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法師:內外相合──108次印度八大聖地圓滿朝聖紀事(釋法玄)

  內外相合──108次印度八大聖地圓滿朝聖紀事

  釋法玄/文

  在華人圈,若提到印度朝聖,恐怕沒有人不知道魏二郎教授。魏教授年輕時,投入旅遊業不久後,便開始開發新的旅遊路線。因緣際會,魏教授投入了一般人認為較為危險的印度路線。時至今日印度的治安仍是令人充滿著諸多疑慮。在魏教授早期一次的帶團途中,便因動蕩的治安情勢,遭到槍擊。所幸,經過搶救,保住了性命。大難不死,讓魏教授對於生命有著不同的體悟,同時亦感念著佛陀慈悲,遂發願在有生之年,帶領大眾至八大聖地朝聖並以108次作為目標。108之數,在佛教中具有獨特的意義佛教為人有108種煩惱,因此我們常可見到佛珠亦取108之數象徵佛子借著念佛數珠對治著人的各種煩惱,魏教授取此108之數其意恐怕亦是在此佛珠,108顆,時常可見,似乎並不是什麼罕見之事,然而帶團巡禮印度八大聖地108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魏教授表示,有許多朝聖團,因為時間、經費等各種原因,選擇少走八大聖地幾個較偏遠處,魏教授也帶了不少這樣的團,但是對於教授來說,未完整地走完八大聖地八個點,便不能算上一次。就在教授如此宏大的願心,經過三十餘年,終將在2014年初圓滿108次八大聖地的朝禮。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躬逢其盛,擬在第108次行前,為所有有緣參與的友人,禮請寬謙法師及林保堯教授開設二課程,分別開設「印度朝聖經典文化」以及「印度聖跡與風土文化」講授教內的佛典以及教外的風土民情,有內有外,全面性地引領大眾返回到千年前,一品佛法之妙味。

  各宗教皆有朝聖的行為,即是前往特定、具紀念性場所的宗教行為。在南傳的《大般涅槃經》中便記載著,釋迦涅槃後,佛子可前往四個聖地朝聖。在佛教文獻中則可以見到使用著「巡禮」一詞,如日本僧人圓仁(794-864)在唐開成三年(838)至中土後,記述彼於中土所見著作─《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即是使用「巡禮」二字。透過聖地巡禮,我們不但能了解釋迦佛一生的重要事跡,更因為走過著聖地,親眼見及實際存在的遺物,因而產生堅固護法護教之道心。最初在南傳《大般涅槃經》所提及佛子的巡禮地,分別是是:釋迦牟尼佛誕生地─藍毘尼、釋迦牟尼佛降魔成道處─菩提迦耶、釋迦牟尼佛初轉*輪處─鹿野苑、釋迦牟尼涅槃處─拘屍那羅。阿育王(約公元前268-232在位),在即位七年後皈依佛教,在即位第十年行三菩提,關於所謂的行三菩提便有學者認為是阿育王進行「法的巡禮」,並在各巡禮地豎立起石柱,至今在山奇大塔上仍可見到數鋪阿育王參禮聖地的浮雕,可見阿育釋迦牟尼佛誕生地─藍毘尼的阿育王聖地巡禮一事對於佛教的重要性。近代的學者們除了根據流傳的文獻來判定聖地遺址外,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根據便是阿育王豎立起石柱上的碑文。例如佛陀的誕生地藍毘尼,便是因為阿育王豎立的石柱上清楚地記載著:阿育王在即位第二十年親自造訪此地,此地即是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藍毘尼。在阿育王進行「法的巡禮」後,佛子的巡禮地便增加了許多,配合著釋迦佛一生的重要事跡─八相成道,增廣成八大聖地,記載在《八大靈塔名號經》及《大乘本生心地經卷一》中。加入的四個聖地,分別是釋迦牟尼佛降伏外道處─舍衛城祉園精舍釋迦牟尼佛自忉利天下降處─僧迦施/曲女城、釋迦牟尼佛弘化處─王舍城、釋迦牟尼佛宣告將舍壽處─毘舍離。實際上阿育王所巡禮的聖地,還不僅僅限於上述八地,還有許多釋迦生前弘化處,後來也成為佛子朝禮之地

  佛教聖地巡禮,並不若一般的寺院參禮、石窟考察或是博物館參訪,不僅路況遙遠,實際到了現地遺址後,會發現多僅有磚砌起的紀念建物或是殘斷的阿育王柱。磚砌起的紀念建物,一般多視為佛塔,即窣堵波,此外亦有被稱作支提。窣堵波可簡單認為即是瘞埋遺骨的覆缽式建物。支提則是具有聖壇、祭祀場所、聖樹以及作為記憶、紀念的場所或建築物等等的含意。在談及巡禮的原始語意時,可見到原始文獻中是使用著,也就是巡禮支提之意。前述所提及山奇大塔上雕刻的阿育王參禮聖地圖,明顯可見到是參禮著一棟類似於祭祀場所的建物,而非瘞埋遺骨的窣堵波。在較晚期的文獻中,才逐漸將支提視為窣堵波的同義詞。若未對聖地有些了解,實際走過聖地一圈後,恐怕僅會有著殘垣斷瓦的印象若有參與過魏教授帶領的印度相關行程,想必會認識印度資深的導游kumar先生,據kumar先生表示,帶過幾次長老法師聖地巡禮。而這些長老法師雖未到過印度,但是每到一處聖地,kumar先生只需要提示此地為何,長老們便詳述釋迦佛曾在此地所發生的各種事跡,同時感動地潸然落淚,彷佛來過許多次了。恐怕這便是對於佛一生的事跡乃至印度文化深刻了解所致。此次禮請寬謙法師及林保堯教授大眾開設課程,再至聖地巡禮,便不致於僅存殘垣斷瓦的印象,並能夠如過去的高僧大德一般有著深刻的體會與感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