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十願」共修普賢行

「十願」共修普賢

賢宗法師於嘉興講經交流會圓通講寺開示

楊正雄整理

  我喜歡最簡單最方便的方式講座,今天晚上受果寧師兄的委託,跟大家分享一些經文,前兩次給大家講了《金剛經》,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普賢菩薩十大願」。我們知道,普賢菩薩道場在峨眉山,我們叫他大行普賢菩薩中國有四大菩薩,一個是大智文殊菩薩,一個是大行普賢菩薩,一個是大悲觀音菩薩,一個是大願地藏菩薩

  普賢菩薩十大願,也叫十大修行方法,指的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今天晚上我就把這十大願王的含義分別給大家講解一下.

  1、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中的佛,指的是無量無盡的佛。《妙法蓮華經》裡面有個常不輕菩薩,他到每個地方見到每一個人,不管善人惡人老人孩童,他都向他們禮拜和贊美。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他把所有人都當成了佛。當一個人能把所有人當成佛來禮敬的時候,他必然也會受到所有人的恭敬和贊美,這樣的人,其實就是諸佛之佛。當你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時,你何不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什麼你看到的都是他們的缺點,卻看不到他們的優點呢?在這個世間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但是優點永遠都比缺點多。就好一隻雞,看它的頭,冠和羽毛都很漂亮,但是看它的屁股就不漂亮了,雞身上那麼多漂亮地方,你為什麼就只看得到它的屁股呢?

  大家來到這裡,能安下心學習,得到收獲,首先是因為懷著一顆恭敬之心。有人問我誦經要怎麼誦才最好,是跪在佛前呢,還是要沐浴更衣呢,還是要燒三炷香,供上鮮花水果,然後非常清凈地禮誦。我說都可以的,但是一切的收獲都來自於恭敬,你的恭敬越多,你的收獲就會越多,你的恭敬越少,你的收獲也就越少,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於恭敬就像大家來到這裡聽我講課,如果你帶著無限虔誠之心來的,在這氛圍的感染下,你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一定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對外界的感知。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打開,就不會有大的收獲,內心是什麼樣的,我們看到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好比燒香這個動作,是我們的心指引著肢體完成的一系列動作,如果心不在焉,動作也會做得稀里糊塗。所以不要去抱怨這個世界不如意,其實不如意也是源於我們內心世界的解讀。

  如果你總是跟外界格格不入,就要好好反省自己,為什麼我到哪裡都不受歡迎?為什麼沒有一條路我可以開開心心走到最後?

  我今天參加了嘉興佛教協會舉辦的一個講經交流會,做評委,我發現參加交流的所有選手都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口齒不清晰啦,表情不好看啦,講話缺乏邏輯啦……把心專注他們的缺點的時候就發現每個人缺點都有一大堆。這時我就默默地告訴自己,要把專注他們的優點,努力發現他們的優點,贊美他們,於是我發現每個人身上同時也具有很多優點,值得去讚歎和推崇。比如新選手上台時會緊張我就告訴他,二十年前當我第一次站在演講台上的時候,也像他一樣緊張,但是經過無數次的鍛煉之後,現在即使面對幾萬人演講,我也一點都不緊張了。當我們看到別人演講因為緊張而語無倫次時,為何不將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換成是自己,面對台下那麼多觀眾,也能做得和他一樣好,或者比他更好嗎?所以一個人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其實是「我」的問題,這個「我」指的是我見我愛,我慢,我痴。只關注自己的角色,很多執念就放不下,不能打開自己的思想和心量,很多問題就不能解決。

  所以學佛的第一步就是禮敬諸佛,把所有人都當作佛,當作解脫者,不斷去自我修行佛語有雲:世上眾生皆是佛,獨我一人凡夫。把別人當做一個學習對象,不斷反省自己,消除自己不好習氣你就發現這個世界是那麼的美好世界變得美好是因為你能看見別人的優點。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要給自己一個定位,不管是企業老總,或是公司員工要把人生當作一種修行過程有個企業家朋友來向我請教有關生命的問題,我告訴他,佛教考慮生命問題的方式跟其他宗教是不一樣的,佛教是從死來看生。人生的最終結果是死,由死往前推,是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童年,再到出生,出生再往前推又是死,這是一個輪回。不難看出,人從生到死只是一個過程,當你看清楚這個過程,理解了生命規律之後,再來看人的一切生命問題時,很多內心糾結的問題就會豁然而解。一個事物發展得再好,等好到極致時,就會慢慢往下滑了,而下滑到低谷時又會慢慢往上升,健康會變成疾病疾病會變成健康今生的死即意味著來世的生,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也是輪回的過程。好與壞,死與生,只是一牆之隔,其間的道理需要大家慢慢去體味。在這裡,我推薦幾本書給大家,《西藏生死書》,《前世今生》,《死亡如此多情》,它們對於生死輪回問題都有著很深刻的見解

