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來苦,樂向何處尋
凈文整理
生如亂花迷人眼
打坐雖然看起來是件簡單的事情,但是要把它堅持下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培養打坐的習慣要靠一個人的毅力和興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興趣,對打坐有興趣,你就能堅持下去。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一個人的成就不在於他能做多少艱難的事情,而在於他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堅持多久。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個典故,說蘇格拉底教他的學生做一個擺手的動作,非常簡單,人人都會,他叫他的學生每天堅持做下去,剛開始大家都很樂意做,一個月以後,剩下的人寥寥無幾,一年以後只有一個人還在堅持,就是柏拉圖。柏拉圖後來成為蘇格拉底最得意的學生。
我講一個身邊的例子,我們寺院從零七年開始辦禪修班,到今年已經有七年了,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堅持。我們一直都堅持這樣的理念,不管人數有多少,哪怕只有一個,禪修班也要堅持辦下去。現在我們每一期的學員人數都會超過招收名額,這就是十年如一日堅持的結果。一個團隊要發展壯大,首先是帶領者要堅持,其次是身邊的人要堅持。當你做一件事情遇到艱難險阻想要放棄的時候,就問一問自己,你堅持了多久?真的到山窮水盡了嗎?我們在做一件事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這也正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考驗。
就拿我們的禪修班來說,老師缺乏,資金缺乏,生源缺乏等等,都是威脅我們的問題,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的這個方向是正確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因此無論如何也要堅持下去。你們來這里學習打坐,如果覺得這是一種休養生息的好方法,就告訴自己,要堅持下去。如果你能夠堅持三年,你就會發現,在這三年的時間里,你會脫胎換骨,變成一個連你自己都不敢想像的樣子。當別人誤解你的時候,當所有人都不認可你的行為的時候,你能否還能繼續堅持下去?
以前有一個游泳運動員打算橫穿英吉利海峽,那天海面上大霧彌漫,她游得筋疲力竭,終於還是堅持不住放棄了,當她爬上客輪時,發現離海岸只有十多米遠了,她後悔不已,竟然在即將抵達彼岸的時候放棄了。以前我在普陀山佛學院教學,周末帶學生去拜山,三步一拜,拜到南海觀音,每次大概要拜四個小時,到達紫竹林的時候,差不多拜完三分之二,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堅持不下去放棄了。我也拜得汗流浹背、頭昏腦脹,每一次跪下去幾乎就站不起來了,但是我就默默地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住,不管你前面付出了多少,如果你在即將抵達終點的時候放棄了,你就真的失敗了。越到後面越艱難,越在這個時候,就越需要堅持下去,靠著這種默默的自我鼓勵,我每次都拜到了終點。事實上達到終點以後,回過頭去看,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咬咬牙就挺過來了。
一件事你能認識到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你就能堅持下來,你心中有信念,你就會堅持你的原則,如果你心中沒有信念,你就會不斷改變你的原則,到最後你連自己的初衷都忘掉了。信念需要堅持,堅持什麼?堅持原則,只有原則不被打破,你才可能把事情堅持到最後,走出一片廣闊的天空。人生一定要有一些事情每天去堅持,如果你喜歡打坐,就把它堅持下去。
