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賢宗法師於阿里巴巴開示

  杜柯整理

  今天下午,我想帶領大家走進一場特別的心理旅程。這一趟旅行,需要在座的每位用心來體驗,把身上的每一個毛孔打開,全身心去感受,體悟。說的好聽點,如同我們坐在大巴上觀光,穿行在青山綠水、雲蒸霞蔚之間,倘若你心不在焉,或者懨懨欲睡,再美的風景也被忽略掉,我這個導遊也就黔驢技窮了。

  我先簡單地教一下大家如何打坐

  剛才大家初步體驗了所謂靜坐是什麼感覺。不要小看這十分鐘二十分鐘時間,回去以後天天堅持做,一定受益無窮。

  靜坐有什麼好處呢?簡單地說,現在大家每天都很忙,像上緊的發條,步履匆匆,忙於應酬各種事務,焦頭爛額,有的領導甚至忙得七竅生煙。在這個快節奏時代,我們身心俱疲,前所未有地勞累,那麼靜坐就可以舒緩這根緊繃的弦,同時給我們身心靈一個安放的港灣。

  一、什麼是禪?

  欲了解禪修,就要先了解什麼是禪。

  什麼是禪呢?

  「禪」,對中國人而言,接觸的第一感覺,可能是一種很空曠很蕭遠的感覺,好比陶淵明的詩,王維的畫。這是為他們的詩和畫中的確都帶有禪意。像宋代大儒周敦頤的《題春晚》:

  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吟余小立闌干外,遙見樵漁一路歸。

  又如王維的《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兩首詩里都帶有很深的禪意。所以禪文化,對中國藝術的滲透無處不在,故而,我們又常常覺得「禪」這個東西難以捉摸,甚至很難語言去形容、表達。人們把禪可以引用到各個層面,禪和茶結合起來,就有禪茶或者茶道,禪和劍聯系起來,又有禪劍合一。所以禪你說它玄乎真的很玄乎,看不到,摸不著,又無處不在;但它又是簡單直白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簡單到什麼程度簡單到就是吃飯,就是睡覺,就是走路。有個祖師乾脆說,運水搬柴是禪。

  於是有人就迷惑了。一個學生問他的老師:吃飯、睡覺這些誰都會,與禪有什麼關系呢?老師說,有人吃飯時挑三揀四,睡覺時輾轉反則,這都不是禪;當你吃飯沒有分別、沒有挑剔,這時候吃飯才叫禪。你睡覺心無掛礙,一上床就睡著了,睡著也不做夢,才叫禪。

  如今時代許多人睡覺要靠安眠葯,什麼原因?——因為他的心中有太多掛礙,憂慮恐懼、擔心,不能安住下來。心無法安住的時候,找不到一個落腳點,它就在空中搖擺,這與禪的狀態正好相反,禪是什麼呢,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著了相、又動了心,遠離了寧靜、一如的境地,換句話說,你就遠離了禪。

  禪叫靜慮。何謂靜慮?安靜地思慮、過濾自己。一如我們在深山老林里沐浴著陽光,聽清脆的鳥鳴,風吹,流水,以及樹葉嘩嘩的響聲,就是「松風流水天然調,抱得琴來不用彈」的境界在此環境中,人整個被過濾了,清洗了,身心舒緩、安逸、澄澈。

  想一想,我們有多少時間沒有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了?有多少時間沒有傾聽自己內心聲音了?我們不斷為外在的、物慾的瑣事奔忙不息,很少靜下來觀照自己的心靈。觀照的前提,是靜,靜得如一泓秋水。唯有寧靜淡泊,才能清澈見底,映出藍天白雲,發揮它燭照的功能

  靜下來之後就可以過濾。過濾你生活發生的一切問題,像一道攔河網一樣,把所有的雜質過一遍。梳理之後,你便清潔了。但這個清潔只是一時,猶如治理河道污染,不能一勞永逸,所以要常常過濾。

  當一個人思慮問題特別清晰、敏銳、周全,靈光一現效果奇佳時,一定是他內心處於極其寧靜、安住的狀態。有句話叫「水靜猶明,何況精神」,人的心也像一杯水,只有靜止,安住下來,才能清明,透亮,並且靈光

  所以,佛教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欲得定,先要戒。戒就是約束自己,它有一系列「不能」,如我們打坐,不能睜眼,不能東張西望,不能說話,不能胡思亂想,等等。這一系列「不能」使你的心很快沉伏下來,所以,這些「不能」就是戒。有了這些戒,就有了定,有了定,就生了慧。有了慧,在人生中遇到任何問題,都能輕松化解。

  二、信,或者不信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包括佛教等等,究其本質,都是創立者對這個世界進行各種各樣的解讀而已,每個人的解讀方式不同,從而形成他不同的哲學體系和宗教思想。每人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事物,都看到了真理的一面。故而宗教間的互相排斥原本沒有必要,他們只是站立的高度、角度不同,看到的東西不一樣而已。