  現在佛教方面的書越來越多,大家可以抽空多看一些。對於生死輪回的問題,大家應該對它有個正確認知,早點弄明白這個問題人生的困惑就會少一些。人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這一生過完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樣的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一個人當他知道舊生命的消逝將會伴隨著新生命的誕生時,他對死亡就不恐懼了。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林語堂先生寫了本書,叫《蘇東坡傳》,有人開玩笑說:林先生寫了《蘇東坡傳》,就愛上了蘇東坡,所以恨死了王安石。《蘇東坡傳》里有一段小插曲:蘇東坡兒子娶了一個二十來歲的媳婦長得如花似玉,可是有一天晚上,兒媳婦言行舉止突然發生奇怪的變化,聲音沙啞,走起路來彎腰駝背,完全就是個年老八十的婆婆的儀態,她跟蘇東坡說:「你要為我擺一桌酒席,寫一篇誠意十足的祈禱文,點三炷香,我才願意離開這裡。」蘇東坡非常生氣,抓起棍子就要打她,她妥協道:「不用為我寫祈禱文了,給我擺一桌酒席,燒三炷香我就走」。蘇東坡抓起棍子又要打她,她又妥協道:「酒席也不用擺了,香也不用燒了,給我一杯水喝我就走」。蘇東坡就不給她喝,最後她無可奈何地離開了,蘇東坡的兒媳婦也隨即清醒過來,剛剛發生過什麼事她完全不知道。我們知道,一個人要模仿別人的聲音,沒有長時間的練習是很難做到的,但是有種人可以做到,就是附體。

  其實附體的現象在我身邊有很多,我老家有個中年婦女,非常瘦小,提七八斤的東西都很吃力,真的是弱不禁風,可是有一天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這位中年婦女竟然發起瘋來,張牙舞爪,亂吼亂叫,連七八個小夥子都拽不住她,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附體,她被一個強悍的烈鬼附體了。第二天,那個烈鬼走了,中年婦女也就清醒了,但是她的元氣已經消耗殆盡,身體無比的虛弱,整整休息了兩個月後才恢復過來。這些奇異的現象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我們平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人肉體,其實只是我們靈魂暫時居住的場所,它不是唯一的場所,也不是永恆而必不可少的。可能有一天你的陽氣弱到一定時候,在某個場合會遇到一個靈體擠到你的身體里,把你的靈魂壓下去了,控制了你的身體,讓你去做一些以前根本不會做的事情,但其實這些事情都不你在做,是那個靈體在做。了解了其中的道理之後,我們對生死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認識,當我們真正認識到身體只是靈魂暫時居住的場所之後,世間種種,金錢名利,物慾和虛榮,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人若能時刻保持一顆恭敬之心,人際關係也會變得暢通無阻,可以化逆境順境。我們與人共事,如果遇到一個心胸開闊的君子你怎麼對待他都不要緊,他不會因為你的怠慢而生氣,可如果遇到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你就要時時奉承他,不然他會處處為難你。有一顆恭敬之心並不代表懦弱,或者低人一等,反而說明你心胸開闊,境界高遠,這是解讀事物究竟圓滿的表現。對事物認識是否深入,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展現出豁達的魅力。

  我過年去拜訪我們嘉興佛協會的同事都會給他頂禮,他們覺得很奇怪,我身為協會會長,為何還要給屬下頂禮,他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可是我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通過向別人禮拜而把自己的傲慢心降到最低,這個過程是我人生最好的修行禮拜別人,自身的成長是飛躍性的。我有俗家弟子,是一位優秀的商業培訓師,他每次拜訪我都要對我頂禮三拜,回去也要拜三拜才走,他其實是個頗有成就的人士,每次演講,都會聚集上千名知名企業家我心裡也非常敬佩他,但是他從來不抬高自己,總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子虔誠禮佛,跪拜出家人。這樣的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和贊美嗎?禮敬並非只是針對諸佛,芸芸眾生都值得我們去禮敬和贊美。

