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三十)~A 第830經、831經敘述一位名叫「迦葉氏」的比丘——大約是以「迦葉」為姓氏,起初對佛陀制戒說戒不太感興趣,甚至還有些抵觸情緒。

漫說《雜阿含》(三十)

  (卷三十)

  第830經、831經敘述一位名叫「迦葉氏」的比丘——大約是以「迦葉」為姓氏,起初對佛陀制戒說戒不太感興趣,甚至還有些抵觸情緒。後來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便向佛陀懺悔佛陀慈悲,接受了他的懺悔。經中敘述佛陀在崩伽聚落居住,經常為大家「說戒相應法,贊嘆是戒」。而置身於聽聞眾中的迦葉比丘對此「極心不忍不喜」,大約是十分反感,並經常發牢騷:「此沙門極贊嘆是戒,極制是戒。」這里的「極制是戒」可以倒過來讀成「是戒極制」,意思說佛陀所制定的這些戒條,實在是過於嚴厲了。關於佛陀制戒的經過,可以理解為比丘違規犯戒的經過。就是說,每條戒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對應性。比如說戒淫,說明當時肯定有比丘生活作風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出家後與俗妻共宿)。在佛陀制戒的過程中,自然有一小部分人不太樂意,表示反對——這種反對未必公開化,可以用其他某種方式表達出來,甚至是一種意行,於身行、言行方面均無表示。但是這位迦葉比丘卻似乎公開表態了,聲稱這些戒律過於嚴厲,搞得大家做事都礙手礙腳,令人心情極不爽快。類似於這種言論在當時具有著一定的市場,不僅在佛陀住世時,在佛陀滅度後則更為嚴重。摩訶迦葉尊者所主持的第一次佛經(戒律)結集,即與此有著莫大的關聯。

  世尊在崩伽聚落居住一般時間後,便回到了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待世尊去後不久,這位迦葉比丘「心即生悔」,後悔自己當初莽撞,「於世尊所,心不忍不喜,心不歡喜,而作是言:『沙門極制是戒,極贊嘆是戒。』」於是就去孤獨園向佛陀懺悔佛陀哪裡還記得這些小事呢?「汝何時於我所,心不忍不喜,不生欣樂……?」對於知錯並能改錯的比丘佛陀一貫都是十分慈悲寬容的。他對迦葉比丘懺悔表示哀愍接受,並予以贊揚,說「如是悔者,善法增長,終不退減」。不僅如此,佛陀當面向迦葉比丘一再重申制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於上座比丘而言,他們完全有贊嘆制戒的責任義務。因為只有諸上座比丘們從一開始就贊嘆制戒並重於學戒,可以在比丘中起著表率帶頭作用,「大師所贊嘆者,餘人亦當與相習近親重,同其所見」。榜樣力量是無窮的,如若諸上座比丘對於制戒學戒皆保持沉默,那麼又如何讓普通的比丘自覺遵守戒律呢?(4.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