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六)~B 佛陀的宇宙觀以及人類起源觀

(二)佛陀宇宙觀以及人類起源觀

  當今主導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或者說其他一些影響範圍較小的教派,無論是哪種宗教,他們都試圖對人類以及宇宙的起源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相對而言,佛教宇宙觀顯得有些獨特,在各個宗教中顯得別具一格。當然,我們不能先入為主,以當今的一些科學發展的標准來衡量佛教宇宙觀以及人類起源觀,佛陀並不是科學家,研究宇宙人類的起源並不是他的強項,他只能站在佛教緣起,以及從人類所具有的「五欲」的基礎上來談起源問題。

  按照佛陀觀點世界上所有的物體,都會有個成住壞空的過程,無論再堅固的物體,最終它總歸毀滅,轉而以其他種形態而出現。當然,世界的壞滅而自然的變遷會顯得很漫長,往往用「劫」來表示。在很久很久劫以前,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歸於壞滅了(當然,不一定是指地球,相對於無量劫而言,地球是一個年輕的星球)。當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壞滅之時,所以的眾生都命終而上升到光音天,在那裡等候世界的再次成就。是時眾生都是自然化生(變化而生),以意念為食。

  我們在這里要了解一下,什麼叫光陰天呢?光陰天就是色界二禪的最高天,此天絕音無聲,眾生如要講話,便自口中發出凈光來作識別,故名光音。在光音天中,眾生以什麼形式而存在呢?佛經中沒有交待明白。但是我想,無論如何不會是以像我們凡夫這樣的色身而出現,因為在這樣的天界里,眾生都是意念為食,都處在一定的禪定中,很可能是以一種「精神實體」的形式而存在,「光明自照,神足飛空」,如果是我們人類,那麼除非長著翅膀,還則很難做到在天空中飛行自如的。

  但是光音天的日子也不長久,等於另一個能夠生存的世界完工以後,我們人類還是要重新去過苦日子在這個星球剛誕生之時,它的形狀是什麼樣子呢?是「此地盡變為水,無不周遍」,也就是全球一片汪洋,幾乎找不到一塊可以棲息的陸地——這是人類星球誕生的最早狀態。我們來看看人類誕生的整個過程

  第一步,後來大水逐漸消退,開始有大地的出現。

  第二步,此時大地「甘泉湧出,狀如酥蜜」,很好吃,於是有人就手指去醮一點嘗嘗,結果越吃越好吃,大家都跟著去爭搶食用。

  第三步,甘泉這東西吃多了以後,人類的體型變了,變得身段也粗了,肌肉也堅硬了,原來的「妙色」也沒了,連飛行幫手「神足」也喪失了,身上的光也消失了。這時候沒辦法了,只能靠我們的雙腳老老實實地在地了行走了。而最要命的是,由於身上的光焰沒有了(是不是有點像夏天滿田野里飛的螢火蟲呢?),導致「天地大冥」。

  第四步,「大冥之後,必有日月星象現於虛空」,開始有了白天黑夜的區分。

  第五步,人們開始吃地上的「地味」——什麼叫「地味」呢?估計是地表裡長的一些東西會不會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觀音土」呢,不得而知。這東西不好吃呢?大約不是很好吃。多吃的人,「顏色精丑」,少吃的人,「色猶悅澤」——看來長得美醜,與我人類祖先早期的飲食習慣很有關系了。貪吃的人自然肥胖難看;而注意節食的人自然是身材勻稱苗條,看上去自然上眼了……要命的是長得好看的,開始「生驕慢心,輕醜陋者」;而那些長得難看的呢,「生嫉惡心,憎端正者」。到了這個時候,大家誰也瞧不起誰,於是麻煩來了,「忿諍」出現了。

  第六步,由於人類的憎恨心的出現,「甘泉自然枯涸」,然後地上有「地肥」生出來了什麼叫「地肥」,它大約和「地味」差不多,都是地上長得東西,具體什麼樣子誰也不清了。但是這個地厚大約比把上面所說的地味的味道要好一些,「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既然味道比先前的好吃,那麼我們的祖先便放開肚皮,大食一通,結果麻煩不斷,比前以長得更丑了(當然,少食的自然還是可以保持「色猶悅澤」的)。這樣一來,端正者輕視醜陋者,醜陋者憎恨端正者,大家都相互爭吵。這一吵壞了,把地肥又吵很很煩,它也「遂不復生」,被嚇跑了

