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一拜!大家坐下!
●坐禪須無念為宗
●發菩提心與行持
●觀念本空
今天趁著晚上的時間給大家講一講,解答一下大家提出的問題。好長時間都沒跟大家講了,本來應該是按照以前所講的次序繼續講,但那個(以前提問題的紙條)沒找到,等找到以後再接著講。先講大家新提的問題。
因為這次講的時間短,准備講一個小時,所以今天講就不用再做這個請法儀式了,主要因為請法儀式得做十來分鍾,有時候耽誤給大家講的時間。
●坐禪須無念為宗
第一個問題:阿彌陀佛,頂禮上妙下祥師父,今有弟子李居士、胡居士在此請法。
一、師父寫道:「一念不生,萬法庄嚴。」見書上說:「坐禪時不要觀空無念,落於無記。」
先講這個問題。這個觀空啊,有的書上說:「坐禪不要觀空無念,落於無記。」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不正確的。雖有「無記」這一說,實際上我們做不到「無記」。「無記」和「一念不生」是兩個概念。無記呢,是因為人有念,而創造了一個無記。是用念頭創造了一個無記,並不是沒念,這個它有區別。所以有人說不要觀空,不要無念,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不正確的。佛法有三法印,就是說,第一個是觀空,第二個觀無常,第三個觀無我。這是三法印,如果符合三法印就是佛法,不符合三法印就不是佛法。所以他說不要觀空、無念,這都是不正確的。
「落於無記」,無記在修行中是一個過程。由於我們執著了這個「沒有念」,而把念頭轉向一個無念,實際上並不是沒念,而是有念,是用念做出了一個無念的意識才叫「無念」,那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另外呢,也不要怕,修禪你不要考慮「我墮落無念里了,墮落無記里了」,不要考慮這個問題。
黃檗禪師在《傳心法要》里就談到這個問題。他說「要向木頭去」,就是說,你修行就要像木頭一樣,不要有任何思想,那就是正確的。我們有時候往往就被這個所謂的書和開示轉了。說「別墮無念,別落無記」,我們連無記的邊都不靠呢!最後還沒等修呢,就不修了,這就是一大弊病。
所以這個問題不光你們提出來,還有別的寺院的師父也提出來,一坐禪就怕墮落無記。現在這個流毒甚深,整個阻擋了修禪定,也阻擋了正確的修行。實際上說這種話的人往往都是不讓你修禪定,他並不是贊成修禪定,說禪定里有一個無記,我們怎麼來對治,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他不是這個目的,他的目的就是不讓你修,所以你不能上這個當。
我們應該觀空,應該無念,而且不要管它無記不無記的,只管往前修。就像小孩似的,走道的時候摔個跟頭,那你不能因為摔個跟頭就不走了,是不是?就因為不斷地摔跟頭,才能不斷地前進,最後長大了,會走路了,甚至會跑了,這都是一個道理。修行要一念不生,這才是我們回家的路程,只有一念不生,才能找到我們真正的家,才能找到真正的佛,這是唯一的辦法,沒有第二個辦法。包括念佛也好,還是修禪定、修密,都是為它服務的。一切的方法都是為了達到一念不生,只有一念不生,才能見到我們的自性。
為什麼我們不能見到自性?就是因為我們有念,有念就有生死,只有無念我們才能了脫生死,只有無念才能見到我們的本性。也就是說,「念」就是五陰區,有念就有了五陰,有了五陰就有了遮擋,有了遮擋我們就不能見性。要想見性,就要去掉五陰區。怎麼去五陰區?就是無念。所以說,「一念不生」是一個總的修行法門,也是入門。說「一門深入」,只有你一念不生才能入這個「門」,這個門只有這種方法才能進入。
有的可能說:「師父,我們念佛能不能進去?」你念佛只是方法,必須達到一念不生。說:「師父,不是啊,我們有時候念『念佛三昧』。」三昧是什麼意思?就是念不生,念不生叫三昧。他說虛空都是聲音,到處都是聲音。是你不打妄想了才有這種現象,也是念不生了才有這種現象。修密也是這樣,這是總的鑰匙。
所以說,「一念不生,萬法庄嚴」。萬法庄嚴是什麼意思?就是萬法歸一。只有這時候才能看到萬事萬物的本體是什麼,才恢復它的清凈,這才能了知世間一切萬事萬法都是幻境,都沒離開自心,這叫「萬法庄嚴」。
●觀念本空
