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八)~C 第198經~200經(羅睺羅經)

  第198經~200經(羅睺羅經):

  此三經名稱相同,因此一並概述。關於羅睺羅的一些情況在此不作多述。

  此三經主要是羅睺羅向佛陀請教三個問題。但是所問地點並不一樣,198經在靈鷲山,199經在迦蘭陀竹園,200經在祇樹給孤獨園。

  198經:

  羅睺羅問:「雲何知、雲何見我內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

  羅睺羅尊者所提的這個問題很深刻:我們需要怎樣做,才能離開對一切相的貪系呢?這里的「一切相」,指內、外兩種,即內外六入,它包括我們心裡所自然生起的,以及通過對外界的感知而生起的各種表相(三業反應)。

  佛陀回答:「眼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羅睺羅!作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羅睺羅!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緊著不生者,羅睺羅!是名斷愛濁見,正無間等(證悟),究竟苦邊。」

  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此六根又分為過去、未來、現在三種(以現在為根本)。六根本來無所善惡之分,但是它一旦與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相接觸了,就必然會產生各種分別心。因此我們將六根又稱作六入,將六境又稱作六塵。之所以有這種稱法,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六根與六境相對應時,我們所感知的東西就變得雜染不凈了。這種雜染不凈的表徵,就是「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我們這有種分別心以後,就自然而然地在「我見」的基礎上延伸出其他種種分別染污意識,便產生了諸如「我」、「我所」、「我慢」等等不正確思想觀念。那麼如何從根本上斷除這種不正確思想觀念呢?就是必須要樹立「非我、非異我、不相在」的觀念,且對這些根本要義如實知、如實解、如實修,如實證,從而使「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當我們身處五濁惡世之中,卻能夠做到使各種煩惱「系著不生」,這就很不簡單了。

  199經:

  羅睺羅問:「雲何知、雲何見於此識身及外一切相,無有我我所、我慢使系著?」

  佛陀回答:「諸所有眼(六入),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正觀。……羅睺羅!如是比丘越於二,離諸相,寂滅解脫。羅睺羅!如是比丘斷諸愛欲,轉去諸結,究竟苦邊。」

  佛陀的這番回答,從內容上講與198經大體相近。

  經中的「如實正觀」,實際上就是要我對於我、我所、不相在做到如實觀察,如實而知。而經中的「越於二」,似乎有點費解。但是聯繫上下經文的意思,應該理解為六根對六境二者之間的關係,即「於此識身及一切一切相」。「越於二」的意思,即指「在六根識知六境時,能夠超越欲貪、我執、執取各種煩惱的系縛」。

  關於200經,需要多講幾句,明天再寫。(3月2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