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崇·賢宗法師:修禪法 利有情

修禪法 利有情

楊柳整理

——賢宗法師2011年7月31日開示於香海禪寺

  沒有接觸過禪修的人容易把禪修想像得非常神秘。事實上,它並不神秘,禪修是一種智慧而積極的生活方式當我們將禪修的思想運用到生活中去時,生活認知品質、高度都會得到提升,最終達到究竟、圓滿境界

  一、禪的生活

  不得門徑的人會認為生活與禪毫無關係,或者至少是距離甚遠。持有這種看法的人以為禪是形而上的,它是少數修行者的專屬品,與常人的生活距離太遠。但事實卻正如我們在開場時提到的,禪能夠給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它能夠使生活充滿喜樂幸福。我自己就是這種思想的實踐和受用者。接觸禪修以前我遇到問題總是會糾結在其中走不出來,總是覺得事情不能夠達到理想狀態,因此而生無限煩惱。似乎只要人活著,煩惱也就活著。然而,接觸禪修以後,隨著實踐的深入,生活中的問題也都顯得瞭然自明,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困難了。是困難變小了嗎?不是,是禪修改變了我的思維

  舉個例子,比如我今天身體舒服精神不濟,但是卻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這時沮喪和懊惱的情緒就會產生。這時候,如果想到佛法所說無常思想就會當下開解:原來身體舒服是人活著一種應有的狀態這隻人生過程中許多許多狀態中的一種,喉嚨痛、感冒,甚至生嚴重的病,都是應有的,就像快樂健康也是應有的一樣。你接受好的狀態,就應該要接受一切狀態。當不好狀態已經降臨,我們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馬上接受下來。當你抱怨說:「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不幸就是我呢?」你也可以反過來想一想:「怎麼不幸就不能是我呢?」當你把所發生事情接受下來,心就不浮躁就不會停留在那個負面狀態中。當我們敢於去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就不再成為你最棘手的問題。

  禪修要求我們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聖人的理論,佛陀精神他們的而不是你的,除非你能夠將他們的精髓加以內化才算是你的。

  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當你們去蒸桑拿的時候,會感到非常放鬆、自在;而夏天讓你在室外走一會兒你就會覺得受不了呢?因為前者是你自願的,是被你的心接受下來的,你對自己說:「蒸桑拿,就可以減肥,可以排毒,所以我要堅持下去。」而後者因為沒有被接受下來,而令人感到煎熬和痛苦。是喜是悲,是好是壞,不是可以通過你的心境加以轉化嗎?苦難或者幸福這是你自己的心所預設的前提。如果你能夠一直將這個前提設定為積極而幸福的,那麼又怎麼會有逆境呢?

  現在很多人喜歡專門抽出一塊時間上健身房去運動,認為這種汗流浹背的方式能夠增進自己的健康。那麼為什麼我讓你們在炎夏出坡除草,你們就會叫苦連天呢?這不也同樣是流汗,同樣是運動嗎?這就好像是一些人專門喜歡打坐打坐的時候感到很舒服很有收獲,打完坐回到生活中又覺得諸事不順。如果不能把打坐生活結合起來,不能把生活修行結合起來,修行有什麼用處呢?

  人將有利於自己的事視作是好事,越有利於自己就越是大好事;不利於自己的視作是壞事,越不利就越是成為生活苦難。為什麼不把那個自己放下呢?為什麼要去區分利與不利呢?打破這種狹隘的區分,生命就會充滿意義

  你們有沒有想過,和什麼人交往最難?有的人說是上司,有的人說是愛人,有人說是父母,有人說是孩子,還有人說是婆婆。為什麼你們會認為和他們的交往最難呢?因為他們和你的關係最近,你們的來往最頻繁。為什麼你們沒有人會說和師父的交往難呢?因為我們只是匆匆一面之緣,只是萍水相逢,今天見了也許就是永別。那哪裡存在難與不難的區別呢?