  我們中國所說的「上天」,其實跟西方所講的「上帝」很相似。上帝是什麼,就是我們說的天道上帝是最公正的,我們不必擔心他偏袒誰,因為上帝就是天道天道就是自然規律,你違背了天道就受自然的懲罰,遵從了天道,就無往不利。這個和西方你信仰上帝就得救、不信上帝就遭罪,乃一個道理說法不同而已。

  在我中國,順應天地為道,順應社會為德,合起來,就是「道德」。我們經常說,講道德,就是要我們立身處事都符合自然社會規律中國的普通老百姓信仰敬畏的是「上天」,而道家集中講「天道」,儒家的是「天命」,君子畏天命,正如西方人敬畏上帝一樣。因而,在中國,儒釋道和民俗信仰是一以貫之,那個「最上」的東西就是道——就是宇宙自然規律

  看看我們身邊,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就得死了?因為他違背了自然規律——要麼在生活習慣上,要麼在性格情感上,要麼是前世造了業,總之逃不過這幾條。生活習慣不好,暴飲暴食,胡吃海喝,作息非時,通宵麻將;性格情感上,喜怒無常煩惱叢生,或者大喜大悲,歇斯底里,都會造成人的早夭;其次,便是我們肉眼凡胎看不到的靈性在作祟,是因緣果報。前一世你把人家害苦了,這一世人家找上門來報仇。佛教就講這個,當然,道教和其他許多宗教都講善惡報應。現在有人連前生後世都不承認,更遑論因緣果報?但這個也是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你信,它在;不信也在。不是有的人說信則有,不信則無。如果是那樣我們就不用信了。有人說:你信,就有地獄不信,就沒有地獄。那我們還信做什麼不信最劃算。事實是,你如果做了惡,信,墮地獄不信,照樣墮地獄!正如宇宙法則,你信或者不信,它照常存在。

  三、禪與財富

  基於此,禪修乃是讓我們真正地回歸自然,回歸自己的內心。當自己的內心去感受這個世界,慢慢地發現你可以自然而為一。當你能自然而為一的時候,就是與客觀規律而為一,你就能通過宇宙法則,去觀照當下的生活。所以禪修其實是調整自己的身心,以適應自然之道,好比開車要行駛在車道上,才能暢通無礙。因此,佛教強調的是自由意志而不宿命論。釋迦摩尼出生的時候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是指人人都有這個可以自由主宰至高無上佛性,它才是尊貴的。人的一生就要光大和發掘這個佛性,因為人人具備佛性,只是被湮沒了。那麼佛性即是徹底恢復清凈自性,回歸到真如本源也就是回歸到最初面目,回歸到「道」,回歸到自然規律

  從某種角度講,禪修,是在做減法。

  正因為在做減法,因此禪者會用一種特別的眼睛來看待世界,隨時在自己狀態里感受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看到事物本質的一面。那個高度、境界格局,決定了你與眾不同人生

  現在是經商時代人人都想發財,那麼禪與經商有沒有關系呢?大家關心的是:禪修能保證我們更好地發財嗎?

  禪修的本質,是去掉人的身心束縛,打破人的思想枷鎖讓人獲得更自由、更本真的生命狀態,這樣一種狀態,當然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工作,學習和創業。

  來到我們寺院禪修的,很多都是企業老總。禪修後有人覺得不錯,就把禪修的理念帶入到他們公司中,員工上班前,大家集體打坐小時天長日久,大家都很享受這種狀態,因為打坐可以使身心安逸,腦子靈光平時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在打坐後會突然得到解決,公司的業績,也飛速攀升。

  禪修是從本質上改變一個人,當一個人看待事物的眼光變了,高度變了,他心胸開闊,我執放下做什麼都會得心應手。像日本的稻盛和夫,美國喬布斯,還有中國的李嘉誠、曹德旺,還有演藝界的陳坤、王菲等很多明星,他們都在禪修。無論是從藝,還是經商,還是治學,甚至做一個農民,一個乞丐,上至國王總統,下至士農工商、普通百姓,沒有人不會受到禪修的利益,沒有不從禪修中得到智慧啟發

  而更重要的是,禪修不僅改變你的財富,還改變你的財富觀。什麼是錢,如何對待錢,怎樣才能掙到錢,怎麼花錢,一個真正的禪者,或者說一個沐浴了佛教思想的人會有與眾不同看法

  有個故事說,一次李嘉誠從家裡出來,他在彎腰上車的剎那,從口袋裡不小心掉下一枚硬幣,正好滾落到路邊的井蓋下面。於是他讓秘書通知專人前來揭開井蓋,下去尋找這枚硬幣。經過幾十分鐘的艱苦摸索,工作人員終於找到了它。於是李嘉誠獎勵這位員工100元港幣。對此行為身邊的人困惑不解,覺得一枚硬幣沒有必要如此勞師動眾,他們以為落井的硬幣有什麼特殊之處,其實就是一枚普通硬幣而已。