在佛教教義里,有一種叫四聖諦的理論,是釋迦摩尼佛悟道時給他的弟子講經的一個重要內容,指的是:苦、集、滅、道四諦。我今天就給大家講講四聖諦的內涵。什麼是苦諦?平時我們感覺不到苦,但是仔細一想,我們每時每刻都處在痛苦之中。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永久幸福的,比如說,坐久了你會腰酸背痛,希望站著,站久了你也會腿痛腳麻,又希望坐著。肚餓了你想要吃飯,吃多了你又難受,行住坐卧里都包含著苦,更何況生老病死。
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對治痛苦的,要用智慧去面對痛苦,化解痛苦,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在坐的每一位,都想不起來生活中有什麼痛苦,事實上打嬰兒在娘胎里的時候就有痛苦,母親吃了燙的東西,你就會在火山上煎熬,母親吃了冰的東西,你就會在冰山上煎熬,出生的時候,你也要遭受兩座大山的擠壓,這難道不是痛苦?在娘胎裡衣食無憂、不怕風吹日曬雨淋,出生以後,冬天要忍受嚴寒,夏天要忍受酷熱,所以人出生的時候總是哭著來的。人到四十歲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身體每況愈下,這里不痛那裡就痛,到七十歲以後更嚴重,四肢都不靈便了,走起路來舉步維艱,一不小心就會摔倒;到九十歲的時候生活都不能自理了,你想做點什麼卻做不了了。這也是生的一種痛苦。星雲大師88歲的時候來杭州講課,我去聽課,他說他因為得糖尿病得了眼疾,眼睛只看得見白茫茫的一片。人老了,各種病都來了,牙齒脫落,眼睛模糊,耳朵失聰,這些都是老的痛苦。所以佛教裡面講,照顧老人功德最大,孝敬父母福報無邊。
我有個朋友得了癌症,平時白白胖胖的,到最後被癌症折磨得滿面瘡痍,眼睛裡流著膿水,鼻子里流著血,非常痛苦,要打杜冷丁才能入睡,痛苦折磨得他一刻都不得安寧。善終是一種福報,不遭受痛苦折磨,一覺躺下去就安安靜靜地走了,這也是一種幸福。很少人能真正認識到死的痛苦。《祭神論》里講過死的過程:死亡就像把烏龜的肉和殼分裂開的狀態,沒有修行的人會被嚇蒙,如果我們在離世之前沒有認識到死究竟是什麼,就會對死產生巨大恐懼,我們不知道死後要去往哪裡。人不管做什麼,有一個問題在你死之前一定要了解,就是人在離開世間之後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和結果。四諦告訴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是一個痛苦,你們仔細想想,你從小到大,有多少事情讓你快樂,又有多少事情讓你痛苦,當你在面對生離死別的時候,你的內心是怎樣的感受。
佛典里有一個比喻,說天上的人看我們世間的眾生,就像我們看廁所里的蛆蟲,糞坑裡臭氣熏天,它們卻在那裡享受美餐。在天人眼裡,我們這個所謂的美好的世間,其實也正如我們眼裡所看到的那個臭氣熏天的糞坑。不說天人,就說說我們身邊的人,有一次我在飛機上遇到一個五大三粗的小夥子,身上的體味非常重,一個小時的旅程,我快被熏得暈過去。可能他自身不注意自己的衛生,但是旁邊的人很容易就能感覺到他身上的氣味。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移動廁所,別以為你把自己打扮得那麼漂亮,其實衣服包裹著的是一個糞池,五官、七竅都會流出不凈的東西。
為什麼很多人無法獨處,喜歡被人簇擁著?實際上是忍受不了孤獨之苦。只要細心察覺,人生真的沒有太多快樂,你現在貧窮,心想有錢了就會快樂,等你有錢了,不一定就快樂,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著別人快樂而已,實際上快不快樂只有自己知道。只有當我們真正認識到什麼是苦,我們才能坦然面對苦。苦是人內心對世界錯誤的解讀而產生出的煩惱,煩惱主要來源於見惑和思惑。見有無見、身見,就是考慮任何問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拿自己的標準去看別人,由此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對身見的破除有很多方法。《心經》裡面講:五蘊皆空。五蘊指的是「色壽想行識」,最經典的一句話大家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色,就是我們的身體、即色身;想,就是我們的思維、想法、抉擇、喜好等;行,就是我們的身體永遠處在不斷變化之中;識,就是認識,是我們的五蘊對應五塵所產生的反應。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受觸,這些都是認識的來源。做服務行業,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眼耳鼻舌身的感覺,在這幾個方面做得足夠好了,你就能夠抓住客人的心。
