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四十九)~N 1307經:本經讚譽修習八正道所成就的神通。

  1307經:本經贊譽修習八正道成就神通

  人類發展至今,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對宇宙的認識可謂一日千里。但是外太空的許多領域,依然存在許多未知待解之謎。比如說,這個宇宙世界究竟有沒有邊際?當然,在佛教徒看來,提出這樣的問題未免幼稚可笑,因為這個問題似乎屬於佛陀的「十四無記」之範疇。那麼,這個太空系裡,究竟有沒有一個「不生不死、不老」之處呢?在本經中中,一位天子便談到了這個似乎大而無當的問題。

  一位天子來向佛陀請教:「世尊!頗有能行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不?」

  佛陀回答:「無有能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佛陀在此處並不是說到「世界邊」乃至到達「不生、不老、不死處」完全不可能,這裡需要釐清一個對象,即問的對象天人對他來說,欲完成這個任務,當然不可能;對於一般普通民眾來說,更加不可能,故而天人對佛陀的回答完全贊同,說「奇哉!世尊!善說斯義。」不僅如此,天人還對自己的宿命進行了一番回憶:

  「世尊!我自憶宿命,名曰赤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離諸愛欲。我時,作是念:我有如是捷疾神足如健士夫,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之頃,能登一須彌,至一須彌;足躡東西,超至西海。我時,作是念:我今成就如是捷疾神力,今日寧可求世界邊。作是念已,即便發行,唯除食息便利,減節睡眠,常行百歲,於彼命終,竟不能得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之處。」

  從天人的這番自述中,我們知道這位昔日的仙人也具有非凡的本領,也就是神足通。目前最快速度大約要以「光年」來計算。從一個須彌至另一個須彌,估計也需要幾年光年時間;而此天人在「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之頃」便能從此須彌山而至彼須彌山,不可謂不神速了。然而,以此神奇的速度晝夜不停歇地「常行百歲」,卻仍不見世界盡頭,可謂世界之大。同時,也說明在天人世界中,並無「不生、不老、不死」的去處。理由是:這個世界的任何角落,均無此去處可言,故而縱便千萬找尋,亦無從覓得。故而此天人不禁由衷發出喟嘆:吾輩即便擁有如此神通,欲尋不生不死之處,卻勢比以足登天!

  然而佛陀並不這麼認為。佛陀回答說:「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於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一尋大約為七尺高度,約為古代成年男人的平均身高(古語雲:「堂堂七尺男兒」,即是此意)。佛陀言下之意為不用去他處尋找,只要在自身當下便會找到答案

  「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集色?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舍、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赤馬!了知世間苦、斷世間苦;了知世間集,斷世間集;了知世間滅,證世間滅;了知世間滅道跡,修彼滅道跡。赤馬!若比丘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證,世間滅道跡若知、若修。赤馬!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

  佛陀在這裡談到不僅是五受陰的具體內容,而且也談到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色為物質領域,受想行識為精神意識領域。正是意念對於物體的貪愛與執著,從而產生各種煩惱的集合體,我姑且將此稱作「煩惱簇」。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矛盾簇會相繼而產生,此即「煩爐鏈」。將無數個矛盾鏈相互交織,這便是所謂的「世間集」。有集,故而有愛、貪、喜聚集,使自己永遠也擺脫不了煩惱的束縛。如何才能將此煩惱鏈條徹底破除呢?必須要經過「了知」和「實修」兩個階段。了知乃是洞悉世間真相,實修乃是如實而踐行,此即「理論聯系實際」。如果將此二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便是「得世界邊」。故而說,世界之邊雖貌似天邊,而實在眼前與身旁,又何勞我們去千萬找尋?「未曾遠遊行,而得世界邊」,倘若知道了世間真相,便自然可以抵達「不生、不老、不死」的好妙去處。(5.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