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誅富之道,「攻心」為上

誅富之道,「攻心」為上

賢宗法師開示企業家禪修班

杜柯整理

  剛才聽了《醒來》這首歌,我們都醒來了嗎?

  有人說,我醒來了你看我在老師講課呢!

  這個其實不是醒來,我所說的醒來是指覺醒,覺悟。「從生到死,呼吸之間。從古至今,笑談之間。從迷到悟,一念之間。……」理解一下這些歌詞。

  禪宗思想就是要求我們覺醒。佛陀本義也是覺醒。

  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從迷惑的狀態中醒過來,不再依傍身外環境變化而失去自我不以得失縈懷累心,相反,它體現一種獨立自性,心不外馳,安住當下,緣起緣滅,順任自然,「江河競注而不流」,到達這種人境界的時候,看到這個世界,就清楚明了,歷歷在目。此時,你也便心地清明不為所染,無論他風雲激蕩,我自風清月白,無論他狂風暴雨,我自光風霽月……隨時隨地,都知道自己的方向,明白應該怎麼做

   企業文化背後的「軸心」

  做企業,經常會談到一個話題:企業文化文化公司的軟實力,我們知道,企業要想基業長青、興盛不衰,軟實力是必須考慮的。現在講禪修,好像與這個主題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任何文化到一定高度後,都是相通的。現在優秀的企業,應該具備哪方面要素呢?它應該像學校一樣地學習,提升;應該像軍隊一樣富有執行力;還要像家庭一樣溫馨、寧靜團結,並且像宗教一樣持久和永恆。只有這樣的企業,才可能成為偉大的企業,才可能屹立不倒

  為什麼說企業要像宗教一樣?眾所周知,宗教是這個世界上最持久的事物之一,佛教已經有2500多年了,其他宗教的歷史也不短,這就是它具有超常的凝聚力、生命力,和持久性。如果我們的企業是一盤散沙,如果公司員工沒有把企業當作自己的家,如果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信念去維護這個「道場」,那麼,這個公司企業文化一定是有問題的。其實公司文化,就是企業領導者依照自己對人生世界、名望、地位、各種問題解讀的結果。不是說,在牆上寫幾個誠信、服務」之類的條幅就標榜我的公司文化了。文化一定是內部發生的,——假如你沒有寫這個幾個字,而你公司員工都做到了這一點,那這就文化。因此,真正的企業文化是一個公司老闆,或領導者、創立者,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解讀世間的一切,解讀客戶,解讀產品,解讀誠信,解讀金錢,解讀跟這個國家人類宇宙關係

  這么說好像空洞無邊,顯得太大了,實際上不是這樣。如果想讓自己的公司文化能夠良性持久地發展,就要把原來秉持的狹小觀念拋棄,與人類、天地大道結合起來,只有這樣一種價值信念才能得到眾生的認可,而只要得到眾生認可,就不愁吸引不到優秀的人才。

  有時間建議去看看李開複寫的書,《世界因你而不同》,必將受到良多啟悟。

  所以,一個人的心不打開,他所擁有的疆域總是有限。事實上,真正的徹悟內心是沒有疆域的,沒有任何藩籬,故而他的思想無拘無束,任意開放流通。譬如一個人,待在小屋子裡,把所有的門窗都關上,裡面是一片黑暗,什麼也看不到。當打開窗戶時,就會陽光和新鮮空氣進來。而一旦把屋頂掀掉,站在天地之間時,你整個人就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你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和身外的一切交流起來都沒有障礙

   透視生死,慢說輪迴

  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教有種錯誤的排斥思想:認為如果我什麼都看透了,連生死都看穿了,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便不想積極做事了。其實不是這么理解的。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看透,就會蝸牛角上做道場」、「象牙塔上把戲唱」,會為蠅頭小利而變得鼠目寸光。一天到晚會盡想著我要賺錢,要買房子,要買汽車!沉迷在聲色名利的追逐與攀比中,就好電視里有人說的:「我要掙了錢,買兩碗豆漿,吃一碗倒一碗」,這是什麼意思,什麼思想?所以那些真正洞悉人生、了悟生死的人他們的立足點一定是高屋建瓴超過芸芸眾生的,他由此產生出來的眼界和格局就不是匍匐在地上的人能夠想像。有句話說,「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於名利物慾。」,對照對照,看看自己是屬於哪個等級,一目瞭然。