  你心中的那個自我作祟,預設了生活中的許多不幸。比如父母沒有能力給你房子。你心裡就會想,你既然沒有能力,為什麼要生下我,讓我受苦呢?你也許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伴侶的包容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們非得愛你,非得給你提供一切呢?為什麼我們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於別人呢?我們的眼睛是在外在世界,很少看到自己。

  當我們內心產生諸如以上負面念頭時,說明我們的心是極度狹小且不平衡的。我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是要鄙薄有這種想法的人,因為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想法。以前,當別人對我說出一些很不客氣的話時,我心中的怒火就會燃燒起來。後來我問自己:「為什麼我心中的怒火那麼容易被點燃呢?」

  乾柴半壠星火燒,碧水一潭自逍遙。我們為什麼要做乾柴而不做碧水呢?

  那最容易被激怒的地方就是我們自身弱點的所在。比如我很瘦,別人說我長得像竹竿,我就會覺得不高興;如果我長得很豐滿,別人說我像竹竿,我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因為內心有某一個果,與外在的因一接觸,它就會燃燒。

  大家來寺院禪修就要不斷地在修行中尋找自己的問題。我是個下屬,就要盡到下屬的職責;我是父親,就要承擔起父親責任我是孩子,有沒有做到孝順這一點;我是妻子,有沒有照顧好先生和孩子我是個先生,有沒有給予妻子安全和舒適的生活?如果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角色承擔好,事業自然能夠有所成就家庭自然能夠幸福美滿

  二、心的反思

  禪修就是要我們休息諸事,萬緣放下什麼叫做萬緣放下?就是要你卸下自己的身份、地位、財產、學識、樣貌等等,然後從內在去反思自己。這一生,我究竟做了什麼,還有什麼沒有做,我有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呢?

  我最近看了一部小說,叫做《省委班子》,這部使我感觸很多。這本書強調,無論是國家領袖還是普通百姓,做人都要「正」。正,就是正大光明。只有具備這種品質人才能走得遠,走得久。當然,人生如果只有正而沒有採取一些方法努力,這也是不能成功的。但「正」確是一切問題的主幹。這本小說提到,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若要使社會長治久安,所想所言所行都一定要為百姓利益著想。其實遠遠不止是國家和政黨,每一個人都要為了別人的生存著想。企業的存在要為國家著想,國家的存在要為人民著想。其中都圍繞著一個原則,就是「合乎天地大道」,這才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我無數次地思考:人生存於天地間,究竟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是長壽嗎?人的一生至多不過一百餘歲。這段時間對於天地而言,實在是非常短暫的。我們的庭院中有好幾棵活了三百多年的樹木,它們的生命中看過多少人的死死生生呢?我們的生命中,除掉年老的時間,除掉不懂事的童年時期,能夠真正做一些事情時間又有多久呢?在這段短暫的時間中,我們又做了什麼事情呢?如果這段時間我們能夠叱吒風雲,又或者我們微薄低賤,那又能怎樣呢?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現在還在嗎?我們在這時間內,都在做些什麼事情呢?可能今天覺得這東西好看,就要去看它;明天聽說那東西好聽,就要去聽它;後天又發現別的東西好吃,就要去吃它。那些最好吃的東西,不就在你的舌頭上停留那麼一會兒嗎?過了這一會兒,無論是什麼山珍海味,不都成為了糞便一堆,進入了下水道嗎?那麼我們為什麼會覺得三塊五塊吃一頓就不幸福,三千五千吃一頓就幸福呢?

  人往往探求感官的享受。到最後發現,這些其實都是虛妄的。有一次我去一個朋友家裡做客,他的家大得驚人,上下三層一共有兩千多個平方,金碧輝煌,卻只住了四個人。這家人雇了不少保姆,每天的空調費都非常驚人。想一想,一個人需要多大的地方容身呢?富人窮人不都需要那麼一點兒大嗎?

