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經(修行經):
本經敘述為了顯現緣起,而須修習禪思。
對於佛教中的緣起,如果我們單單是停留於表面理解或知見上,很難得到真正的收獲。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就是說對於因緣的觀察,不僅要認識它、了解它、分析它,還要從內在的意念開始,進行自我凈化(內寂其心),進而進入到一種禪思的狀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知曉緣起法的本質,「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一切便真相大白。
第368經(三摩提經):
「三摩提」,也就是「三摩地」,即我們平常所講的「禪定」,又名等持(離掉舉故稱「等」,心不散亂故稱為「持」)。在本經中,佛陀重點講運用禪定的方法去觀照因緣法,「當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修無量三摩提」。觀照的結果,便是「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都是不究竟之法,都是時刻處於變幻之中的有為之法,為生滅法,為苦惱法,如此而已。
第369經、370經(十二因緣經):
369經重點敘述毗婆屍佛等六佛在未成佛時,於順逆觀察十二緣起,並說偈文。
本經如是敘述:「昔者毗婆屍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毗毗婆屍佛正坐七日已民,從三昧覺」。這里需要一個問題要搞清,從經文中看,毗婆屍佛是在成佛之後是對十二緣起進行了觀察;那麼其在成佛前是否對十二緣起進入過深入的觀察呢?肯定有的,只是前後所觀察的深度不同。當毗婆屍佛在成就正覺之後,才把所有的緣起問題徹底搞清楚了。而毗婆屍佛觀察緣起法,經過了連續七天的禪定(三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禪定可以養生,可以減少甚至階段性地消除對於食物的攫取(與民間所說的「辟穀」並不相同)。那麼禪定之中以何為食呢?按照佛教的話講,叫「以禪樂為食」。
下面談談偈頌的主要內容。匯總起來,毗婆屍佛的偈頌所講的主要方面:
1、洞悉因緣之法,可以幫助我們斷惑證真,滅除有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