  面對大家的困惑,李嘉誠這樣解釋:一枚硬幣,也是財富如果你忽視它,讓其落井不去拯救,慢慢地財神就會遠離你;100元港幣則是對這位工作人員服務的滿意,也是他該得的報酬。

  一般人會覺得:為了一分硬幣花費100元值得嗎?如果是一個過於精明,時刻計算成本、考慮盈利的人一定不會選擇做這種「傻事」,腦子甚至考慮都不用考慮,難道你會為了一粒芝麻去花費一個西瓜的代價嗎?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他們對待財富觀念不同,愚者總是不斷攫取更多的財富,而智者,卻懂得利用財富自身的價值

  錢多到一定程度是一個數字,一個智者即使富可敵國,也會採取平和的態度,善意地對待財富,他絕不會揮金如土,奢靡無度,或者瘋狂不可一世。在他們眼中,錢無大小貴賤之分,不會輕視一分錢,重視一毛錢,輕視一毛錢,重視一元錢,輕視一元錢,重視十元錢……這種人就是貪得無厭,是典型的市儈,一個真正的上乘的財富擁有者,他們其實重視的不是金錢本身,而是錢可以用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價值。正如菩薩,「愛沒有目的,愛本身就是目的,她只是去愛就行了」,菩薩也絕不會因為這個人是太子我就去度,那個人是乞丐我不度他,這個人長得漂亮,我來度,那個人長的醜陋或者髒兮兮我不度他。眾生菩薩眼裡是平等的,她沒有分別之心

  下面這個故事則更加意味深長。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寫過一本寓言集《獃子伊凡》,裡面有一故事是這樣的:有個老魔鬼看到人間日子過得太幸福了,他就說:「我們要去擾亂他們一下,要不然魔鬼就不存在了。」

  他先派了一個小魔鬼去擾亂一個農夫。因為他看到那農夫每天辛勤工作所得卻少得可憐,但他還是那麼快樂,非常知足

  小魔鬼開始想,怎樣才能把農夫變壞呢?他就農夫田地得很堅硬,讓農夫知難而退。那農夫鋤頭挖了半天,搞得很辛苦,但只是休息了一下,還是繼續挖,他沒有一點抱怨。小魔鬼看到計策失敗,只好摸摸鼻子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個去。第二個小魔鬼想,既然讓他更加辛苦沒有用,就拿走他所擁有的東西吧。小魔鬼就把農夫午餐的麵包和水偷走了,他想,農夫做得那麼辛苦,又累又餓,現在連麵包和水都沒有了,一定會暴跳如雷或者悲傷哭泣的。

  那農夫又渴又餓地來到樹下休息,想不到麵包和水都不見了。「不曉得哪個可憐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塊麵包和水?如果這些東西讓他暫時得到溫飽就好了。」他這樣想,心平氣和起來。

  又失敗了,小魔鬼棄甲而逃。

  老魔鬼覺得奇怪,也很沮喪,一個小小農夫竟然練就金剛不壞之身,難道沒有任何辦法使他變壞嗎?就在這時第三個小魔鬼出來了。他自恃技高一籌很有智慧,就對老魔鬼說:「我有辦法,看我的吧,一定能把他變壞!」

  小魔鬼搖身一變成了一個面貌和藹的人,先去跟農夫朋友農夫很高興接納了他。因為魔鬼有預知能力,他告訴農夫,明年會有乾旱,教農夫把稻種在濕地上,農夫照樣做。結果第二年別人沒有收成,只有農夫的收成滿坑滿谷,他因此富裕起來。

  小魔鬼又每年對農夫說適合種什麼,三年下來,農夫就變得非常富有。他又教農夫把米拿去釀酒販賣,賺取更多的錢。慢慢地,農夫開始不工作了,靠著販賣的方式,獲得大量金錢

  有一天,老魔鬼來了,小魔鬼告訴老魔鬼:「請看看,我現在要展現我的成果。這農夫現在已經有豬的血液了。」只見農夫辦了個晚宴,所有富貴之人都來參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點,還有好多的僕人侍候。他們非常浪費地吃喝,衣著凌亂,醉得不省人事,開始變得像豬一樣痴肥愚蠢。

  「你還會看到他身上有狼的血液。」小魔鬼笑著說。這時,一個僕人端著葡萄酒出來,不小心跌了一跤。農夫呵斥他:「你做事這么不小心!」「唉!對不起主人,我們到現在還沒有吃飯,餓得渾身無力。」「事情都沒有做完,還想吃飯!」農夫毫不體恤地說。

