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卷五十)~U 1356經:本經敘述沙彌與比丘之間以偈應答。

  1356經:本經敘述沙彌比丘之間以偈應答。

  沙彌是雖出家但是尚未受比丘大戒的男子的稱呼。有位剛出家未久的沙彌在修習的過程中,生起了一些修行上的體悟。比如說什麼叫常?什麼叫無常什麼叫直?什麼叫曲?這位沙彌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

  1、常——乞食則為常;

  2、無常——僧食為無常

  3、直——唯因陀羅幢;

  4、曲——曲者唯見鉤。

  對於常與無常,以及直與曲的問題,若從不同的角度去研判,定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而從一位出家未久且對佛教義理未曾深入領悟的沙彌來說,我們不能拿阿羅漢標准去加以衡量。比如說在談到什麼叫「常」時,他認為乞食為常,即是大眾一起依次乞食,視為一種生活常態。那麼什麼叫無常呢?這位沙彌視「僧食」為無常。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認識?因為乞食乃屬十分艱辛之事,飢一頓飽一頓,有時空缽而返的情形也時常可見。因此沙彌才認為這是一種無常」。此外像諸如對直與曲認識,也是如此。可以說這位沙彌對於教義理的認識,僅僅停留於六種感知層面(即出於生活本能),並沒有上升到理性思惟層面。因此這種認識顯得較粗糙膚淺。

  而另一位比丘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則顯然不同:

  1、常——常者唯涅槃

  2、無常——謂諸有為法;

  3、直——謂聖八正道

  4、曲——曲者唯惡徑。

  如果將沙彌之偈與比丘之偈相互比較後,我們不難看出二者有著較大的差異涅槃是「常」,因為它已超出常規的思議範圍,故屬於無為法。無法為是離生滅為作的無因無果之法。《大毗婆沙論》稱「若法無生無滅,無因無果,得無為相,是無為義」,即涅槃本身是「無生無滅」且「無因無果」的,這才是離相的「常」態。而有為法是有生滅的,且是隨因緣生滅併產生諸種因果,故其是無常。八正道是通向涅槃正直大道,修習它們必定會快捷而便利地抵達不生不滅、無有因果之境,故這是一條筆直的康莊大道;偏離了八正道便是邪道,所行的道路為偏邪,只能徒造惡業而得不到任何的善果,因此它是「曲」,只會正直之道越來越遠。從這兩首偈中,我們可以看出沙彌比丘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認識,從中可以窺出二位出家人在修行階次上的巨大差別

  最後說句題外話。從學術研究層面而言,如何能看出大家各自的真實水平呢?我覺得學術論文」的水平是重要的衡量標准之一。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真實水平如何,只要通過幾篇文章的閱讀,大體上便可以得出較為中肯的結論。同理,作為佛教行者,雖說佛法離諸文字,但是文字表相還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這方面五祖弘忍大師可謂代表人物,老禪師通過對神秀大師惠能大師各自所寫之偈,二人修行見地高下便立竿可見。管理學家泰羅在談到科學管理時說:「科學管理對於一個能唱歌而不唱的鳥兒沒有任何餘地。」同理,這句話也可以套用為:「高端人才對於一個能寫著作而不著作的人來說,沒有任何餘地。」有時候在工作之餘,能堅持筆耕不輟,既是樂趣,也是對自己人生旅途的一種交待。這話顯得有些自鳴得意,然我是凡人——一個極為普通甚至庸俗的平凡人,低級的甚至幼稚可笑的錯誤在我身上亦時常若隱若現。但我會努力去克服,正如本經中的沙彌,若要真正達到比丘的高度,尚有很長的路需要去跋涉。(6.2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