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二)~M 1160經:本經為佛陀向婆羅門講述清凈的八正道。

  1160經:本經為佛陀婆羅門講述清凈的八正道

  在早期的佛教經典中,我們會經常見到佛陀與各種外道展開辯論的記載。在佛陀時代,一般都認為當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外謂外道,並不是說這些人講得毫無道理,而是他站在佛教不完全相同的立場的某種觀點與主張。所謂九十六種外道,主要是以六師外道為首,六師又各有十五名大弟子,合計為九十六人。如果將這些外道們的各種觀點加以匯總,計有六十二種見解,即「六十二見」。《長阿含經·梵網經》說:「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六十二見可分為十類,又可劃分為過去世常見和未來世斷見兩大類:

  一、本劫本見十八種,於過去世所起的常見。其中世間常存論4種,世間半常半無常四種世間有邊無邊論四種,異問異答論(詭辯論)四種,無因而有論二種

  二、末劫末見四十四種,於未來世所起的斷見。其中世間有想論十六種世間無想論八種,世間非有想非無想論八種,眾生斷滅無餘論七種以及現在生中涅槃五種

  佛陀對這些見解並未一律排斥,而是系統地分析並綜合了各家所說之長,從而總結出了一整套對眾生真正產生饒益人生觀和修行法門。「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雜阿含》卷34)。」我們如果將佛陀正確修行法門綜合起來,可以用「八正道」來加以囊括。八正道便是中道,便是「不二法門」,故《大般涅槃經》說:「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即是斷見;諸行常者,復是常見。佛法中道,遠離二邊。」可以這么說,八正道是區別於六師外道(包括各自弟子)以及婆羅門學說最根本特徵之一——本經所述的重點便是八正道

  經中記述一位在當地很有聲望的婆羅門來拜會佛陀,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無非婆羅門,所行為清凈;剎利修苦行,於凈亦復乖。三典(三吠陀,梨俱、沙摩、夜柔)婆羅門,是則為清凈;如是清凈者,不在餘眾生。」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會將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視為世上最高明的宗教,這很正常。婆羅門也是如此,因為他們自認為從口而生,是最清凈的;他們視三吠陀是最優秀的經典,甚至禁止低種姓的人接觸和誦讀。縱然是掌權的武士階層,也斷斷不會獲得最高的清凈。這種「唯我獨尊」、只許自己坐大坐強的說教,似乎顯得過於偏狹與霸道,並招致了佛教以及各種教派的一致反對。

  佛陀通過偈的方式,糾正了婆羅門的說法:「不知清凈者,及諸無上凈,於余求靜者,至竟無凈時。」所謂無知無畏,連「清凈」二字都沒搞清楚,竟叫囂著為最清凈者,豈不是很幼稚好笑么?所謂八正道乃是世間清凈之道,因為它們能「斷貪欲、斷嗔恚、斷愚痴」,並且能使我們的三毒永斷,一切煩惱永斷。可是婆羅門的那種說教,對於三毒的解決可謂絲毫無益,這豈能稱之為「清凈道」?所以我們在談論「三法印」時,除了「無常印」和「無我印」二印之外,一定要將「涅槃印」作為重點來講,否則就不算究竟。而涅槃就是將貪嗔恚三毒斷滅干凈。當斷滅了三毒,並且一切煩惱永斷,這才是究竟的清凈修行之道。(12.1.)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