  屁股決定腦袋,你站在什麼位置,思維就與其相應。現在一人所謂的成功是什麼,價值是什麼,理想是什麼?打個比方,你從農村出來,能在城市裡買套房,在很多農村人眼裡你就成功了。但是對城裡人而言,人家的房子也許有好多套,還出租,還囤房,你那巴掌大一點面積根本不足掛齒,此時,你才突然感到自己是個窮光蛋。於是,成功的價值發生變化,也許,你原來成功的定位就是在城市裡買套房子,現在覺得,要買個大別墅才算成功。於是你的心不斷向外攀援、計較、索求,沒有滿足的時候。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可能你四十五十歲還在拚命努力為此焦頭爛額,最後發現,等到自己活明白了,離死也不遠了。

  很顯然,人生的定位極其重要。而要講定位,必然關乎到生死問題。有人說我是物主義者,從小接受現代科學長大,所以我不相信人死後真有靈魂真有輪迴。前幾天,我收到一條微信,上面是這么講的:一個唯物論者見到一個老太太寺廟燒香,就上去說:「你這燒香拜佛迷信,是心理寄託,其實人死如燈滅,死了也就完了。」於是,老太太就問他:「如果人生真按你說的,死了就完了,什麼也沒有,那我們也心安了。但假如死後真還有一來生那時候,你所做事情,怎麼辦?」這句話得很道理,如果真的有來生,那我們現在所做的事就會影響到下一生。

  由此可見,如果自己站立的高度不夠,對人生徹悟就不究竟,就得不到相應的圓滿

  我的一個朋友有個女孩,特別善良,到外面去,只要看小貓小狗,病了或者被人打了都會抱回來,給它治病,喂吃的。如果不幸掉了,她就會哭很久、傷心很久。可是,所有的小孩子都是這樣嗎?並非如此,我也看到有些孩子,把蚱蜢捉來,把腿拔掉,翅膀拔掉,然後看它們跳。還有的小孩子把小雞拿來,活生生拔毛,看小雞痛苦地顫抖,感到很快樂你說父母教他們了嗎?沒有。前面那個小女孩也一樣,也沒有人教她那麼做。這件事怎麼解釋?

  釋迦摩尼佛小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事。他的表哥,用箭把天上飛的雁射下來,剛好掉到釋迦摩尼的公園里,於是他就把雁抱了起來,並且用葯幫它包紮好傷口。這時候,他的表哥來了,說雁是他射下來的,要還給他釋迦摩尼說:「這雁掉到我這里,就是我的,我要救它,不能給你。因為給了你,你就會把他吃掉」。同樣的兩個人,一個人要殺雁,一個人要救雁,你說人性到底是本善呢還是本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他的善惡從何而來

  再看看,我們人生下就有千差萬別,有各種各樣的狀態有一次,一個媽媽給我講,她的女兒過目不忘,人稱神童,只要把電話報兩遍,馬上能記下來,並且永遠忘不掉。她的記性就這么好,是怎麼來的?因為父母並沒有給她這樣的遺傳。有人說,是基因突變吧。但這個在佛法上早有解釋,——就是前世修來的。與前面的基礎有關。

  所以民間有個說法,在前世燒高香今生才有福報。不過馬上又有人質疑了:給菩薩燒香上貢品,他就保佑我,那菩薩貪官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如今許多人,買一串香蕉幾個蘋果供在佛祖面前就開始講條件了:什麼讓我的先生陞官,讓我女兒考上大學讓我的股票長多少倍……她把供品當作跟佛菩薩作交易的條件,等於是給他送禮來了,而且這禮還這么輕薄你說菩薩哪有那麼傻的,幾個蘋果一串香蕉,就回饋給你這么多東西啊?!

  先不從佛教角度說上供的人要心多誠才能打動佛菩薩,僅從世俗角度講,也別小瞧這個舉動,它還真有道理。大家知道吸引力法則,我們到寺廟去求佛菩薩,不是說菩薩就一定保佑我們,而是自己在頭腦和心裡種下一個因,然後這種吸引力不斷地提示我們,要往這方面努力,要怎樣怎樣, 本來不信的,但一想天上有個萬能的神,一直在支持我保佑我來完成這個果,所以就更加努力,最後真的成功了。所以,在菩薩面前許願,未必就不好,未必都是迷信

  回過頭來繼續講生死時間在我活人眼裡呈線型,有它自身的規律昨天延續成今天,今天又延伸成明天昨天、今天、明天,實際上就是三斷開。如果把昨天當成前世,把今天當做今生,把明天當做來世,那實際上,這個過程里自身就在不斷輪迴你怎麼知道,這個宇宙、這個人生又不是一個大的輪迴呢?