  老魔鬼見了,高興地對小魔鬼說:「唉,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麼做到的?」小魔鬼說:「我只不過讓他擁有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這樣就可以引發他人性中的貪婪。」

  小魔鬼的話一針見血,他指出,最能改變人、異化人的就是人性中的貪婪。

  財富身無所謂好壞,可是它更容易激起人性中的貪婪,一個聖者,對此洞若明火,一個愚者,只會被慾火灼傷。

  四、活法

  稻盛和夫寫過一本書叫《活法》,很暢銷。人為什麼活著?他就是這樣不斷追問自己,活著的意義,活著的價值。當你不斷深入思考把問題想透的時候,當你通過一種結果不斷推演起源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問題都找到了答案,所有的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很顯然,之所以我們碰到問題不能解決,是因為我們的思維還沒有打開,自己把自己局限到裡面了。實際上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一定是人的思維方式

  當你的心去解讀世間萬物,解讀自然的春夏秋冬,解讀人體的生老病死會有什麼發現呢?——你會發現自然和人一樣,都是不斷變化、不斷輪迴的。任何事物都有成住壞空的規律,一個嬰兒,從一出生便開始變老,直到最後死去。要想不死,除非不生。那麼死是不是生命的終結呢?絕然不是,死只是生命換了一種形態,它還以另一種形式開始了另一種旅程,那個旅程照樣有生老病死,就這樣一直循環。

  現在我們的地球,它的壽命很長吧,但多少億萬年之後,照樣會壞掉,最後到「空」的階段,就是毀滅。當然毀滅了並非沒有,而是開始了另一種循環。

  一個微塵該夠小吧,如果把它放大,裡面其實有一個大千世界有無量的生物也有成住壞空;地球在我們眼裡夠大吧,但到外宇宙去看,不過是浮在太空的一粒微塵而已。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佛早就說了

  世間萬事萬物的這種流動,變化,生滅,不息,即是「空」,即是無常佛教裡面講到空,經常有這樣一句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色」,不單指我們一貫認為的美色,而是泛指物質物質有兩層定義:一是變化,一是障礙。我站在這里你就沒法站在我這個位置,這就障礙。我的身體從出生以來不斷變大,變老,變死,這就是變化,好比我們現在這房子,才蓋起來很漂亮、很結實,可是它也在一天天變老,變壞。

  這告訴我們,世上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因此你今天健康,不可能永遠健康,你今天生病,不可能永遠生病,……什麼都是一個過程,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何必執著呢?

  佛教裡面的「空」,乃告訴我們事物無常、變化、生滅這樣一個道理。那麼我們的智慧就是如何對事物進行取捨,拿捏。這個取捨就是我們的思維,這個拿捏就是我們的分寸。不是說什麼都是空的,都無常,那還活個什麼,還吃什麼飯,穿什麼衣,就等死吧!這不是智者應有的態度

  六祖慧能悟道的時候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你想想,四大五蘊三界六道,皆為其起心動念之產物,虛幻不實,色身也是暫時存在,我們何必有那麼多煩惱糾結、掛礙不舍呢?佛教智慧是在借假修真,用這個暫時的四大假合之體,修自己圓滿無上的佛性佛性是什麼,本自清凈,本無動搖,本無生滅,本無增減

  生活里,如何修自己清凈圓滿佛性呢?比如,當別人無端辱罵你時,你要觀照自己內心為什麼那麼難受,當別人讚揚你時,也要觀照自己內心為什麼那麼受用?——既然一切都是虛妄的,又何必在意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你的心,應該如如不動,應該隨時保持如明鏡止水一般。

  實際上,禪修即是讓我們把自己打開,身體打開,心靈打開,腦袋打開。所有的東西打開時你的思維就會暢通,沒有限制,那麼,創新就變得很容易了。你的創新和突破,一定來自沒有固有觀念的束縛。

  因此要學會打開思維枷鎖,打開故有的局限。

  在宋代有個官員叫虞願,他曾直言犯上,斥責欲建湘宮寺的宋明帝,他說:「皇上,你建立此寺的錢,全是來自老百姓賣兒救窮的錢,如果世上真有佛,佛知道後哭還來不及,哪有什麼功德可言?!」佛的本意是普度眾生,但是愚蠢的統治者卻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佞佛,這哪裡是正道。真正的崇佛、信佛,就應該憐憫眾生,發大悲心,菩提心,救眾生水火,這才與佛意相合。

  在這里,虞願回歸到了本源,打破了佛教迷信固有的束縛,可以說他是真正懂佛的人佛教不是讓人燒香讓人跪拜,而是讓你依照佛的旨意正道,辦正事。

  好,時間有限,今天就講到這里。回去後希望大家能經常打坐,體悟禪的深刻內涵和無量受用。禪修就是自修自得,不修不得。我們要把文字禪傳化成行動禪,把靜中禪轉化成動中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