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覺醒之道——《禪》刊專訪

覺醒之道——《禪》刊專訪

  《禪》刊:法師的實踐在漢傳佛教界起了表率作用。與其嘆無人,不如培養人。您身邊的出家師父素質高的人才很多。如果從根本上去了佛法,您認為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教育,是有基礎的還是越空白越好?

   濟群法師僧伽教育會受到道場傳統觀念的影響,真正實施起來並不容易。而在居士教育這一塊,沒有什麼條條框框,相對來說,落實起來就沒有多少干擾
   我們通常以為,受眾的學佛時間越長,教育起來越容易。事實往往相反,有時可能沒基礎更容易契入。如果對方已經形成固有的觀念方法,而這些觀念方法又是錯誤的,反而會成為修學障礙
   生命是一個產品。我們現有的是凡夫品質,而學佛是要成就菩薩品質。這個品質的形成是有規律的,也就是法門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在傳承過程中,受不同地區社會習俗和傳統文化的影響,方便越來越多,引導修學的書籍也越來越多。所以,現代人學佛既方便,又不容易。面對汪洋大海般的知識,多數人都不得要領。或是執著一端,以偏概全;或是四處涉獵,淺嘗輒止。
   佛法在弘化過程中,特彆強調對機設教,這固然沒錯。但在無量法門的背後,其實可以找到共同的東西就像棵樹,不管有多少枝葉,樹干就一個。如果抓住樹干,再來了解枝葉就很容易了。否則,總是從這個枝到那個枝,雖然了解到很多枝葉,最終卻還是不得要領。
   佛法有南傳、漢傳、藏傳三大語系,各自又有眾多宗派,但不外乎是解脫道和菩薩道,前者強調自覺,後者強調自覺覺他。從這個角度來說,又可歸納為一條道路——那就是覺醒之道。從這個點上來認識,佛法簡單了。

  《禪》刊:法師自1997年就開始培養人才,包括辦菩提書院。老和尚在2011年黃梅老祖寺開生活禪研討會時,也提到您的做法,即主動寺院圍牆里走出去。您弘法的時候,語言轉換方面做得非常好,讓現代人都能聽懂,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濟群法師幾年我在教育和弘法方面做了一些嘗試,重點是為大眾提供一套修學模式,即如何學佛方式方法。包括菩提書院,目的也不是建立什麼團體,而是讓大家知道,應該如何進入修學之路,又如何走上正軌,主要是提供這樣一種服務。
   在弘法過程中,我真切感受到社會大眾佛法日益增長的需要。與此對應的,則是教界在弘法方面的普遍薄弱。即使開展一些弘法活動,也往往是能做什麼做什麼,很少能給信眾提供系統引導。多數提供的只是一個點,比如這個教你坐禪,那個教你念經,諸如此類,缺乏系統和次第。這是我們需要反思和為之努力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