  2、稱贊如來

  稱贊如來,即稱頌和讚歎如來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無所來也無所去叫如來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詬,不凈,不增,不減,如如不動,這樣的境界,叫做如來境界。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如果能做到如如不動不被世間一切所染,讓心如一潭清澈的泉水般,一波不起,那時我們的頭腦會像鏡子照耀一般清晰明凈,一切的景都會變得栩栩如生,我們的智慧會隨之而增加成百上千倍。佛教裡面講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當有一天我們的內心沉定下來了,很多以前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這需要長時間修行和訓練才能達到。

  一個人能想盡辦法去贊美別人,他的心是很柔軟的,佛教里有句話說,「人贊人天清月明,人責人天翻地覆」,又說,「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意思是要常想理由贊美別人。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如果能給孩子多一些鼓勵,他們就會如春花一般,燦爛地怒放,給孩子鼓勵,讚歎和支持,孩子長大後會很有善心,遇到問題也不會偏激,可如果一味地指責,孩子就會得很內向,處事偏激,而且固執,時間久了,人格上就會有缺陷。我發現一個規律如果你身邊有一個愛說別人壞話的人你應該辦法遠離他,不然你會受他的影響,變得和他一樣愛說別人壞話。愛在你面前說別人壞話的人,同樣也會在別人面說你壞話,因為他眼中的世界本來就是不好的。相反,如果一個人愛在你面前贊美別人,這樣的朋友就值得交往,因為一個會贊美人的人,他眼中的世界美好的,他會在你面前贊美別人,也會在別人面前贊美你,這樣的人,即使現在沒有成就,以後也會有成就的。親近小人,自己也會變成小人親近君子,我們會被君子的芬芳所感染,最後也會變成君子

  我前幾天在微信上分享過一篇文章,《三十六種培養福報富貴之相》,就是教人要遠離小人親近君子,這是一個基本的處世之道,可人們就是做不到。人的習氣就是喜歡說八卦,喜歡評論是非道人長短,這種習氣其實是非不好的,第一是給自己造業,第二是在斷盡自己的善根,第三會減少我們原有的福報。讚歎一個人其實是用最少的投資去換取最大回報的投資方式,比如a在b面前贊美c,b會把a的話傳給c,c聽到後會很開心,見到a時就跟他特別親近,以後有什麼好的事情也會跟他分享。

  人格培養是一個成就事業最基本的前提,很多人平時會忽略這些東西,認為只要有能力就能成就事業,實際上能力在人的成就中只佔很少的比重,一個把事業做得風生水起的人,他身上一定具有非常多的優點,因為成大業的人需要具備巨大的人格魅力,就好比大的輪船需要深水來承載一樣。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我都會告訴自己,既然做了,就不要擔心失敗,全身心投入到這件事情中,然後是細緻思考,謹慎前行,不拖沓,也不好高騖遠,能做一點就做一點,慢慢去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

  3、廣修供養

  廣修供養就是竭盡自己的所能去利於眾生台灣佛光山的宗主星雲法師,曾經在一本書中寫道,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買一點東西帶回來,他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東西,而是想為那個地方做點消費,大家是不是覺得他有點傻,不需要東西還買,其實這是廣修供養的一種方式

  有一次我去杭州上課,住在師弟開的茶館里,有一朋友師弟茶館里喝茶,十幾個人,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在樓上坐,我在樓下坐,樓上是茶室,樓下賣茶具,他們喝完茶下來結賬,有個買了一套三四千塊錢的茶具,對我說師父,這套茶具送給你我很奇怪,我們互不相識,他幹嘛要買茶具送我。他說我和這裡的老闆只是一面之緣,但是我們這麼多人來他這裡喝茶,打擾了他那麼久,我們要幫他消費一點,這些東西請你收下,要是你用不上,可以轉送給別人。那件事情讓我深有感觸,一個人能有這樣的布施之心,必定有會大福報的。四年前周一烽先生創建浙商基金的時候,他下面有個職員跟我說師父,一個人越在缺錢的時候,就越要布施,越沒人,就越要把人送出去幫助別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身邊的一切問題。我不解,五年前是我最困難的時候,當時我們的寺院正在建設,欠了很多錢,每天有人來討債,他跟我講這個道理讓我一頭霧水。