  當我們人生真諦所做之事的內含解讀清楚的時候,就會活得非常灑脫,否則就會痛苦不堪。天天計較著別人的房子比我大;別人的車子四個輪子,我的只有兩個;別人升職了,我還是萬年小科員……當你沒有房子的時候,經過努力買到第一套時,那種心情是最幸福的,因為這還算是生活之所需。但是等你有了七八套房子以後,你就會成為真正的房奴。我身邊不乏這樣的朋友,他們把自己的許多房子給別人以後,就整天擔心這些租客會不會損壞他們的房子,那些租客有沒有按時交租金等等。

  還有一位朋友對我說了一個故事,他的一個朋友原本在機關上班,一個月三千多塊的工資。可是他就是不甘於這樣的生活,聽別人說股市好賺錢,就把自己十多年以來積攢的十幾萬元都投到了股市裡。還是覺得不夠,於是把自己的房子也抵押了,還向人借了五十多萬,用來炒股。結果股市跌倒谷底,他所有的錢全部都沒了。他無路可走,只有選擇自殺

  這個悲劇是由什麼造成的?首先是貪念。總想在最短的時間撈一把走人,但在你撈到第一把的時候,就再也挪不開了就像賭博一樣:贏了十萬,還想再贏二十萬;贏來了還是不夠,要贏一百萬,最後就會輸得一毛不剩。因此佛教說,「貪」乃是人生的「三毒」之一。我們生活的不快樂,很多時候就是由貪婪的人性造成的。為什麼現在空氣污染、水污染那麼嚴重,多地出現所謂的癌症村,這都是由於人貪婪的本性造成的。人要最快地獲得財富,然而卻最終會使自己喪掉性命。

  我們可以沿著這種思路去思考生命中各種各樣的問題,以靜觀的眼光看待身邊瑣事,往往會得到不同尋常的答案

  近代高僧弘一法師出家以前,曾是一個富家公子,一個話劇家、音樂家、書法家、詩人。皈依佛教以後,他專修律宗持戒很嚴。在他的紀念堂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生活中所用的東西非常地少而且節儉。只有三件換洗的衣服,兩條毛巾,一個臉盆,一雙鞋而已。他所有的東西都是生活必須的,衣服都是補了又補。

  我們為什麼要買那麼多名牌衣服呢?我們為什麼需要那麼多各種顏色的衣服呢?無非顯示自己的品位,自己的財富而已。前幾年我遇見一個朋友花了三千多塊買了一件衣服衣服上有很多破洞。何苦花這個錢來顯示自己的不同呢?穿了這個衣服難道你就不是原本的那個人了嗎,別人就不認識你了嗎?那些在表面上文章的人都是內心極度匱乏的人。真正有內涵的人,外表平平穩穩,就像一口很深的井,默默無言,不顯山不露水。

  我常和別人調侃說:你們別看我買了那麼多書,書架上擺得滿滿的,當我的架子上放得越滿,我心中的知識就越少。這不也是一種反差嗎?我時時以這種反差來提醒自己,要將知識內化成心靈的養料。

  據說,大學者錢鍾書先生家中一本也沒有,因為他學問都裝在了腦子裡。這不是也很值得我們警戒自己嗎?

  我們要從書本中不斷學習,用知識來凈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是將它們作為一種擺設,作為炫耀的資本。

  三、佛在人間

  我們提升自己以後,就一定要利益有情。凡一切有作為的大企業都有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什麼沃爾瑪會做到今天這種成績呢?因為它秉持著將世界上性價比最高的東西帶給老百姓信念。大家來到沃爾瑪以後,不用擔心同樣的貨品比別家貴,總是能買到最好的東西

  物流和網路給我們以革命性的變化。快遞在我們這里來得比香客還要勤,他們每天都要來香海禪寺十幾趟。網路力量也非常巨大,我們後面這幢樓的空調全部都是在網上訂購的。這次動車在溫州追尾的事件,微博發揮了巨大的輿論作用

  可能很多人認為出家人應該不食人間煙火,寄居山林之間,遨遊四海之上;晨鍾暮鼓,遠離人世。前幾天有些上海朋友來到香海以後大吃一驚,沒有想到這里居然是一個現代化的寺廟。他們在來到這里以前,以為這里沒飯吃,沒地方睡,甚至還有人帶來了蚊帳。