由五蘊所組成的身體就是空性,空並不是一無所有,同樣一個東西,不同人對它有不同認識,你說它真正是哪一種東西,都不是,這就是空,但它又是真實存在的。也就是說任何事物從其表象上來說它是空的,但從其本質來說,又是非空。就比如房子由木頭、鋼筋、水泥組合而成,木頭、鋼筋、水泥是房子嗎?不是,但它們又是構成房子的元素。諸多因緣和合而成房子,佛教就把事物這種由諸多因素和合而成特性叫做空性。空性就是變化,沒有一樣東西不變化,不僅是構成事物的元素在變,事物本身也在變。
人生也一直在變,小時候很可愛,長大了叛逆,青年結婚、中年成熟,晚年衰老,最後辭世,無時不在變化,事物在變化之中向前推進,這個道理就是空性。你們要是能把「空性」這兩個字理解透了,整個佛教的內涵你們就懂了。物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有春夏秋冬,萬事萬物都逃不過這種規律。人今天是這種狀態,明天也許是另外一種狀態,今天成功,明天可能是失敗,今天失敗,明天可能會成功。就像褚時健創建的褚橙,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在風燭殘年之際依舊東山再起,創建了那麼大的企業。
了解佛教不是了解佛像,更不是了解燒香拜佛,而是把佛的智慧深入到我們的心裡,去改變我們的人格,改變我們的內心和世界的關係。我不希望你們學佛以後變得神叨叨的,你們還沒達到那個階段,你們現在要從改變自己的內心開始,把手中的工作做好。你靠什麼東西來改變自己的心路?靠什麼來把手中的工作做好?答案就是禪修,修一顆安定的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別人不能忍,你能忍,別人受不了的艱苦環境你受得了。你可以把惡劣的環境當成一種歷練,一個人能忍受孤獨和惡劣的環境,對他的人生是一種很大的歷練。曼德拉在監獄裡面呆了二十多年,出來後依舊重新煥發出生命的光彩。佛教界也有一些和尚在文革中遭受屈辱,有的被關押了二三十年,但是都沒有放棄信仰。在那種環境下,除了禪定,不然熬不過來。
禪定最高的境界就是無我,忘掉自我,忘掉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把心思完全專註於所從事的工作中。新聞里曾經報道過一個事件,有個女士去買菜,把孩子放在八樓的家中,在街上遠遠地看見孩子在陽台上玩耍,跌落下來,她瞬間反應過來,不顧一切地衝過去,接住了孩子。事後有人通過計算,這位女士的速度已經超過了世界短跑冠軍,研究人員叫她再跑幾次,都沒有達到那個速度。可見人在忘我狀態下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人的潛能一旦爆發出來常常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當然大部分時候都爆發不出來,因為就是因為顧慮太多,總是擔心這擔心那的。
人最大的障礙是太執著於色身,一是執著於自己的色身,自戀,太看重形象;一是執著於他人的色身,情色邪淫,被情所困。其實細想一下,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值得我們去貪戀的。如果大家想破除這些執著而又不知道怎麼去做,有幾個方法推薦大家去借鑒。看看那些處於病危狀態下貧病交加的人的生命處於什麼狀態?那些淹死的,跳樓死的,喝毒藥死的,車禍死的,癌症死的,看看他們死亡的過程,看看他們臨死和死後的狀態,再來看自己。出家人有一個秘訣,就是當你貪戀色身時就參不凈觀,如果是男的,就是參一個女體死屍,渾身腐爛、發臭、爬滿蛆蟲,血肉被蛆蟲吃光後剩下白骨,上面爬滿螞蟻,過幾百年之後白骨風化,變成一堆黃土。這樣去觀想,可以改變你對色身的執著。或者去西藏看天葬,把人大切八塊,拋到天上給靈鳩叼走,然後把腦袋敲裂,腦漿崩裂出來,把骨頭粉碎,整個人扔在那裡。你看到這種情景的時候,會感覺自己的身體像被肢解了一樣,對生命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嘆。就這么一個身體,以後死了腐爛發臭,什麼都不是,為何還那麼執著於它?無論我們穿什麼樣的衣服,遮住的也就這么樣一塊肉體,為什麼就是放不下?
