這個花。
「明月何妨夜夜圓」,他歡喜賞月,八月十五的月圓了,月光就這么亮!你說,要是每天晚間,都有這么圓的月亮,都有這么明的月光,這有多好呀!每天晚間,我可以賞月;怎麼到時候,月又不圓了,也沒有光明了?啊!真是討厭!可是你說怎麼樣呀?歡喜賞月的人,願意這月是圓的、光是亮的;偷東西的人,他的心理就不同啦!他就想:我今天想去偷東西,可惜這月光這么亮,令我也沒有地方躲藏。他認為是討厭,他想要黑夜、沒有月光;那歡喜賞月的人,就歡喜月光。
「大地有泉皆化酒」,好喝酒的人,就想了:哦,現在我喝酒,就要用錢來買酒;有錢,才可以買醉。如果世界上所有江、河、湖、海,所有水都變成酒,那可就方便了!我也不用錢,想喝的時候,到那兒取了就飲。這也是一個愚痴的妄想!
「長林無樹不搖錢」,這貪財的人,若做工去賺錢,他覺得會很辛苦才能賺得錢;所以他就想:「這天地間所生的樹,每一棵樹的樹葉子,都可以作為天然的錢;我如果要用錢的時候,就到樹上去摘。這有多方便!」這也是一種愚痴的想法,根本不可能的,但他要這樣想。
我以前講過,好像沒有讀過書的人,就想得到博士學位;沒有種田的人,到時候就想要收榖;這也是一種愚痴的心理。你也沒有修行,就想要成佛,這也是愚痴到了極點!你也沒有修行、皈依三寶,都沒有經過這種手續,就想成佛?豈有此理!
我們每一個人這三毒,竟把每一個人支配得顛顛倒倒、糊裡糊塗的,腦筋也不清楚,智慧也都不現前。那麼怎麼樣才可以呢?就不生貪心、不生瞋心、不生痴心,要「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
(一)戒:就是止惡防非,就是治你的貪心。貪心,就會生出一種惡念,去貪不應得的財物;為什麼生出這種的貪心?就因為不懂戒。戒,就是止惡防非,叫你知足、知止,不要妄貪;你知道守持這個戒律,就可以把貪心給打敗,戰勝了貪心。
(二)定:就是定力。你若沒有定力,就會有瞋心,看人也不對,看事也不對。有什麼事,也認為不對;看所有的一切人,都不對;也沒有人,也沒有事,自己看自己,也不對,對自己也發起脾氣來。甚至於自己對自己發脾氣還不算,自己就打自己;左打一個嘴巴;他自己想:「我這右邊嘴巴也要打一下,不然它會吃醋。」
什麼叫「吃醋」?這是中國一個很有趣的公案。在唐朝有個皇帝,他有一個大臣;這個大臣就怕老婆,怕得很厲害。怎麼樣厲害法?晚間回去一晚了,她就叫他在床前跪著。本來做大臣的見著皇帝,要叩頭跪皇帝;他回去晚了,還要跪他太太。他太太什麼時候說「起來」,他才敢起來;若不下「聖旨」,不講這一句話,始終不準他起來。
這大臣和皇帝非常之好,於是把這種情形告訴皇帝;皇帝說:「我有法子可以治你的太太,讓她以後不管你!」「皇上您有什麼法子呢?」「你不要問!我一定有法子,我幫你管一管你的太太!」於是皇帝就下一道聖旨,宣這位大臣的太太到宮中;這位「母老虎」,好像老虎一樣的太太,到宮裡去,皇帝就對她講:「你啊!為什麼你的丈夫回去晚一點,你就叫他在床前跪著?這樣子是不對的!況且他沒有和其他的女人有不清楚的事情!你以後如果能改過,不管你丈夫的話,就沒有事,我現在赦你無罪;假如你以後還要管你的丈夫,不給他自由,那我這里有一碗毒葯,你就要把它喝了,我就叫你死!」
你說她怎麼樣呢?這個女人真是勇氣十足的,非常的勇敢,說:「那好!我願意現在就死在您的面前!」於是拿起這一碗毒葯,就喝了。原來這並不是毒葯,是一碗醋;皇帝故意說這一碗醋是毒葯,看看她敢不敢喝。這個女人特別勇敢,不加思索就喝了!寧可死,也不願意不管丈夫;結果幸虧是一碗醋,喝到肚裡頭,不過酸溜溜的酸一陣而已,並沒有生命的危險。
所以由此之後,中國就留下「喝醋」這一個公案;這意思就是:太太管丈夫,管得特別厲害,就是寧可死,也不願意放棄她的丈夫,一定要管的。那麼有脾氣的人,沒有旁人,他自己對自己過不去,自己打自己。為什麼?因為他脾氣太大了,沒有旁人好打,就打自己。為什麼打自己?就因為他沒有定力!所以就要修定。
修定的人有定力,就不會有瞋心;為什麼你有瞋心、有脾氣、有那麼大的火?就因為你沒有定力。
(三)慧:為什麼你愚痴?就因為你沒有智慧。一天到晚就打妄想,把這心支配得不得休息;就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什麼事情也就認不清楚。有智慧的人,所謂「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什麼事情來了,我就應付它,把這事情做過去;事情去了,沒有事情,就叫這個心休息,不要總支配它。所謂「心為形役」,不要這個心總做身體的奴隸。為什麼?就因為你沒有智慧,不能夠支配這個身體,而被身體來支配。你若有真正的智慧,一切的事情來了,能迎刃而解──好像拿一把快刀似的,無論什麼東西來了,這把快刀的刃太鋒利了,它就擋不住了!這叫做「迎刃而解」,就把這個事情解決了。
我們學佛法的人,對於一切的事情,都要認清楚。今天我聽果章教我們學中文,說:「不明白佛法的人,就是最愚痴的;明白佛法的人,就有智慧了。」這真是格言,真是講得很有道理的話!那麼我們有智慧的人,就不會愚痴;愚痴的人,就沒有智慧。
我再告訴你一句真話:那個愚痴,你知道是什麼?就是智慧!「那這一講,可把我講糊塗了!愚痴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愚痴?那為什麼還要學智慧,又不要愚痴呢?」我這個說法,你不要把它又籠統起來。我說的這個,是「愚痴的本體」,就可以變成智慧;不是說離開這個愚痴,而另外去找智慧。這個智慧,本來就在你的愚痴里邊的,你沒有能會用它。你若會用它,就是智慧;不會用,就是愚痴。重點在這個地方!