  第七步,「其後此地復生粗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味道比前面的地肥要差一些,但人類總得填飽肚皮吧,於是「復取食之」。這樣一來,人類永遠飛不上天了,只能永久地呆在這個地方了。和上面一樣,美醜相惡,於是粗厚地肥亦不復存在。

  第八步,就是「此地生自然粳米」,而且「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我們老祖宗這么一吃,麻煩更大了,因為這「粳米」屬於五穀,這一吃不要緊,「便有男女」之別,而且彼此還產生了好感:「互共相視,漸有情慾,轉相親近」。一開始大家對這一現象還表示反對,時間長了,也就習以為常了,「極情恣欲,無有時節」。但在光天化日之下亂搞男女關系不好意思,怎麼辦呢?「遂造屋舍」,於是人類生了早期的房屋。事情還沒有完,緊接著,「玩習非法,淫慾轉增,便有胞胎」,就這樣人類便開始生育後代了。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出,佛教人類起源觀,與基督教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

  第九步,由於貪心的驅使,很多人開始積餘糧食,「竟儲積已,粳米荒穢」,接著地下只能生「糠糩」,而且這種東西也越見稀少,弄得大家很是苦惱。

  第十步,在這種沒有公糧可以食用的情況下,大家怎麼辦呢?於是便開始分地,這點有些像土地承包到戶,你干你的,我干我的,這樣多收與少收,就涇渭分明。收成不好的怎麼辦?就去偷人家的糧食,於是便發生了爭吵、打架斗毆事件。

  以上這十步,我們從歷史的角度進行考察,它非常類似於人類從早期的一切物品的公共所有的原始社會,向社會分工以及私有化產生的奴隸社會過渡的變遷史。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先把這個議題先放一放,在後面的諸篇中說不定會重新提及。

  在接下來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位主持公道的,且經過大眾推舉的共主,這就是經中所謂的「大王」,這位大王形體長大,顏貌端正,有威德」,它類似於人類早期社會的氏族首領。這位首領不過可以調解大家的糾紛,而且可以帶領大家去尋找食物。當然,我想,作為首領,它的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全體領民們的安全,不受他族的侵犯。經中說,這種領主,就是剎帝利的前身。

  那麼婆羅門是怎麼來的呢?有些人就舍家,入山林中去修道。大家見了歡喜,就去供養他。接著去山林里修道的人也漸次增加,於是,婆羅門就產生了。然而這些人並非都是那麼純潔,有的就到人間,「誦習為業」,就是專門念誦一些經咒,祭祀超度並以此為業。

  在這部經中,把作為第三等級的「吠舍」稱作「居士」,這些居士「好營居業,多積財寶」。作為第四種姓的首陀羅做什麼的呢?「有多機巧,多所造作」。按理說,這些都是些能工巧匠啊,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那位建師周那不就是干這一行的嗎?在當代來說,一些工程技術人員、工廠企業里的各種技術工人都是屬於這一塊的。他們的地位在當代來說是屬於「主人翁」階層啊。可是在印度把他們劃為最低一檔,實在是不合理。但是我想這是佛陀從這個種姓起源時所從事的職業,比如像農民屬於哪一等級,在這部《小緣經》中也沒有明確的劃分,但是,他們既然從事著並不低賤的工作,將農民階級劃入「吠舍」種姓,應該不會有大的出入。

  按照上面的分析,我們便看出從事建築、修理、服務、工程技術甚至是創造發明之類的職業,我們覺得這種所謂「首陀羅」的種姓並不低賤,反而有些崇高,因為他們幫助我們解決了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麻煩。比如說鞋子壞了,總不能一出毛病立馬扔掉,經過修補後再穿,這是傳統美德啊!但是後來的情況發生了變化。這些首陀羅真正的來源,應該是三種人。第一種,就是那些失去土地自由民,他們由於衣食無著,只得賣掉土地農民失地後,只得淪為奴僕。第二種,是那些早期的土著民,也就是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第三種是由戰爭而掠奪的俘奴,他們由士兵百姓兩部分組成。這些俘奴有的賞賜給戰勝的將領和王宮王臣,有的直接拿到人口交易市場上待價而沽。這些人的命運我們可想而知,即使是像古希臘時期富有才華的寓言家伊索,也逃避不了被販賣、被殺害的命運。首陀羅也是這樣,凡是像宰殺、挑死屍、除糞等那些最下賤最骯髒的累活苦活,都統統交給他們。

  我們的釋迦佛是主張種姓平等的,他宣稱首陀羅可以出家,與其他三種姓的比丘一樣,不會受到任何歧視和虐待。可以說,在當時那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作為最低種姓的首陀羅,只有加入到佛陀的僧團內,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平等自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