  我一同學叫禪明法師,他上次來,帶來一個弟子,貧慧師父。他跟我講一般孩子5歲的時候可以看到鬼,而他8歲時眼睛還沒有封掉。按照習俗,那年七月半,家裡祭祖,放張八仙桌,上面擺好酒菜、碗、筷子,然後上香燒紙,請過世的祖先親屬來吃飯。他說那天,他突然看到桌子上坐得滿滿的,都是奇怪的東西什麼呢就像影子,如電視上《聊齋》中演的那樣,搖搖晃晃,虛浮不定,然後坐在桌子上吃吃喝喝。他當時驚奇極了,告訴大家,但是除了他沒有一個人看見。

  可能有人不相信,質疑這個事情真實性,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秘訣,同樣一道菜,盛兩碗,一碗祭祖先,一碗放在別處,然後再把兩碗菜同時熱了吃。這時候你會發現,它們的味道明顯不一樣,祭過祖先的那碗,什麼味道都沒有,而另一碗,香味正常。這件事怎麼解釋?如果你想實驗一下,可以多做幾次,因為有時候會有特殊情況,比如你的祖先很忙,沒有來吃呢?

  鬼在我佛教中,是六道之一的眾生,沒有什麼神奇的,只是我們常人看不到而已。因此,有鬼就有來生,有鬼就有輪迴

   「企業家」演繹「吉財」

  在中國有句古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思想流傳了幾千年。我們知道,被譽為「商聖」胡雪岩的「胡慶余堂」,就是根據這意思命名的。在為商上,胡雪岩親書「戒欺」字匾,還教誡職工「葯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采辦務真,修制務精」。其所用藥材,直接向產地選購,並自設養鹿園,且招牌為「真不二價」。胡慶餘堂現為國內規模較大的全面配製中成藥的國葯號,飲譽中外,對中國醫葯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被譽為「江南藥王」。

  胡雪岩早已去世一個多世紀了,但他的「胡慶余堂」招牌仍然不倒,傳承至今。他提出的「戒欺」和「真不二價」,仍然成為行業典範,和至高無上的金科玉律,被人們津津樂道。

  所以,這種價值理念,是我們企業文化靈魂。你的企業能為客戶創造更好的價值,能為社會多做一點奉獻,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於是,我們把這種行為稱為種福田、積陰德。如果一個人,每天做好事,經常加班,不求回報,那麼他的子孫肯定會興旺發達,因為他是在陰德。這種價值觀現在人聽了覺得好笑,認為落伍了,但在古代,這種觀念是非常普遍的。我曾和上了年紀的老太太聊天,她說他們那個年代,如果父母女兒的時候,選女婿不是說家裡條件,看現在有多能幹,看是不是高官厚祿,而是要了解這個年輕人家裡上面三代有沒有做虧心事。如果這個孩子家裡前面三代都做好事與人為善,那麼這一代即便很貧窮,以後也會發達起來的。

  這便是中國傳統因果報應思想。所以,我們企業要形成一種文化,這個企業領導者的價值觀一定要符合天地大道人間正道,符合芸芸眾生利益訴求,只有這樣企業才會基業長青,長盛不衰。由此,禪宗要我們醒悟、開悟,真正了解生死,這樣就能正確去解讀我們的生命,解讀成功和失敗,解讀金錢意義,然後,去定位我們的人生。

  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是遲早的事,但是,我覺得關鍵的一點是,中國企業如何定位自己。定位不正確,什麼都乾的出來,像三聚氰胺、瘦肉精之類會層出不窮。只要能賺到錢,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他們最後成了沒有道德底線,唯利是圖的一群。有人賺到錢了,趕快移民到國外,因為在中國,如果有一天稅務局一查,很多人就會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很多暴發戶的錢就是這么來的,他的財富是這么積累起來的,可以想想,這樣的錢能長保嗎?此為「凶財」,不是「吉財」。凶財終凶,它只會給我們帶來禍患這是千古亦然的道理

  有部電視劇叫《一代大商孟洛川》,非常值得企業界人士去看。為什麼說中國很多富豪生意人不能叫「企業家」呢?因為在國外,對企業家的要求是很高的,他們有很高的人境界,有很大的社會責任在裡面,不是說你辦個企業,有錢了,就叫企業家」。