  直到現在我才真正明白那句話含義,一個人如果能夠堅持布施,比如掙了一千塊錢,就拿出一百塊錢布施,經年累月下來,他整個人的氣場會慢慢改變,原來做不到的事情能做到了,原來想不開事情也能想得開了中國有句古話叫「厚德載物」,有著深厚的含義:德,是布施,給與,有一顆利他之心,是不斷通過自己的成長去利於一切眾生。有德之人會得到社會的尊重,當你做一件事時,別人願意幫助你獲得成功。我現在不管去哪個寺院都要捐點錢供養那個道場,我有一次去石家莊講課,主辦方給了我一塊錢,我把它給了李米老師,叫她拿去印書。

  有一本書叫《保富法》,有一電視劇叫《一代大商孟洛川》,推薦給大家看看。它們講述的就是學會怎麼樣去布施很多人在聽這些道理的時候覺得是天方夜譚,不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其實不是的。《水滸中》的李逵,在水泊梁山沒人搞得定他,除了宋江,為什麼宋江能搞定李逵,就因為李逵沒錢的時候專門找宋江要,宋江有個外號叫及時雨,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及時做到,所以他可以成為別人的大哥。一個人能成就多大的事業,首先是看他能夠潤澤到多少人,你要讓你家庭幸福,就要照顧到家庭里的每一個人,你要讓你公司經營得好,就要惠及公司的每一位員工。一個人如果總是把眼光聚焦在一些小事情上,他就寸步難行。做父母的,要培養孩子的無量前景,首先就要培養他們博大的胸襟。我經常跟一些做策劃和設計的朋友說,不知道天下你就不知道中國,不知道中國你就不知道浙江,不知道浙江你就不知道嘉興,不知道嘉興你就不知道你的行業佛教里講,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粒灰塵可以展現無量世界,無量世界可以歸結到一粒灰塵,比方說地球上看地球是那麼的大,可是從太陽系或者銀河系的角度來看,地球不過是漂浮在太空中的一粒灰塵。因此,大小並不是絕對的,關鍵站在什麼角度來看。

  在我們看來,人的一生已經夠長了,可是在佛的眼中,一切的生死不過是無量生死中的一個點,今生這個點過後,還會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所謂的無量,就像恆河中的砂礫一樣,一顆砂礫就是一個人生,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態來面對我的人生,你就發現,仰望天空,自己是那麼的渺小,當你站在大海上看世界你就只是滄海一粟。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不會乾涸,一個人只有融入集體才能體現出他存在的價值,當大眾想法就是你的想法大眾成就就是你的成就時,你的成就就能無量無邊,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都要與芸芸眾生融為一體,今天廣修供養是為了成就未來的一切。

  4、懺侮業障

  時刻反省自己,面對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當你看到別人缺點的時候也要想自己的不足,安在當下,從一點一滴中去改變自己,佛語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每天給別人一個微笑,在地上撿一個垃圾,每天行一點小善,時間久了,也會形成無量的大善,當你的心靈像鮮花一樣盛開時,你也就收獲了美。通過懺悔把我心靈污濁洗凈,讓我們的心靈變得純凈,生命充滿光明喜樂美國有個知名模特說:當你早上出門忘記化妝時,唯一可以補妝的只有微笑。如果不會微笑,你可以放一朵鮮花在跟前,然後對著它,想像自己就像這朵花一樣鮮艷的綻放,慢慢的你就學會微笑了。會笑的人會越長越年輕漂亮

  有人問我,他死後會往哪兒走,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其實答案就在他自己身上,一個經常微笑,心胸豁達的人死後一定是去往天堂,而一個充滿嗔恨的人死後往往是去往地獄每個人都有一個氣場,賭鬼有賭鬼的氣場,吸引賭鬼,煙鬼有煙鬼的氣場,吸引煙鬼,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看看自己交往的人就可以知道。一個人未來往哪兒走,就看他現在怎麼走,現在的行為決定著未來的去向。