第二個問題:弟子業障重,妄想從來沒有停過。早課誦咒時一直觀阿彌陀佛,到「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之後又觀韋陀菩薩;走路時,以前參「念佛是誰」,現在又觀阿彌陀佛。有時無念好比登天,很矛盾,弟子愚昧,請師父開示。
妄想沒有停過,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們達不到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妄想它不可能停。必須有了定力,這時妄想才能停。什麼時候停?也就是一念不生的時候才能停。在沒有達到那之前,妄想就沒有停過,但是妄想它有強有弱。
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或我們念韋陀菩薩也好,或參「念佛是誰」的時候,實際上妄想已經在減弱,它已經不是原先的那種氣勢了。原先你在沒有做這些的時候,那妄想氣勢洶洶,根本就察覺不出來你有妄想。就像沒學佛的人說:「我沒學佛時沒有妄想,學佛以後,怎麼妄想多了?」沒學佛的時候,為什麼沒發現你自己有妄想?因為妄想發現不了妄想。就好像賊他不知道自己是賊,他還以為自己挺好。當他有了覺悟的時候,才知道:啊,我過去做錯了,這個方法是不對的,不能偷人家東西。
所以發現自己有妄想也是這樣。當我們修行了以後,不管是念佛、參禪還是誦咒,這就是我們逐漸地發現了妄想。能發現妄想,就說明這個妄想在減慢,而且不是它「獨家經營」了,是我們有了覺悟,有了觀察能力,已經和它逐漸地分家,甚至形成了對立的矛盾。有時候越觀察這個思想越生氣,一看:「這妄想總沒完沒了的,一會兒又打妄想。」實際上不是壞事,這是你的發現能力越來越強,越知道妄想的害處,也知道妄想落到哪個地方。如果你這都察覺不出來,那就沒法修了。察覺出來,正是我們修行的好時候,這說明我們在進步。
有的人就不是,一看妄想起來他就起煩惱了。他認為起煩惱是因為沒修好。他不知道起煩惱正是修行必然的一種結果。就像拔河似的,要爭奪過來,互相就要拉鋸,他往那頭拔,你往這頭拔,互相要拔,累得筋疲力盡。這時候也正說明我們在和妄想作鬥爭,已經有了作鬥爭的能力。
所以說,實際上本來是好事,但是我們就給當成是妄想已經越來越大了,比以前還多。所以你上當受騙,心情低落,最後參禪也不參了,說我去念阿彌陀佛吧;念阿彌陀佛,念一念也不念了,說我去打坐吧,打會兒坐還不行,說:「算了,我去幹活吧!」那你就吃虧了,就上當了。所以說這個地方一定要認識,起煩惱不是壞事,是因為你修行了,有了覺悟,才發現了煩惱,這是覺悟的一個過程。所以說煩惱就是菩提,你發現了煩惱,就逐漸地轉向菩提。
不是「無念好比登天」,什麼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做。當我們往前走,沒有到目的地的時候,我們就得不停地走,即使還差一步,你還得走。你不能說,我怎麼天天走啊,快到目的地我就不用走了,我就飛起來了。這不可能的,你還得走。當你走完最後這一步的時候,就到家了。就像吃飯似的,當我們沒吃飽之前,要左一口右一口地吃,到最後那一口的時候,你還得咽下去,完了才吃飽。
它不是說我修一點,馬上就能有很明顯的改變,不是這樣。有沒有呢?有一些境界。如果你要發現有很多境界的時候,或者你在這里已經生起歡喜心的時候,你恐怕也就走不動了。就像人走道似的,到這個公園一看挺好,瞅一瞅,看一看,當你一看的時候,實際上腳步就停下了,已經留戀在這個地方,走不動了。當我們走這條路的時候,應該無所顧慮,任何好的東西都不留戀。甚至見到佛菩薩給我們摩頂授記,也一概不理,甚至天上飄花,甚至自己飛起來,或是突然從這屋穿出去了,這牆壁也能過去了……任何境界都不能去理它,就像沒有發生一樣,也就是像禪宗講那句話,「魔來魔斬,佛來佛斬」。一切不住,你這才能往下修。如果你生起一念,「哎呀!太好了,我是不是已經證到哪個果位了?」完了,你有這一念,你就完了,也就停止不前了。
這些毛病最容易發生在什麼樣的人身上呢?就是老學佛人身上。學了幾年佛了,這個知見越來越重,追求的心越來越強烈,恨不得把地挖個洞,也得找出點什麼,證明我在修,他有這個心。實際上這個心就是一種魔道。不能有這個心,應該去掉所有的知見,就像從來沒修過一樣勇猛地前進。不要懷疑,不要留戀,就是一個勁往前走,這樣達到無念就非常容易。