人的很多煩惱、心結,其根源都來自於身體,最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其他問題也很難解決得了。不快樂的時候去喝酒、唱歌、賭博,這些東西能使你快樂嗎?賺到錢你就快樂嗎?住豪宅開名車你就快樂嗎?你身家上億,沒了健康你能夠快樂嗎?看看那些得了癌症的人,被恐懼、擔心和不安的心情折磨得呆若木雞。人的身體遲早都會死去,只不過有的人死的早一點,有的人死的晚一點。生命遲早都會終結,問題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你能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情?三十歲的時候,設想你能活到八十歲,那麼在這五十年的時間里,你要做點什麼?其實你好好利用這五十年時光,能做成很多事情,但很多人都是靠煙酒麻將來打發時間。一面感嘆光陰短暫,一面又無所事事。世間種種,熙熙攘攘,無非是掙錢多一點少一點,吃的好一點差一點,穿的華麗一點簡朴一點,座駕高檔一點普通一點,僅此而已。如果是這樣的活著,多活十年少活十年又有多少區別呢?人生不在於你活了多少年,而在於你做了多少有意義的事情,從這點上想,當一個人得了癌症的時候,又有什麼好害怕的呢?如果你不想這么平庸的死去,就在有生之年去做一點以前想做而又沒做的事情,如果仍舊整天平平庸庸,那麼多活出來的每一天都是痛苦。
參透了人生種種,你就能豁達地面對生死,人生如此,生又何歡,死亦何悲?那麼怎麼樣去參透生死呢?首先是要從思想上下功夫,每天關照自己活著的意義,關照自己能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一個人能為這個世界奉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存在就是有意義的。可是很多人活著都只是希望索取,不希望付出,總是把自己幽禁在自我的狹小空間里,人的心胸太狹窄了,那種俯視世界、高瞻遠矚的境界就無從生起。造成我們痛苦和不幸的原因,在於自己放不下這個身體。很多人跟我說,丈夫對他不好、孩子不好好讀書、企業經營不好,其實所有問題都來源於自己。
很多人對佛教有誤解,就是因為佛教站得太高,把這個世間解讀得太透,很多人覺得這些東西離我們太遠,其實一種東西離我們遠恰恰是因為我們不去思考它們,我們不願意去面對生命的本源問題,卻總是覺得它太空曠,思考起來沒有意義,你不去思考這些問題,你面對生老病死等一系列問題就會一籌莫展,生活中的一點點小事都會讓你生出許多煩惱。佛的境界很高,學佛你要先學儒家、道家、了解了各家之後再來深入研究佛法。
這些問題我們早晚都要去思考,思考透之後再回過頭來看自己所做的事情,和過去設立的人生目標,明確今後的人生目標,你才能更好地面對你的人生。如果一個人心胸像虛空一樣開闊,沒有什麼事情能打擊得到你,罵你也好,打你也好,疾病也好,殘疾也好,你都夠坦然處之,你能夠很快調整好心態面對嶄新的人生。我們碰到一點點問題就要上吊自殺,痛哭流涕,連眼前的一點點小小的事情都無法看透,又如何來直面慘淡的人生?
尋根摘葉苦自除
偏見有兩種,常見和斷見。人容易走兩個極端,有的人認為生命是永恆,這個叫常見,有的人認為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這個叫斷見。其實這兩種觀點都不正確,生命是永遠處在生滅變化之中的,既不是永遠不滅,也不是死後即空,所以應該取中道的看法。你如果真正用心去修行,命運可以改變,因此不是常見,死後並非一無所有,所以也不是斷見。生命會因為我們的不斷努力而改變,就比如我,我喜歡一個人獨處,以前很少跟太多人來往,但是這幾年隨著我們寺院的發展,上門來尋師訪道的人越來越多,不見也不行,漸漸的我那裡就人來人往了。他們來找我通常就是問一些問題,他們有什麼解決不了的疑惑就說給我聽,我能解決的就幫他們解決,解決不了的就給他們一些建議。我們也討論一些佛禪方面的問題,邊喝茶邊聊天,有時無話可說,就枯坐在那裡,彼此面面相覷。我交朋友喜歡直來直去,不喜歡不懂裝懂,世界這么大,誰也不可能做到什麼都懂,所以人沒有必要把自己裝得什麼都懂,但是我覺得,我既然處在這個位置,就要處理好這個位置的事務。市裡面開會、省裡面開會,我一百個不想去,但是作為一個道場的負責人,我不能不去,你不能說你不想去就不去,這樣的話你只能躲到深山裡去。面對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事務,我都告訴自己,這都是一種修行。
我們講常見和斷見,並不是要探討什麼是常見什麼是斷見的問題,而是探討一些人生的真理問題,佛教是講究真理的,他提倡我們去探索宇宙萬物存在的大道,並遵循這個規律去生存。簡單的說就是破除表相上的東西,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才不會乾涸,一個人只有把自己放在芸芸眾生中才能體現出他的價值,無論身處什麼位置,你都應該把自己放在更高一層的空間里,從更高的層次來思考問題,而不要只執著於眼前的利益。如果我們每一個人能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整個國家、世界乃至宇宙融為一體,我們的人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之中被改變,眾生之憂就是你的憂慮,眾生之樂就是你的快樂,眾生的夢想就是你的夢想,當你能與眾生合而為一,站在眾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時候,你的潛力是無窮的。禪宗有個觀念,叫不破不立,就是打破自己的執著,打破自己的一切舊有的生活習慣,從一種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如果從現在開始,你按照這種理念來定位自己的人生,你就是一個救世主。
