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法師:少林寺禪學源流

少林寺禪學源流

◎釋永信

  以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禪宗文化代表中華禪學體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不僅為國人所熱愛,也逐漸為世界各族人民所理解。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朴老生前非常重視少林寺禪宗文化的建設,對少林寺禪宗文化的發展寄予厚望。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饒宗頤先生也很關心少林寺,對少林寺禪宗文化也有過很高的評價,並倡議成立「少林學」。季先生一直將文化置於很高的地位,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持續傳承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石」,並強調文化交流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動作用。

  文化交流是少林寺的優良傳統少林寺作為佛教宗教實體,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少林寺地處古老中原腹地,交通發達,創建於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大高潮之際。廣泛頻繁文化交流,不僅造就了少林寺禪宗文化,同時也構成了少林寺的整體文化特質和活力。

  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都城洛陽相望的聖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隨後,印度高僧勒拿摩提、菩提流支至少林寺,開辟譯場,少林寺成為當時佛學重鎮。又有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少林寺,首倡禪宗頓教,並由此確立了少林寺禪宗祖庭的崇高地位。禪宗佛教中國傳播過程中,逐步產生的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它是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中最重要精神產物之一。禪宗極大的豐富了中國思想寶庫,對中國文化生了深遠影響。

  嵩山少林寺在歷史上先後傳承過以跋陀為代表小乘禪法、以達摩代表大乘禪法,以法如為代表的北宗禪法、以福裕為代表的曹洞禪法。在宋、金時期少林寺還短期流行過臨濟禪法。這是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的特別表現,確實堪稱為中華禪學的寶庫。少林寺歷史上所傳承的禪學系列,很好地體現了中華禪學的重要脈絡。現在,我將少林寺傳承的四大主要禪學源流,按傳承人系列,向大家做簡要的介紹:

  一、跋陀、僧稠禪系

  跋陀,又譯為佛陀。《魏書·釋老志》載:「有西域沙門名跋陀,有道業,深為高祖所敬信。詔於少室山陰,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給衣供。」《續高僧傳》詳細記載了他的禪學修養

  佛陀禪師,本天竺人。學務靜攝,志在觀方。……遊歷諸國,遂至魏北台之恆安焉。……。恆安城內康家,資財百萬,崇重佛法,為佛陀造別院。常居室內自靜遵業,有小兒見門隙內炎火赫然,驚告院主,合家總萃,都無所見。其通微玄,觀斯例眾也,識者驗以為得道矣。後隨帝南遷定都伊洛,復設靜院勅以處之,而性愛幽棲,林谷是托,屢往嵩岳,高謝人世。有勅就少室山為之造寺,今之少林是也。

  跋陀修持的禪法屬於小乘禪法,主要是佛教四念處禪法。四念處,又稱四念住,即:一身念處,觀身不凈;二受念處,觀受是苦;三心念處,觀心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由此對治常、樂、我、凈等四顛倒的觀法,屬於三十七道品中之一,是印度早期佛教及部派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跋陀的主要弟子僧稠繼承了跋陀的禪法傳統,跋陀曾稱贊頌他「自蔥嶺已東,禪學之最。」

  二、菩提達摩、慧可禪系

  菩提達摩,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種姓出家後志存大乘禪定功深。在南朝劉宋時遠涉山水,泛海來到中國。後來在建康(今南京)與梁武帝「交談不契」,遂至北魏達摩曾居少林寺後山洞中(今稱達磨洞)九年,終日面壁坐禪,人稱「壁觀婆羅門」。達摩主要弟子有慧可、道育等。

  達摩所傳授的禪法屬於大乘禪法,主要內容為「二入四行」。把整個佛法概括為理入和行入兩個方面。「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所謂「理入」,就是藉助文字經教體悟佛法根本宗旨。相信眾生都具有同樣的真如佛性,只是因為無明煩惱所覆蓋,不能顯現。如果能夠斷除情慾煩惱,回歸到本有的清凈本性,凝心入定禪觀,沒有自他、凡聖的差別,超出言語經教之外,就會真如佛性之理相契合。「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達摩的禪法有兩個方面特別應當引起注意,第一,達摩重視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並且特別強調禪觀修行,他的思想既包括了對禪學的見解以及所依據的佛教教理,同時還包括了禪觀,即「壁觀」的內容。第二,達摩禪法要求並不脫離現實人生而去追求遁世解脫,強調要將佛法真正落實於現實社會人生

  三、法如、慧安禪系

  法如,為禪宗五祖弘忍高足。19歲出家後,到蘄州從弘忍禪師學法,深得其旨。弘忍圓寂後,於永淳二年(683年)北游中嶽,居少林寺六年,後又在少林寺「傳法三載」,「再振玄綱」、「興復正化」,成為北方禪宗的「定門之首」,並被尊為禪宗六祖。

  慧安,又稱老安、大安,也是弘忍大弟子。久視元年(700),慧安與神秀同時應武則天的徵召入京。慧安推美於神秀,住在嵩山的會善寺。後又應中宗的禮請入京,受供養三年。公元八世紀二、三十年代,神秀一系的北宗禪法在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的傳播達到了頂峰。弘忍去世以後,神秀前往湖北當陽玉泉寺,住在寺東七里的山上大開禪法,道譽遠揚。久視元年(700),武則天遣使迎神秀入京,備受禮遇。中宗即位,對他更加禮敬。神秀因此被推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

  以神秀、法如、慧安等為代表的北宗一系繼承了道信、弘忍的念佛看凈與守心看心的禪法,主張眾生之心與佛無異的觀點。神秀的《觀心論》說:「心者,萬法之根本也。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萬行具備。」指出心是萬法的根本,無論是造惡輪迴,還是覺悟解脫,都由自己的心所決定。

  四、福裕曹洞宗法

  曹洞宗開創於洞山良價和他弟子曹山本寂,先後在江西高安縣的洞山和吉水縣的曹山傳授禪法,後世稱為曹洞宗。曹洞宗傳至萬松行秀,受金、元兩朝的推崇,於北方大弘曹洞禪法。行秀得法弟子有120人,雪庭福裕為其最重要法嗣。福裕於蒙元忽必烈時期,不僅住持少林寺,並且統領整個漢地佛教,盛極一時。曹洞宗法脈回歸祖庭,其間人才濟濟,高僧輩出,由此開啟少林寺禪學歷史最輝煌時代歷經一百多年,為該時期中國禪宗之軸心。由於福裕對少林寺的巨大貢獻,所以被尊為少林中興祖師。為使少林寺法脈傳承不替,福裕還親自製定了「七十輩號」的曹洞宗法世譜。今日少林寺,已經傳至「永」、「延」、「恆」字輩,曹洞法脈傳承至今未衰。

  文化交流是少林寺的優良傳統少林寺將永遠發揚文化交流這一優良傳統。今天,來自「兩岸三地」各個文化領域的精英們,有緣相聚少林,交流論禪,這正是少林寺優良傳統在當代的體現。借用季羨林先生的說法,文化交流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那麼,文化交流同樣推動著少林寺禪宗文化的進步。那麼,今天的盛會,同樣推動著當代少林寺禪宗文化的進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