  我一直要求寺里義工,在每一位客人離開寺院,不住那間客房以後,一定要把床上的東西全部洗過換過,房間也一定要每天保持清潔。我在這方面非常在意

  這個世界不斷地發生變化,我們佛教如果一方面要利益有情,另一方面卻脫離時代那是不可能幫助到更多的人的。我們需要有更多、更新的知識外在的設施來與眾生對接,因此就不可能做一個寄居山林隱士。所謂「美玉藏頑石,蓮花淤泥。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這就我對於入世的觀點

  但是,了解這個世界,不是為了讓一些塵俗間不好習氣來污染我們,決不能隨波逐流。否則,不僅不能利益有情,而且會使自己的慧命也受到傷害。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鎮里住著兩個富翁。一個富翁喜歡收藏古玩。書畫玉石,一應俱全,而且價值連城。他的孩子們就整天勾心鬥角,想盡辦法去他那裡騙東西。那個富翁非常捨不得那些藏品,怕被自己的孩子或者小偷偷了去,因此整天都不敢離開他所住地方。及至臨終時,他的孩子都不理他,只想著拿走他的東西。他把孩子們的貪婪都誘導了出來,生而痛苦,死而有憾。

  而第二個富翁呢,他用自己的錢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如果有讀不起書的孩子,他就會資助他們上學;如果有看不起病的,他就幫助他們看病。他晚年時,子孫都非常孝順,他的身體健康心態也很樂觀。每逢過年過節,曾經受過他幫助的人就會回到小鎮看他給他來世界各地的美食珍饈;一旦他碰到什麼困難,大家都會馬上來幫助他。兩個富翁同樣有錢,但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使得他們的生命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樣子

  大家有緣走進寺院的是一種福報。通過這次機會,大家應該好好地思考一下人活著的意義。人如何有尊嚴地活著,快樂地活著,獨立清醒自在地活著呢?這些都需要我們靜心反思。

  原始人活在深山老林之中,所需的究竟是什麼呢?衣、食、住三者而已。樹葉獸皮以蔽體,雜蔬野果以充飢,岩木洞穴以棲居,如是足矣。我們現在所需的不也不外乎如此嗎?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記錄片,一個體驗者被直升機帶入深山老林中,要他自己度過十幾天時間。這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現代人在這幾天里,都在做些什麼呢,你們猜一猜。就是不斷地在找吃的,甚至連屎殼郎也抓起來吃,把翅膀和頭拔掉,很艱難地把蟲子咽下去。他身上有一把刀,只要是一切沒有毒的東西,他都找出來吃掉。

  我們工作、賺錢都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那究竟什麼是活下去呢?活下去有那麼難嗎?需要那麼多嗎?天地生我,父母養我,事業助我,還不夠嗎?在這個物質豐盈的世界中,是不是很多人扭曲了活下去的意義呢?

  有很多身價上億的老闆,到了我們這里,說香海禪寺的飯是最好吃的。這是為我們這里的菜少、油少,你除了多吃飯以外別無選擇。

  現代人的選擇實在太多,繁多的選擇導致了人們心神浮躁,不能安住。一個電視機有幾百個台,一桌菜有幾十種,一畢業可以做的工作有幾千樣,你根本就難以選擇。選了這樣,丟棄了那樣,所以總是不滿足。

  人最重要的就是「少欲知足」,少一點慾望就多一點滿足,多一點需求就少一點內心的平衡。

  諸位回家以後,如果每天都能拿出二十分鐘來好好反思這一天的作為,是否違背了天地的道;反思這一天的軌跡,是否符合你人生的夙願。堅持這樣做,你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後我送給大家一句話,出自《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你想得到怎樣的生活,便去種那樣的因,方能得到與之相應的果報

  祝大家在香海的三天學習、生活愉快,我們盡量給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務。如果有什麼困難,可以和班主任說。但是記住一點,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有內心豐足才是究竟。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