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綱要是新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狀態下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的繼承和弘揚。它的頒布,為新時期公民道德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傳統文化是道德建設的基礎,其儒釋道的思想深深影響著華夏子孫,特別是佛教所提倡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緣果報」等思想,更是在傳統道德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如今,公民道德建設不斷邁出新的步伐,社會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但在其全民傳統道德上的建設,我們更應當注重發揮傳統宗教的積極作用,使得全民族素質得以提高,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得到弘揚,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建議:
一是要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時刻滋潤著中華民族的生命,涵養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生活。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繼承好、弘揚好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二是要注重傳統宗教文化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我國傳統宗教文化豐富深厚,特別是儒釋道的思想,在強化我們的道德觀念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如儒家所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在現代的詮釋中,就是要教育我們要珍惜生命,保護自然。佛道教在戒律中「戒殺第一」,也是最早提出的環保理念。儒家所提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佛教所說的「惜福培福,廣植福田」、「目連救母」等等都是讓我們尊崇孝道,提倡節儉。這些優秀的傳統宗教道德理念正是當今道德建設中我們要有所加強的。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宗教道德觀理論體系、豐富內涵、價值目標、社會功能和實踐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
三是大力弘揚傳統宗教文化,提升民眾幸福指數。自古以來,儒釋道都十分注重個人的人生觀,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幸福指數。如儒家所提「知足常樂」,佛教所講「清凈解脫」,道教所說「知止知足」等等,無一不是對幸福的一種闡述。當今社會過於提倡物質生活,民眾的幸福指數並沒有得到明顯提高。我們應當把物質與精神加以區別,只有精神上的滿足才能使人有長久的幸福感,通過弘揚傳統宗教文化,提高民眾的幸福感,以期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四是通過各種途徑落實傳統道德宣傳工作。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建議採取多種有效的宣傳途徑加強傳統道德的推廣,除傳統的報刊、雜志、電影、電視、戲曲等方式外,可以加以利手機、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辦法宣傳傳統道德文化,可在有一定基礎條件的學校、寺院等地方設立傳統道德教育基地作為試點,以落實傳統道德的推廣教育工作。
道德素質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道德水平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吸取傳統儒釋道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對我們的思想道德建設有著極大的啟發與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