邪見是一種與正見相對的不正的見解,邪惡的見解,歪曲的、黑暗的、墮落的見解,破壞我們健康的見解,影響我們邁向正道的見解,邪跟正,黑跟白,煩惱跟清涼,是一種對立的關係。邪教跟正教的不同,就在於創教的目的、教義和途徑的不同,一個教團總是把教主自己放在最高位置,受萬人膜拜,一切都是為謀取自己的私利而存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擇手段,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都做得出來,這就是邪教。正教則完全相反,一切都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存在的,傳教的途徑也是光明正大的,不會做任何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我們佛教徒把釋迦摩尼佛尊稱為教主,實際這都是後人冠給他的,他生前並沒有這樣稱過自己。他只是認為自己是一個發現宇宙萬物存在真理的人,他把這種真理傳授給他的弟子,希望他們發揚光大,利益更多的人。
我發現我們身邊很多人,年紀輕輕就搞自我崇拜,自己崇拜自己,給自己造墓、立像。為什麼我們要在大學裡塑一些傑出學者的雕像?這跟那些給自己立像的傢伙一樣是搞個人崇拜嗎?不是的,而是要我們大家看到那個像,就想起這個人生前的事跡和他的學術思想,紀念他為人類思想所作的貢獻,要我們大家向他學習。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人,又沒有做出什麼重大成就,你年紀輕輕給自己立像幹什麼?可能你還沒死,像就被人家推掉了,邪教思想就是這樣形成的,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搞個人崇拜,斂財斂色,把信徒所有的錢裝進自己腰包,拿去買名車豪宅,貪圖個人的享受。當你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妨想一想你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去做,還是站在利益眾生的角度?這就是正與邪的區別。
我有個朋友,花七十萬去學習一個叫《種子》的課程,帶著他的家人一同去學了大半年,等他學佛以後發現,那個課程其實就是佛教裡面講的唯識學。種子種到田裡,遇到陽光、水、溫暖的氣候就會發芽,這就是種子起現行。人有八種意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它們跟人的認識有著直接關係,它實際上講的是這樣一種道理,人和種子一樣,要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起現行,你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成長,就存在什麼樣一種狀態,最終就達到什麼樣一種結果。種子長成參天大樹需要一定的條件,人從一個普通人變成成功人士也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
佛陀在世的時候,看見別人在苦行林中做各種各樣的苦修,他們在野外像動物一樣生活,忍受嚴寒酷暑的煎熬,有學老鼠躲在洞中修行的,也有學烏鴉棲息在樹上修行的,這叫見取見;有的人赤身裸體只裹一塊布在身上,有的人不吃飯只吃草,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奇怪方式來對治自己的慾望和煩惱,這種方法叫戒禁取見。佛陀覺得那樣是不能悟道的,因為它們其實都是在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把錯誤的方法誤以為正確的方法,這樣是證悟不到真理的。
造成人痛苦的根本原因,是貪嗔痴慢愚這五種思惑和不正見,斷滅這幾種煩惱,也就斷除了人的痛苦,我們要如何斷滅這些煩惱呢?禪定,通過禪定斷滅苦的原因,證入了脫生死的境界。修行中的人,如果在有生之年能夠證到涅槃境界,就屬於有餘涅槃,有餘涅槃的狀態就是在你的世界裡沒有煩惱只有清涼,沒有痛苦只有快樂,沒有貪欲只有悲憫,雖然表面上你和其他人一樣離不開基本的物質生活,但是你的心不會被這些外在的東西所牽掛,你不會被世間的任何狀態所左右,我們可以往這方面去修。人生雖然只是短短幾十年,但是生命之前有生命,生命之後有生命,生命總處在不斷的輪迴之中,把心安住於今生,安住於當下,好好珍惜今天的緣分,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