  5、隨喜功德

  當你看見別人布施時,就大聲去贊美他,這樣你也會得到和他一樣大的功德。禮佛的時候,如果你頂禮的是十方善士一切諸佛,那麼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這種力量來自於不著相。佛經有個典故,說達摩祖師中國,面見梁武帝梁武帝問他:大師,我廣修佛寺供養僧侶功德應該很大吧?祖師回答:實無功德梁武帝不解,問他何故祖師回答: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是刻意去做的,雖然有福報,但是沒有功德梁武帝問:怎樣才算有功德祖師回答:功德是以一顆清凈去做布施為善不貪,不痴,這樣的布施才是功德圓滿的。梁武帝又問聖人追求的最高道理是什麼?祖師回答:空空盪盪的,沒有什麼聖人聖人的。梁武帝問:那麼坐在我對面的是誰?祖師回答:不認識

  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三輪體空的思想,所謂的三輪體空是一種無我,無你,無物的空性的境界,就是說無相布施功德是無量的,而有相的布施功德是有限的,所謂的有相布施,就是有目的布施故事中的梁武帝就屬於有相布施。一個人若能放下自己所做的一切,那麼他的功德是無止境的,這種功德叫做無漏功德

  佛經里還有個典故,說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個貧窮婦女身無分文,就把自己的頭髮剪下來賣錢,在佛殿供養了一盞燈,每天晚上弟子滅了佛殿里所有的燈,卻唯獨有那盞燈不滅弟子佛陀何故佛陀說:供養盞燈的人,以不著之心供養了它,這盞燈是永遠吹不滅的。作為一個平凡人,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做了善事不去著相,一旦著相,心裡就會無端地生出許多煩惱,以怨報德。我們應該以無相的心量來隨喜功德

  6、請轉*輪

  如來說法一句一字都是菩提心中流出,大眾聞法,一句一字入耳,都轉入心中而成妙法。轉*輪,就是把你理解到的佛法告訴別人,讓別人受益,這樣的功德是無量的。《金剛經》有雲:一個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珠寶去蓋廟建塔,供佛布施,其功德都沒有把佛法傳授給別人,讓別人受益那麼大。比如有一天你聽了一場講座,從中獲益良多,從此改變了你的人生,你又把這些話傳授給別人,讓別人受益,使每一個眾生都有機會成佛,因此你的功德是無止境的。一個人知道多少並不重要,做了多少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能否在其短暫的一生做出無盡的奉獻,這跟他觀念是密切相關的。

  果寧師兄給我本書,《時間財富》,講的是如何把人一生中的空餘時間積累起來,轉化成財富。我們寺院剛剛成立了一個愛心銀行,這個構想就是來自於時間的積累。八年前我們寺院旁邊有個敬老院,我每次從那裡經過,都看見一些老人坐在門前曬太陽,從早曬到晚,什麼也不做,當時我就想,這些老人其實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給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捶背,讀報紙,唱歌,或者送飯。能動的時候為別人做一些事,等動不得的時候,別人也會為他們做很多事,只要他們充分利用這些時間,敬老院的很多事情其實都可以內部解決掉的。再者,老人如果不去做點什麼,他的內心會很孤寂,幫助別人可以打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一件快樂事情

  這個道理還可以延伸出去,比如一個三口之家平時周末沒事的時候出去做點公益,把時間儲存起來,要是哪天家裡遇到急事,人在外面趕不回來,可以把難處告訴別人,別人就會心地來幫助你。現在獨生子比較多,有的家庭一個孩子要贍養四五個老人會有照顧不過來的地方,如果老人之間可以相互幫助,就可以自己解決掉一些問題。我有時在想,如果這種積累愛心方式可以無限地推廣出去,兩伊戰爭,新疆矛盾都可以和平地解決掉,因為人如果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種仇恨裡面,他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如果我們把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關懷,慈悲擴散開來,滲透到生活中去,很多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全世界的人都提倡慈善成為未來世界的主流,但是所有的慈善只是一味的付出而沒有得到收獲,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以投入時間方式來做慈善也就每個人自己為自己做慈善,那麼它的受益面將是無比巨大的,這樣做雖然不是馬上就能兌現成回報,但是一定會在某個時刻,千百倍地回報給你