   將企業引入禪境

  瞭然生死通達宇宙,是人生的終極智慧生死的本質是什麼?是輪迴宇宙的本質是什麼?是空性。佛教裡面講「空」,有十八種。空到最後,你不執著這個空,連「空」的概念都沒有了,才算徹底。我們一般人對「空」理解為一無所有,其實要理解佛教的「空」,就要站在一定的人生高度上,當你沒有達到這種高度時,是很難從裡面悟出來的。這就如對一個盲人,從來沒見過色彩,你說雪的顏色,說它是白的,又形容不是黑的,不是黃的,不是紫的,不是藍的,不是紅的,你說的再多,他還是不明白。

  於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要我們去實證。禪修不是說著玩、坐而論道,要實修才行。「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你要想知道這杯水怎樣,只有喝了才能明白。做企業也一樣,你可能懂得很多很多知識,但是如何把這些知識轉換成能量而不是成為你思想的累贅成為所知障,如何把學到的東西自己的企業生活中運用起來,消化吸收,滋益你的事業人生,這便需要我們去禪修。

  禪修是什麼,首先是修「靜心」。大家每天都面對繁雜的事務,要學會「鬧中取靜」。你每天有眾多事務要處理,還能優雅從容、不疲累、不厭倦,這就要我們保持禪修的習慣平時養成靜坐習慣,這樣才能以簡馭繁、精力充沛、遊刃有餘。另外,在處理事務時也要以「靜」的心態去面對,不要一遇到特殊情況就手忙腳亂六神無主,要保持如如不動心性,即便再大風浪,我自安之若素。「每臨大事有靜氣」,那麼,這個「靜氣」是怎麼來的?便是日常修鍊的結果。

  事實上,很多人每天被雜念纏繞,身心浸泡在貪嗔痴慢疑之中,身上能量一大半就消耗在這妄念上。焦慮恐懼,惱怒,糾結,不安,煩躁,沮喪……這都人生的負能量。做正事,消耗能量並不多,你看台灣的南懷瑾老先生,每天只吃一杯粥,事務繁多,天不亮就起來,至深夜才休息,幾十年如一日,可還是精力充沛。還有廣欽老和尚,數十年只吃水果,仍然天天講經、修行、做管理,也沒見人家面黃肌瘦衰弱不堪,反而紅光滿面,身輕體健。這便是精粹的禪修達到的結果。

  其實,從佛教裡面講,每個人今生能做成多少事,都是一定的。不要認為我只要努力就可以達到什麼程度那是你的福報決定的。但話說回來,這個定數不是死的定數,因為福報可以培植,你多種福因,廣種福田自然得福果。

  這幾年裡,不知道有多少人請過我,說師父我那裡有個廟,想請你過去當住持。如果一個個接下來,我現在起碼是40多個寺院住持了。有人跟我開玩笑說,師父,你幹嘛不接呢?接下來你就有40多個連鎖店了,你也成為集團公司老總了。這個時候我就需要關照自己:你有多大本事,能做多少事?不要被別人吹捧一下就忘乎所以。很多人是在別人的打擊嘲笑中爬了起來,卻在別人的讚揚和蜜語中跌倒了。所以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叫《群書治要》,唐太宗魏徵召集他所有的朝臣,把1500多年中國古代歷史里所有的書籍,最精華的部分摘錄出來。這個當然是為治國用的,但面對一個企業,也未嘗沒有益處。

  事實上,管理一個企業和管理一個國家真有許多相通之處。作為國王,你如何讓國家強大,百姓安居樂業,臣吏們盡職盡責;作為企業老闆,你如果讓公司興盛,員工幸福、樂於奉獻,領導們安於值守、兢兢業業?從這個高度來看,沒有什麼分別,都是管理。

  對於人生的思考,站在什麼角度就會決定我們的智慧和眼界,重要的是,怎樣找到事物真正的本質,了解事物存在的自然規律,然後駕馭住它。比如,要讓車跑得快,就要拿著鞭子去抽馬,而不是抽車。再比如,本來想往南去,你卻從北面走,再怎麼加速度,也是南轅北轍。不要認為自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其實我們常常范這樣的錯誤而不自知。這就是沒有了解事物存在的規律

