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十二)~K 第298經(法說義說經)

  第298經(法說義說經):

  本經主要是將十二緣起分別加以略釋。

  何謂「緣起法法說」?即「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此,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集聚」。何謂「緣起法義說」?即「緣無明行者」。從這里我們可得知,「法說」與「義說」,二者的意思都差不多,也就是緣起法所進行的解釋。

  無明——指不知前際、後際、前後際;不知內、外、內外;不知業報,不知三寶,不知四諦,不知緣起,對一切皆糊裡糊塗——自詡「難得糊塗」,實則真糊塗

  行——行有三種,即身行、口意、意行,即我們平時所作作為。

  識——即六識身,具體為眼識身、耳識身……意識身。

  名色——名為四無色陰,即受陰、想所、行陰、識陰。色為四大所造之色。此處的「名色」,名偏重於意識領域,後人也稱之為「無表色」;色偏重於物質領域,即所謂的「表色」,可以被人所感知。

  六入處——指處指內六入處,那眼、耳、鼻、舌、身、意入處。

  觸——謂六觸身(眼至意六方面)。

  受——是指三種受,即苦、樂、不苦不樂受。

  愛——謂三愛,即欲愛、色愛、無色愛。從這里我們可以得知,即使是達到無色界,也無法徹底地斷除「愛」的束縛。

  取——指四種執取,即欲取、見取、戒取、我取。這里略解一下「戒取」,即「戒禁取」。守戒條本來是件好事,如果拘泥於禁戒,便是一種固執了。用現在的話叫,叫教條僵化,不知變通。比如說,有的人為了斷除淫戒,發誓一輩子不見女人,這便是一種「戒取」。

  有——是指以某種形式的存在,具體指三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此泛指三界眾生

  生——以種種生命形式出現於世間,依佛陀的解釋,其可表述為「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此處的「生」,必須是「陰」、「界」、「入處」、「命根」四者相聚合。比如說天上下一塊隕石,這不能叫「生」,因為它並不具有意識;而孫悟空雖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卻是一種「生」,因為他具有動物的一切特徵。從這里我們可以得知,所謂的「生」,一般指動物居多。

  老死——有生必有老,世間所謂的長生不老,那是騙人;有老必有死,這是自然規律。在自然規律面前,我們人類最好不要犯幼稚病,(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天命不可違」)。秦始皇雄才大略,可是他很天真,欲求長生之術,其始皇帝業也想傳承個千秋萬代,可那隻是一種美好願望而已。他本人是駕崩於巡幸途中,而他的帝業也不過三世,滿打滿算,也就短短的十六年時間(前221~前206),可謂彈指一瞬間。

  佛陀對老的描寫是:「發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拄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斑駁,暗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而對死的描述是:「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舍陰時到」。

  有時我在胡思亂想:如果說輪迴之說成立,那麼,一個人從死亡的那一刻起,直至受生投胎,這一時間做什麼?又呆在什麼地方(或者說,以什麼樣的方式而存在)?究竟有沒有所謂的「中陰」?這些問題大約只有通過「冥想」的方式,才能琢磨得透吧!(6.26)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