  古時候,人們住在四合院內,今天你家有事我來幫助你,明天我家有事你來幫助我,這就是一種很好的互助互利的方式。現在網路這麼方便,當你幫助了a的時候,不一定是a來幫助你,可能b,c,d,無量的人會來幫助你,這就是一種時間的投資,今天你投資出去了明天會得到收獲,如果大家都這樣做,這種慈善方式就變成全民性的。起初做這種慈善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但是只要邁出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越到後面就會走得越順暢,這樣下去就會慢慢蓄積成一股強大的力量

  7、請佛住世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眾生心凈,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涅槃。佛是一位智者,我們要怎樣去親近智者,怎樣讓智者來到我們身邊,怎樣讓身邊的人變成智者這就是請佛住世的真正意義所在。人一生一定要有幾個比你卓越的朋友,成為你學習和交往的對象,我們可以通過參加讀書會,禪修班等學習團體來結交朋友,參加這些團體的人,不會單純是為了娛樂,他們往往是一群想要通過進一步的學習來提升自己,並追求內心豐富的人,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去交往的,這種意識就是請佛住世的一種表現。

  可是有時我們幾個人同樣去親近一個好老師,為什麼有人有成就,有人卻沒有成就?有好的老師指導卻沒有成就,那是因為私慾沒有放下,換句話說,是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雖然有好心,天天跟著老師來學經,最終也沒有學到多少東西?所以請佛住世的同時,自己一定要修行功夫,不起心,不動念,以一顆清凈圓滿心來向卓越的人學習。

  8、常隨佛學

  我們要以佛為學習的榜樣,常常如此,始終不變。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要不斷學習佛法,讓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一向老師學習,二向書本學習,三向身邊朋友學習,四向天地萬物學習。在這四個學習對象中,第四種比前面三種都重要,古代的很多聖賢,比如孔子墨子老子他們的老師都是天地萬物,包括佛陀也是這樣。佛陀講過,他所覺悟的是宇宙萬物本來存在的道理天地萬物原本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人們所做的只是去發掘它,如果人直接去向天地萬物學習,去探求它們原本存在的道理,那麼他所感悟的東西就會和別人不一樣。

  生老病死,春夏秋冬,陰晴圓缺,成住壞空,這些東西都是相應的,仔細去看大山是什麼樣,大海是什麼樣,這些東西存在的道理跟我的人生存在是一樣的,越肥沃的地方越能長出大樹,越貧瘠的地方越是寸草不生,這就像人生自信的時候做什麼都順暢,而自卑的時候做什麼都不順。再比如,所有的大城市都是圍繞著河來建立的,這是什麼呢?因為那些乾旱、嚴寒和條件惡劣的地方生活的人很少,沒有發展成為一個大城市條件,那些水路交通方便,人口集中的地方具備發展成為大城市條件

  人要成就一件事同樣也需要具備各方面的條件,他首先要學會吸收各方面的知識,匯集成自己的力量當我們打開思路,思想通達了,就會發現世間的一切都有其共通的一面,就好比我們學佛了,並不意味著就要把別的宗教否定掉,其他宗教也有好的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還可以向哲學家,政治家,藝術家學習。不要覺得當學生面子,能一輩子當學生人是了不起的,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我永遠覺得自己無知。人應該有這種覺得自己無知心態,不斷地去學習和探索知識

  9、恆順眾生

  以大悲心,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眾生需求是我們努力方向,一個人如果能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在成就一切眾生上,那麼他的人就能成就一切。我經常跟一些企業家朋友講,你把客戶所有的期待都滿足了,你的公司就能蒸蒸日上,解決客戶的問題就是公司創新的動力人是在利於眾生成佛的,沒有眾生不可能成佛就好比我們的政黨是因為利於人民大眾而存在,只有它為人民解決了問題,它的存在才有價值。同樣,一個企業家價值在於他解決了客戶多少問題,一家之主的價值在於他解決了家庭多少問題。一個人的成就在於他為別人考慮了多少,而不在於他有多少才能。

  10、普皆迴向

  菩薩做一切功德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真正做到專門利人,毫不利己。經文中說:「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一個人如果能把所做功德都歸功給別人,把所有好處都讓給別人,而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那他一定是個了不起聖人,無人可以超越他。

  普賢菩薩十大願其實是相通的,無論哪一條,只要你用心修行都會受益匪淺,只要你認真去實踐,你的人生將從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於你的內心世界的解讀,不想改變,你就會一直在原地踏步,想改變了,你的生命就會從此與眾不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