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經和846經所述為五種恐怖。《心經》中說「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是從心理層面來闡述恐怖的內容。「顛倒夢想」本身就是「恐怖」產生的根源之一,有顛倒,有夢想,恐怖由此而生;若無顛倒夢想並遠離它們,自然是身心安寧自在,無有牽掛。當然,這里的「顛倒夢想」,我們還可以將之理解到現實的身、口層面,比如說舍戒破戒為顛倒,整天胡思亂想為顛倒,作姦犯科、貪臟枉法為顛倒等等。有了顛倒自然就是與「恐怖」結了緣,所以搞得我們整日心神不寧,食不甘味,魂不守舍。因此佛陀說:「若比丘於五恐怖怨對休息,三事決定,不生疑惑,如實知見賢聖正道,彼聖弟子能自記說:地獄、畜生、餓鬼惡趣已盡……究竟苦邊。」此五種恐怖具體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五惡行,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這里的「邪淫」,所指的對象應是居家的信士,而並非比丘。如果對此五事能做到「休息」的話,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的話,即能做到遠離恐怖。而所謂的「三事決定」,乃是於佛、法、僧三者生起信念,無有疑惑。而經中所謂的「聖道如實知見」,其內容頗為寬泛,比如說四聖諦、十二因緣、八聖道,皆可歸於聖道範疇。
847經至850經敘述修習上生天道之法。847經:「有四種諸天天道,未凈眾生令凈,已凈者重令凈。」此四種就是上面諸經中所說的四不壞凈。而848經則是對四種不壞凈進行詳細的說明與闡述。第一諸天天道:「於如來事生隨喜心;隨喜已,心歡悅;心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三昧定已,聖弟子作如是學:何等為諸天天道?復作是念:我聞無恚為上諸天天道。」以此類推,對於佛生歡喜心(而不是嗔恚心)、於法生起覺悟心、於僧生起恭敬供養心、於戒皆生起恆守讚歎心,此為四種不壞凈。
851至853經闡述「法鏡」,即四不壞凈乃是法之鏡,如被其照見,即眾生的一切皆能瞭然於胸,毫無私密而言。851經:「何等為法鏡經?謂聖弟子於佛不壞凈、於法、僧不壞凈,聖戒成就,是名法鏡經。」852經是佛陀為四位佛弟子的死後記說。有一天大家入舍衛城乞食時,「聞難屠比丘命終、難陀比丘尼命終、善生優婆塞命終、善生優婆夷命終」,歸來時請教佛陀:「彼四人命終,應生何處?」佛陀回答說比丘和比丘尼生前「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說明得到了生命的解脫;而兩位居士則是「五下分結盡」,已得阿那含果位,「生於天上而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這是佛陀對僧俗四位弟子的高度肯定與贊揚。而854經所述內容亦大體相近,「復有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復有五百優婆塞玩於此那梨迦聚落命終……」說明去世的人挺多,大家都紛紛來請佛陀對這些亡者的歸處進行一番記說,結果搞得佛陀很是被動,於是佛陀對大家說:「汝等隨彼命終、彼命終而問者,徒勞耳!非是如來所樂答者。」人間每天都有人死亡,這本來很正常;佛陀如果對於每一個死亡者都要作出記說,佛陀哪有那麼多的精力來讓大家都如願以償?所謂「夫生者有死,何足為奇?」我們從一生下來那一天起,就開始邁向死亡的征程,這本來是再平常不過了,沒什麼可稀奇的。因此我們只要把眼前手頭的事情做好,不要過分在意死後的事情。所謂「欲知後世善惡如何,且看眼前所作所為」。如果我們一生慈悲和善,不昧因果,又何必去擔心百年身後之事?如果過於在意於死後生到何處,反倒有些頭痛醫腳之嫌。(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