我以前參「念佛是誰」,那是參了幾個月?三個多月的時候,上體下清老和尚問我:「你參得怎麼樣了?」我說:「不行啊。」「哎呀!這用不著三個月啊,那麼長時間啊!幾天不就行了嗎,你看參那麼長時間。」給我說得挺不好意思。老和尚的意思就是說修行是很快就能到家的。我們為什麼不到家?就是我們那個知見在起作用。我們學習佛法了,以為懂得很多,你不知道,懂得很多正是障你道的地方。所以《楞嚴經》講「知見立知無明本」。說:「這個東西啊,我明白,這個東西我知道,你講的東西啊,我也清楚。」完了,你這就是無明。
為什麼說它是無明?因為這是分別心,因為你有這種東西就不會前進,就會原地踏步,不能走了。所以說,修行中不能有任何的知見存在。為什麼讓你們看經不要看那麼多?要少看。有人說:「少看?佛不是說『深入經藏』嗎?」深入經藏,不是多看叫深入經藏,而是要行。甚至你看得很少,但是你去行,這叫深入經藏。就像一朵花,雖然開得很紅,很好看,但它不香。看經也是一個道理,因為你沒有行,所以它就不香;行了,這才香。
不在於你看得多少,有的人就以為看得多就好,成天看,看完了——看完就是看完了,全都變成知見了,有的說你說什麼我都明白,你說什麼我都清楚,甚至想去給別人講法了,這種用心不是修行。你要想當法師,這沒問題,你可以當「法師」,那你背得越多越好。但你想了脫生死,就別這么干。所以說這個問題得明白,無念不是好比登天,但也確實像登天一樣,因為你原先在地上,但達到無念了,確實一步登天了。這時候心情也寬闊了,也知道法怎麼修了,那是無比的喜悅,確實很好。
「好比登天」是難,但其實這並不難,關鍵在於我們的知見是否能放下。為什麼咱們修行中有那麼一句話——「不許講理」,這成為大悲寺的一個標準。現在不光大悲寺的居士知道,外面也知道大悲寺有一句「不許講理」。甚至有很多人寫信說:「師父,我不講理,如果師父認為我對,那我就做,認為我不對,那就不做了。」都知道依教奉行。
為什麼不讓講理?就是不讓你立知見。你所有的知見都要破除,特別是你熟悉的,比如說李居士會電工,你說你會電工,這個電工知識在你那就是個知見。你安燈泡,師父說:「你不對。」你說:「那不對,這個電燈就得這么安。」那就完了。所以說禪宗就不能講理,告訴你這個鞋倒著穿,你也得穿走,你得想法穿走。有的說:「那鞋能倒著穿嗎?」哎,它就能倒著穿。說不能,那是因為你沒有去穿,是你先有知見。
我們的知見就是無明,你不去掉知見,就不可能破無明。只有破了無明才能達到無念,只有無念才能破無明。所以應該知道我們修行中的毛病,就是有知見,應該去掉知見,依教奉行。特別是你會的東西,千萬千萬不要執著。你會了,應該知道已經中毒了。像小於子會電焊,告訴他:「你這么焊。」「哎!那能焊住嗎?」這就是知見。小孟開鏟車,說:「你把那給弄平了。」「哎呀!師父,這弄不平啊,這不是這么個弄法。」這就是知見。要從世間法講,你們的做法對不對?對。但要了脫生死,你們就沒門了。在世間法上你們贏了,但在佛法上輸了,就是這么個道理。要知道我們是了脫生死來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看過《愚公移山》這個故事。你看愚公移山裡,那智叟是最聰明的人了,他告訴愚公:「這一座大山,你拿個小車天天推,能把山挪走嗎?」這愚公就愚蠢到底了:「我就天天推,我推不了,還有我的後代呢,還有再後面的人呢,他可以投生的,再過來接著推。」由於他這種沒有知見的想法,沒有把這個山看成是多大,只想到推,所以這兩座大山也好,是幾座大山也好,到底叫他給挪走了。書上說的是感動神仙,所謂的神仙幫他挪走,實際上神仙是誰?就是他自己。因為他沒有知見,所以一切物質在他眼裡已經失去了能量和體積。我們呢,先立了知見,所以在物質上就困住了,就走不動了。我舉這么個例子,就是說你去掉知見,你就有無窮無盡的力量。
《楞嚴經》講了,你不知你的心外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你心中之物。整個宇宙只不過是你心中的一點輕雲,就像海里一浮漚,一個水泡。而你的心是無量無窮的,沒有邊沒有沿,宇宙在你心中只不過是一個小漚泡而已。你為什麼不能發揮心的作用?是因為有了我相,因為不知道無常,不知道一切都是空,所以說你就被這個困住。如果你通過修行把這些東西去掉了,那就成就了。
——我們想發菩提心,首先應該從三皈開始,這樣才能抓住修行的路程。
第三個問題:頂禮師父!請您給弟子們開示,有些師兄不知道如何發心,如何發菩提心?如何行菩提心?
