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釋悟澹
些許有半年之餘沒有見到榕樹了,機緣巧合,結緣於光孝寺,得見寺內幾顆大榕樹,心中甚是歡喜。
我出家的道場可謂是「三徑竹間,日華澹澹」之地。或許有人會論這「三徑」二字有些誇大,這個典故來源於王莽專政時,辭官回鄉之際,在園中辟三徑,唯與求仲、羊仲二人來往,在此有比喻退隱所居田園之意。
用「三徑」來形容我出家時的道場,我認為是最合適不過了,但是殊不知,當我以超然的心態去領悟光孝寺的幾顆榕樹之時,方才覺得這坐落在羊城中心的寺廟比起三徑,更多的是一座藝術的園林。
喜歡回歸於山水之間,但是又非常嚮往人文文化的氛圍,山林之樂伴著人文文化的底蘊,如果能參入佛學的博大精深,那可謂是人生的一大樂事,這種追求有嚮往過,這種嚮往是對人生態度的追求,更多的是對人生品質的要求,一點都不亞於魂牽夢縈。
光孝寺的道場特色就在於集園林之美、山林之綠、人文之雅和梵音之悅於一體。且不說其他,單單山林之綠,是叢林之綠無法相之媲美的。
不問路人,且看樹干,就知道光孝寺的那些榕樹有些年頭了,粗大的榕樹幹上,局部長滿了青苔,遙遙一見,在星星點點的陽光下,綠的新鮮,綠的惹人歡喜。
有人寄心松竹之間,有人寄心翠柳之上,也有人獨愛花魂,而我卻對榕樹情有獨鍾,卻鮮少與大家分享我喜愛榕樹之樂。
如果提到花,很多人都會知道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不以無人而不芳的蘭花、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的菊花、不為繁華易素心的梅花。但凡喜歡這些花木的人士,必定有其品德影響著靈魂,我喜愛榕樹亦是如此。
兒時,曾讀過《鳥兒的天堂》這篇文章,講的是江門有一風景獨木成林,這種植物就是榕樹。榕樹下垂的樹須一旦入土,就非常容易紮根,在我的印象中,北方極少看到這樣的樹木,也只有在南方才有這亮麗的風景線。
可以說榕樹具備著入土為安的一種情懷,曾聽過一位學者批判榕樹過於隨遇而安。但凡是事物都具備兩面性,為人做事都需要以擔待的胸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榕樹的紮根落地,穩定根基之德皆可是我們為人處事的榜樣。不管是出家人修行也好,還是年輕人成長曆練也罷,在這個繁華的世界中,都需要一種穩的品質,這種穩來源於踏實進取,除去浮躁之行。
看到榕樹,忽然想起了師父當初給我取名取一「澹」字,寓意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其實面對種種,無論是身體力行,還是所感所悟,我都缺乏「打基礎」的實際行動,浮躁中缺乏自抑,就好比湖邊的柳絮一般,隨風飄擺不定。
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穩重才能攝受我們心中的那份浮躁,仰望著光孝寺的榕樹,頓時覺得自己無比渺小。一座寺廟,不知道有多少高僧大德先有栽樹的根基,才有後者乘涼的穩定與自若,我們生在繁盛的年代,更需要珍惜眼前的福報。看著香煙裊裊的光孝寺,我被這散發出悠遠的佛教底蘊深深震撼了,一如這在繁華中淡然的榕樹。
出家人無家處處是家,無論家在何處,只要修行之心紮根落地,才可能有心靈上真正的家。得一份安心,我慶幸自己能夠拋除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之中去讀這本無字之書,並用他們的品格去影響著自己,在榕樹上我不僅僅是看樹的品質,同時也在瞻仰那些在光孝寺紮根植福的前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