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師:《慈雲寺志》緣起

慈雲寺志》緣起

◎釋永信

  青龍山慈雲寺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大峪溝鎮,這里四山旁圍、一水中流、峰巒聯亘、林木掩映。五十三峰簇擁的慈雲寺,呈現出無比莊嚴的聖境。故稱大白馬寺、大慈雲寺、釋源、祖庭。青龍山與嵩山一脈相承,明初河南知府虞延撰文稱其「少林共祖、白馬同鄉」。

  慈雲寺初建於東漢永平七年(64年),距今已有近兩千的歷史。據說,一日「漢明感夢」,夜夢金人,「謂此聲教(佛法)當流被此」,即遣使團一十八人西尋佛法,迎高僧迦攝摩騰、竺法蘭以及梵經、佛畫像以白馬馱載而還,二聖僧於古都洛陽鴻臚寺(今白馬寺)翻譯經卷,閑暇之餘雲遊至青龍山,見其山川秀麗,藏玉兔、列金龜、穹窿高聳、玉潤雲祥,有若盤龍欲飛之狀,即鎮冥龍、降妖蛛,二老談經,預知佛法將應機此處,隨首開慈雲古剎。寺中古碑亦屢載此寺為「釋源祖庭」,概不虛妄也。

  青龍山慈雲寺歷經滄桑,幾度興廢。經「漢、唐、宋、元、明、清敕建重修」。尤其是在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玄奘法師也奉敕重建慈雲寺,將從西域帶回的《釋迦如來雙跡靈相圖》供奉寺內,並於此開演大法。寺內還有珍貴碑刻《青龍山慈雲寺五十三峰勝境之圖》,詳細標註了五十三峰簇擁的慈雲寺勝境慈雲寺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宋太祖趙匡胤曾封慈雲寺所在的青龍山為「天下第一風水寶地」。到了元代,由於戰亂和災荒,曾一度荒廢。故再次奉敕重修。明代文學家吳承恩所寫之《西遊記》亦成書於此。明初時,高僧南宗順駐錫慈雲寺後再次重修,更是規模宏大,捐施僧眾、信士、官員涉及全國十一個省府,極盛時期寺內殿堂櫛比,金碧輝煌,僧五六百人,香客如雲,紛至沓來。古碑載:「時規模不減丹丘蓬萊亦不見武夷九曲」、「雖遠公之住廬山達摩之居少室,大顛之臨南海,其勝會叢林亦不多讓也。」被譽為「鞏南之勝概,叢林之第一」、「中州第一寺」。與少林寺、白馬寺、法王寺並稱中州四大寺,嵩山古剎法王寺有碑亦稱「嵩山之陰有慈雲寺……為佛教中國作寺之始」。少林寺與慈雲寺大有淵源,少林寺第二十六代住持曾到慈雲寺收徒授藝,住持慈雲道場少林功夫又從慈雲寺遍及天下

  古老的慈雲寺,經歷了近兩千年的歲月滄桑,一直延續至今。寺內現存的碑刻,無論就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可以當作珍貴的文化資源加以保護。

  建國後,位於深山幽谷、風景秀美的慈雲寺遺址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1963年被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文物、古建、森林等各方面專家對青龍山及慈雲寺作了全面調查,發現隋、唐、元、明、清時期古建、石刻、摩崖等文物數百件(處),僅碑刻就五十餘通、塔銘四十餘塊,其中隋代造像幢、雙跡靈相圖、五十三峰圖和唐代古塔等尤為珍貴。

  如今,政通人和。2000年11月,慈雲寺經政府批准開放,2001 年4月30日,慈雲寺正式移交佛教界管理,座下弟子延超法師住持慈雲寺日常事務。延超法師少林出家在我身邊多年,勤於修持,素有威儀,且學養深厚。他住持慈雲寺十餘年來,兢兢業業,將祖師道場重光:先後復建了三門殿、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華嚴閣、白衣閣、方丈室、禪堂藏經閣等一系列建築,將古老的慈雲寺恢復為一座建制齊全的大叢林。近年來,慈雲寺募資恢復了祖林,使得慈雲古寺成為無數信眾朝聖的所在。

  如今,他又披瀝數載,完成《慈雲寺志》書,是對慈雲寺歷史和文化的全面展示,是值得肯定和祝賀的。希望此書的出版,能夠使人們更加了解慈雲寺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

  是為緣起

(2012年2月吉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