如何發心?我們知道,我們的心有兩種,一個是世間的知見,一個是妙明真心。我們想發什麼心呢?我們想發明我們的妙明真心,也就是菩提心。怎樣發菩提心?我們現在的心,是被無明那個心,也就是財色名食睡那個心給擋住了,不能見妙明真心。所以我們必須先去掉貪嗔痴,只要去掉貪嗔痴,就是發菩提心。
如何去發菩提心?首先要從戒律開始。大家有的是發心出家的,有的是來護持道場的,不管從哪方面講,都是想修行。修行中主要對治煩惱的方法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從哪開始呢?第一個從戒。戒從哪開始?從三皈開始,一定要從三皈開始。因為三皈一直通到我們成佛,沒有三皈就不能成佛。三皈在戒定慧里始終是貫穿著,一開始學佛就是這個三皈依,一直到戒、到定、到慧,都必須有三皈,只有三皈才能達到解脫。我們想發菩提心,首先從三皈開始,這條路不能走錯了。
什麼是三皈?我們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把你的身口意交給三寶。怎麼去交?第一個,我們喝一口水,要供養三寶;我們吃飯要供養三寶;我們穿衣穿鞋都要供養三寶;包括說話,剛開始說話都得供養三寶。你只有不斷地供養三寶,才能夠得到戒定慧。因為這個三皈依是最直接的方法、最真實的方法、最徹底的方法,也是最殊勝的方法。我們現在是不知道這個三皈依的重要,有時候嘴上是三皈依,但行為並沒有三皈依。修行就在眼下,只有你眼下不斷地進行三皈,才會得到這個法。
有時候說:「我對戒律不明白,我對定力做不下去……」就是因為你這個三皈依不到位。早晨起來了,第一個拿水,自己先喝一口,洗臉的時候,拿起水就洗了。你喝口水就被水所毒,你洗臉就被水所傷。你說:我穿雙鞋,都是我花錢買的鞋,或我從家帶來的鞋,或常住的鞋。只要穿上鞋就被鞋所傷,吃飯被飯所傷,沒有不傷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在增加無明。怎麼樣控制無明的增長?就是三皈依。我喝水時候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雖然你不明白實相,但你也必須要念這個三皈。穿鞋也得念,穿衣也得念,洗臉也得念,喝水也得念。
你看佛教里,齋堂早晨做好熱水,頭一個就要供到佛跟前,要供養水。為什麼供養水?就是要三皈依,不被水害。因為我們眾生每天都要和這些妄想作鬥爭。什麼是妄想?就是我們生活所用的一切物質,這都是我們妄想所化成的。只有不斷地三皈才能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覺悟性,才能找到回家的路程。你念了三皈,或者心裡憶念了三皈,這個害處馬上就變輕。
佛經里有那麼一個故事,過去那大鵬金翅鳥老吃龍,後來龍就向佛求救,佛就給它袈裟上的一個布條,叫它拴在龍角上,那大鵬金翅鳥就不敢吃它。還有天神和阿修羅鬥爭,打起來了。這個玉皇大帝被攆得沒地方跑了,最後求佛,佛也給他袈裟上的一條布,叫他拿著布條去跟阿修羅作鬥爭,結果就給阿修羅打跑了。為什麼袈裟能起到這么大的作用?因為都是三皈的力量。三皈是什麼?就是真理。包括大鵬金翅鳥,還有這個玉皇大帝,這一切事情都是幻境,只有三皈,這才能破這個幻境。所以說有了三皈,一切幻境它都要消失的。
所以我們想發菩提心,首先應該從三皈開始,這樣才能抓住這個修行的路程。抓住了三皈,再抓住五戒。因為戒定慧,有了戒,你才有了一切功德生長的土壤。戒像大地一樣,一切功德皆因戒而生長,所以說所有的功德必須從戒中生長,沒有戒一切功德都不生長。有的人說:「我先修定,我先修慧。」實際上你就是忙活半天,最後還得轉回來。有時候甚至還造了業,誹謗戒律。等你想轉的時候,有時候都不給你機會了。所以說想走正確的道路,必須從戒開始。
