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孝親尊師 善交益友──寬運法師「兩會」港區委員駐地

孝親尊師.善交益友

──寬運法師「兩會」港區委員駐地

  開釋孝親及交友之道

  3月8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香港西方寺住持寬運法師在「兩會」港區委員駐地貴賓樓飯店茶座間,與專程從山東趕來看望他的一家人歡喜相見,談笑風聲,場面甚是喜悅祥和。說起來,這一人與法師有一段頗為感人的因緣,大概是七、八年前,適逢法師應邀出席天長山金光明開光慶典;正是「可憐天下父母心」,董居士為了讓七歲的、患病的女兒能得到法師加持,特地從新強烏魯木齊帶著她來到俄羅斯中國邊界交接的牡丹江綏芬河金光明寺內去拜見法師。後來,因新疆民族問題的關係,又舉家移居到山東,期間一直與法師保持聯系,時有往來;是次得知法師在北京開會,故特地前來問候,當年的小女孩,現時已是十六、七歲、婷婷玉立的少女。這幾位慕名而來居士孩子,圍在法師身旁,聽的十分認真;很自然地,在此等待采訪委員的一些記者們也被吸引過來了

  法師說圓融,深入淺出,首先給孩子們講解父母養育子女之恩;我們的色身都是由父母所生的,父母子女的教養、關愛是無微不至的。古人說:「眠干睡濕。」子女尿在床上,媽媽兒女推到乾的地方去睡,自己卻睡在濕的地方。在飲食方面,媽媽常常把苦的東西自己吞下去,把甜的、好食的,留給子女吃;愛護子女之心是何等的微細!如果他們生病了,為了給他治病千里萬里尋醫;所以父母兒女養育成人真的非常的辛苦、非常的不容易。

  所謂「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羔羊都是跪下來飲奶的的,而烏鴉年老之後子女都會為其餵食。畜牲尚且懂得孝養父母,何況我們是人呢?所以子女孝養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昊天罔極,父母的恩比天要高、比地還厚;父母子女的愛是無非彼此的,再丑、再壞的子女父母照樣是愛護他們,不嫌棄他們,即使怎麼樣的臟,怎麼樣的苦,父母都能忍耐、接受,所以父母愛護子女之心,確實是非常的偉大。因此我們做人要有孝養父母之心,長大以後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供養父母,認真完成學業,奉獻所學,服務社會利益人群。當父母年紀大了,自己不能進食,也得要餵養、也得要孝敬,這是應當、應份的事情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接著還給居士們講解了親子之道為人父母者要經常和孩子們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要求,和他們一起成長,如此才能更好地地幫助他們;同時一定要早一點培養孩子生活生存的能力,提升他們進入社會知識法師特別認真地講解,每一個人一定要永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待父母,對待社會

  因此,佛教道理,其實就是教我們如何處世做人──做一個慈悲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說到這裡,法師特別引用了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一段開示來說明,經文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核心其實就是四個字:一、是孝;二、是敬;三、是慈;四、是善。這四個字修行的大根大本,是我們做人的基礎

  什麼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在經上常說:父母之恩是給予我們肉身,我們這個身體是得之於父母老師長輩恩德是培養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得之於老師長輩。《法句經》雲:「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所以說,師長恩德父母是相同的,不能孝親,就不能敬師,所以師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父母關心子女老師關心學生,沒有兩樣。但是師道在今天已經衰微了,已經看不見了尊敬師長是為了敬業,是為了敬學,對於自己學業的尊重。所以說「尊師重道」。古今大德都教給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今天如果不談孝道,那麼師道也就沒有了;師道沒有了,怎麼可能會成就呢?

  我們個人什麼時候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什麼時候家庭才能真正的圓滿社會才能真正的和諧?如果不能恢復倫理道德的教育,就永遠沒有指望了。所以佛陀為我們講修學的基礎就是「孝親尊師」,這才是根本。

什麼是慈心不殺?《大智度論》雲:「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世間眾生不貪怕死,愛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我們要秉承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長養平等不二的慈悲心,不但不殺生,還要積極地護生、救生,令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怖畏,獲得安樂。如果我們只有不殺心心,而沒有盡心儘力去做,這個慈心就不圓滿圓滿的慈是要盡心儘力去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什麼是十善業呢?

  所謂十善業,就是十惡業的相反。首先說身有三業,身的三業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在家指邪淫出家是指行淫);口有四業,就是妄語、兩舌、綺語和惡口;心有三業,也就是貪、瞋、痴(痴就是無明的意思)。這樣總共有十個法相也就是身三、口四、意三業,總共有十個。這十個惡法就是十種惡業的根本,這十個惡業則是一切眾罪的源頭

  所以,佛教修行就是教我們「修正錯誤見解言語和行為」,也就是改惡遷善。我們為什麼要修十善業道呢?那是因為菩薩在漫長的修道成佛當中,必須要有許多善緣的幫助,才能減少修道過程中障礙,也才能使得我們的成佛之道得以順利的進行。因此,每一位菩薩都應該要勤修十善業道,以迅速的增長和累積自己的福德資糧,以作為進修佛道基礎

  接著法師又說:「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物質的誘惑太多,人總是需要的很少,但想要的卻很多。這樣會讓人很辛苦、很受累,引發許多的煩惱,甚至犯很多錯誤。所以,我們要從物慾及煩惱解脫,一定要淡薄名利,不要攀比,善於放下,這樣才能獲得更多喜悅人生自在生命,如此世界才會更加美好。」

  隨後,法師還向大家開釋交友之道;佛在《佛說孛經》里說,朋友四種:「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其中「如花」的朋友,是當我們美麗如花的時候,他會歡喜戴在頭上,萎謝了就隨意丟到地上;「如秤」的朋友則是當我們地位高了他就低下來,奉承你、討好你;地位低了,他這個秤就往上翹了,看不起你,不把你當朋友了。像這種如秤、如花的朋友,時而卑躬屈膝、阿諛奉承,時而趾高氣昂、見利忘義,甚至是背信棄義,實在一都不可靠。真正的朋友,應該如山、如地,可以普載我們,可以讓我們聚集和依靠。

  所以我們應該結交更多如大地般、有胸懷、有包容、有承載的朋友,這樣我們的生命就更加有意義了。

  正在法師講得精彩入神的時候,中央電視台的記者趁機過來采訪,希望法師給「美麗中國行」欄目講幾句話他說:「有委員講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我覺得非常好;我們就是要讓整個社會都有美好的追求、美好的嚮往、美好心靈美好的行動,這樣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美麗了。」

  幾位路過的港區委員看到法師身旁圍坐著這么多人,也來悄悄坐下靜聽;香港印刷業大亨林先生表示非常喜歡聆聽這些內容他說:「能有機會聽到法師講法,實在非常的有幸!」

  這的確是難得的緣份,特將是次訪談內容刊出,期與廣大讀者分享、共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