  再說,作為一個人,你身邊吸引什麼樣人,就可以看出你是什麼樣的人。如果身邊都是些打麻將、喝酒、或議論是非的人,那你就和他們的頻率相同。如果你是有思想的人,愛看書的人陽光上進的人,你的朋友也多少和這些類似。所以,作為一個企業老總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到什麼樣人才。為什麼有人說,我吸引到的都是自私自利、爾虞我詐、唯利是圖的人?因為你和別人討論、溝通的時候,都是這個事情投資多久會賺多少錢,有什麼好處,用利益去誘惑別人,當然,絕對去除利益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換一種講法,說這件事做起來,能幫助多少人,能讓多少人的生活得到改善,思想得到轉變。如果這樣去跟別人講,投資人眼睛就不只看到利益了,他還有種價值責任感。因此,你是什麼樣的人,有怎樣的思維和高度,就會吸引到什麼樣的人才。

  其實我們的禪與人生,是一個相應的觀念兩個不同的名稱。中國禪宗,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還有一句話:心外求法,是魔,心內求法,是道。這些都非常明了,說明「心」是禪的根本,萬法修心,如果我們做事總是找一些客觀條件抱怨,這就叫心外求法,如果我們安於現狀,盡心把每件事情做好,就是心內求法

  我在深圳讀書的時候,有次遇到一個新加坡老太太。她算是資深商人,在新加坡開店40年。不過一共只開了四家店,每十年開一家。這樣的速度在我們國內很罕見。華人在外面,一般很少把錢放到銀行里,都是自己存起來,到夠開第二家店了,再拿出來,所以他們不會往銀行借錢。大家想想這樣做有什麼好處?是的,心安

  前幾天讀到一部日本的經商書,裡面有句話印象深刻。他說:一個生意人,忙到年底,如果所賺到的錢剛好夠自己生活,那這是一個道德商人;如果忙到年底,剩下的錢遠比自己生活的開銷多,那這才叫經商。它裡面解讀的思想很深刻,體現了日本的商業道德

  而在我們國內,大多數朋友是這樣折騰的:盤個灶,五個鍋,鍋蓋三個。這邊鍋燒開了就把那邊鍋蓋拿過來,那邊燒開了,又把這邊鍋蓋拿過去。可是等到五個鍋都燒開了,怎麼辦?缺兩個鍋蓋,於是,蓋不住了,就失火了。我們現在都是這樣,把房子拿過來抵押,貸款,再買一套房,然後再房子來抵押,辦公司,然後又用公司來抵押什麼,最後東拉西補,不行了,就借高利貸。最後,抵不過來,就東窗事發了

  所以,「心安處是故鄉」。 有一老師曾在湖南大學講,《論語》所有的中心思想就是讓我們安心。我聽了很受觸動。仔細想想,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是否讓自己心安心安就能睡得穩,心安就不會虧欠於人,心安就能推己及人……這便是告訴我們,在做每件事時如何面對自己的心。所以,禪修就是這樣一個「修心」的過程

   「五心」歸順,百事可成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禪修,就是通過修行去樹立我們正確的人生觀。那麼正確的人生觀包含幾個方面呢?我簡約概括為「五心」:第一,光明心。第二,平常心。第三,安心。第四,清凈心。第五,慈悲心

  什麼是光明心?心像萬里晴空一樣,有無盡的光明透射下來,朗照山河宇宙,花樹自然,非常溫暖,非常澄澈,非常明亮,它與陰暗、陰郁、陰霾相反,是喜樂的、坦蕩的、陽剛的一種狀態平常心,就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不攀緣、不強求。平常心不是說我什麼都不做任其自然,而是要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名譽等等我執東西,以平和之心去面對生命的每個過程。第三是安心,就是不管在什麼狀態下,都能坦然受之,都能心平氣和,都能問心無愧。所以安心是沒有執著沒有掛礙,一種非常灑脫自在心靈狀態。第四個是清凈心,清凈心如山裡的清泉,一塵不染。它歷遊人間,仍然保持一種清澈見底的狀態。如果我們的修行不夠,稍有風吹草動,它便會激起圈圈漣漪,甚至變的渾濁。第五個,慈悲心即是悲憫之心。佛對我眾生慈悲,猶如父母關照孩子一般,倘若我們都用母親照顧孩子心態去面對世間的一切,那麼,心就會變得非常柔軟,博大,溫厚。

  我們修行目標即是實現以上「五心」。如何把這樣的「心」,貫徹到企業生活當中,則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真修行好比打仗,唯有攻城拔寨,浴血奮戰,才可能使刁鑽頑固的「賊寇」歸順。

  因此,修行過程就是降伏我心過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