我們知道五戒就是殺盜淫妄酒,這里就不詳細講了,大家都知道,想發菩提心就要嚴格從戒律下手。比如「殺」,凡是殺生的話不允許說,不光是親手殺不允許,就是贊嘆殺也不允許,一切殺生都不允許做。「盜」也是一樣,不光是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就是盜的想法也不允許有,也不能鼓勵別人去盜,也不能裝糊塗:「他拿他的吧,他拿來我用才好呢,反正和我沒關係,他盜的。」你說沒關係,實際上就已經有關係了,他就是為你盜的,你怎麼能說沒關係呢,是不是?所以你說沒關係,那這個罪業你就背上了,實際上就上了同一條船。
「淫」也是一樣。這個不淫慾啊,更重要。不光是自己不能邪淫,包括正淫也不能淫,也不能勸別人,也不能贊嘆。有的居士來了,說要結婚,比如說今天就有問的,說:「師父,我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個婚姻的事情老不成功,老是不愉快。」我說這是好事,是難得的好事。我說,不成就本身就是成就,你這個不搞男朋友,本身就是一個清凈。如果你有了男朋友,你就墮落到這個「監獄」里去了。後來她聽我這么一講,還挺高興。我說你如果不結婚多清凈,有機會出家不更好嗎?她雖然沒答應出家,但樂了,心裡開了。
就是說什麼意思?如果你有一念:「哎呀!你看你太難了,想點什麼辦法呢?」你已經墮落淫慾里去了,不允許啊!一點都不允許。比如說一個狗,或一個馬,要配種,「哎!這個馬做種馬挺好。」已經墮落淫慾里去了,這都不允許。不能有半點隨喜贊嘆,何況給人結婚作證明,做媒人,那就更不允許了。那都是違犯佛的戒律,也是輪迴的根本,因為你那個念里有這個東西,將來必然要結果。
我們不光是這些事情不許做,就包括念頭也要控制,要改變。這樣不斷地嚴持戒律,再加上修禪定,這才能逐漸地開發智慧。有了定力,智慧才能正確地顯露出來。因為有了正確的戒律,才會有正確的定力;有了正確的定力,才會有真正的智慧。有的人雖然有一點小的境界現前,實際上那裡邊還有不少魔道的地方。有的剛有點境界現前,馬上就跑到魔道里去了,甚至發狂發瘋,連佛法都誹謗,最後甚至下地獄。這就是他沒有次第往上修,我們必須按照戒定慧這種次第往上修,才真正地保證你的修行。
一居士:就是死。
對,就是以死的心來護持戒律,用不怕死這種心去行持,你這菩提心才能逐漸地發起來。你看釋迦牟尼佛不斷地捨身喂虎,就是發菩提心;甚至為半句偈子去捨生命,也是發菩提心。我們也是這樣,雖然我們不能說「你去死」,但是這個心要常常有,要常常作捨命想。
比如說佛的戒律里有這么一條記載:有兩個比丘去見佛,其中有一個喝了有蟲的水去見佛;有一個沒有喝有蟲的水,在半路渴死了。後來佛就說這個喝過水的人:「你見我等於沒見。」同時稱贊不喝水,守住佛戒律的人,說:「他早來見我了,而且已經成就了。」 他因為沒有喝水而渴死了,但生天了,因為守戒律的這個心生天了。生天以後馬上就到佛那去了,佛就給他講法,馬上就證果位了,成羅漢了。這一瞬間就成就,就是這樣。所以說你沒有這種決心,你想去行菩提心,它不具備這個行菩提心的力量。
菩薩都是捨命來換的。你看舍利弗,為了行菩薩道,把眼珠都挖給別人。結果那人還把眼珠踩了一腳,說嫌臭。都是這么行菩提心的。所以說,只有這么行,才能行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我們就得用命,用自己的身口意來換。你要沒有這種決心,那還是不行。不要有僥倖的想法,可能有時候想:「這個事輪不到我吧?菩提心都是給那些大菩薩發的,到我這用不著了,佛給我摩摩頂,給我授記就行了。我又能保住身體,又不遭罪,最後還能成佛。」你記住,天下沒有便宜事情,這考驗早晚都會輪到每個人身上。你越有這種捨命心,還真就不見得找你。因為你已經夠格了;你若不夠格,早晚非找你不可,你跑也跑不掉。
如何行菩提心,這個要講起來很長,就不再詳細講了。為什麼要講一點?就是大家要行菩薩道,要捨命、舍血肉、舍骨髓,捨去自己的一切來行菩薩道,這才能有菩薩道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