這個定,也就是瞋;瞋,也就是定。你若真想要有定,就在這個瞋里,就可以把它變成定力;你若真想持戒,就是在貪上,也就會變成戒,而不是向外去找的。這些都是在你自性里邊,你會用它,就是戒、定、慧;你不會用它,就是貪、瞋、痴。妙,也就在這個地方;你不明白,也就在這個地方。
「逮得己利」:「逮」當「及」字講,就是「到」的意思。逮得己利,就是到得到他自己利益的程度上了;怎麼得到他自己的利益呢?這些阿羅漢因為「諸漏已盡,無復煩惱」。
我們人為什麼不得到自己的利益呢?就因為隨得隨失,都漏出去了;那麼現在沒有一切的漏,又沒有煩惱,這時候才叫得到自己的利益。真正的利益是什麼?自己真正明白了,就是得到真正的智慧;沒有智慧的人,那他沒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得到智慧,證阿羅漢果,這才叫得到自己的利益。己利,就是自己覺悟了,也就是所謂的自覺,也就是自利。你再能以自己覺悟的道理,去教化一切眾生,這就叫利他,也叫覺他;所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現在這一些個大阿羅漢都自覺了,而沒有能覺他,所以只有自得己利,沒有利他。
「盡諸有結」:盡,是沒有了;什麼沒有了?「諸有」的「結」。什麼叫諸有結?就是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三界,又叫三有。這三界、三有,分開來說,有「二十五有」。三界二十五有就是:
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
四禪四空處,無想五不還。
「四洲四惡趣」,四洲,就是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惡趣,就是阿修羅一趣、地獄一趣、餓鬼一趣、畜生一趣,這個地方是最壞的,所以叫惡趣。怎麼叫「有」呢?就是它有業可造,就是有這種罪業。這八個,都在欲界里頭。
「六欲並梵天」,是欲界六天和色界的大梵天。這就有七個,再加上四洲四惡趣,一共十五個。欲界六天,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四禪四空處」,四禪天,就色界的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和四禪天。有不明白佛法的人,說他到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了,以為這就是不得了了;其實這還在三界二十五有里邊,根本就談不到有什麼好處,對於修道上,那遠之又遠。可是有一些糊塗師父就告訴人說,這是最高的一種境界了。好像無聞比丘,以四禪為四果,他到了四禪天,以為證四果;然後他墮落時,就毀謗佛:「佛說證四果就沒有生死了,我現在怎麼還要墮落?」他這一毀謗佛,更墮到四惡趣里邊去,永遠都出不來;而且不只他一個人墮到地獄去,他還有幾萬萬那麼多的徒弟,都跟著他跑到地獄去了。所謂:
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
徒弟也跟著師父到地獄去,師父問徒弟:「你來到這兒幹什麼的?」徒弟就說:「師父,你來到這兒來了,我當然也跟著你來嘛!」
師父一聽:「哦,我怎麼把徒弟都領到地獄裡來了?」他自己也不曉得怎麼來的。你說這真是!這些徒弟真是最愛惜師父的了,他師父到地獄裡,他就跟著去;真是很可憐的!
四空處,就是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無想五不還」,是色界的無想天和五不還天;五不還天,是他那一個天叫五不還天,不是五個天。
四洲、四惡趣,這是八個;六欲並梵天,這就有七個;四禪、四空處,這是八個;再加上無想天和五不還天,這合來是二十五個,這是二十五。
盡諸有結,就是超出三界了,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里邊,所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樣才是真正了生脫死。
「心得自在」:這時候,這些大阿羅漢們心裡快樂無邊;自在,就是快樂。再沒有那麼自在,再沒有那麼快樂了!所以觀自在菩薩,為什麼叫做「觀自在」?就是坐那兒,一天到晚都是快樂的,非常自在,一點煩惱也沒有了,心真正得到自由了!得到真正的智慧,所以非常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內里邊真正的快樂;不是故意矯揉造作,好像呵呵哈哈──那麼快樂。真樂在其中,不是在外邊。
你不要以為一天到晚呵呵哈哈,就是快樂了,那簡直是煩惱!那簡直就是顛倒!為什麼?你見到你所歡喜的事情,你就被歡喜的境界所轉動;你跟本就沒有定力,被這個歡喜的境界一轉動,就哈哈哈──。這有什麼真正的快樂?沒有的!所以這是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