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十五)~B 種德師徒間的對話

(二)種德師徒間的對話

  與那部《阿摩晝經》中所描述的相似,這位種德婆羅門也有著顯赫的身世,對於吠陀諸種聖典都能諷高誦自如,而且對看相很內行,對於祭祀儀禮之事更可謂是行家裏手。他擁有五百位弟子,有著一個瞻婆城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他可謂生活無憂,所行無礙。

  說來也巧,這一佛陀帶著眾多弟子來到瞻婆城,住在了伽伽池的側畔。這個伽伽池遍植蓮花,可謂百蓮競開,爭奇鬥豔。佛陀到這里來什麼呢?是不是專為度化種德婆羅門而來,還是順道經過?這個需要從其他經典中加以引注。

  城中的那些文武官員乃至平民百姓,聽說那位具有大威德的佛陀來了都很開心,因為他們都知道,佛陀具足十號,所證境界殊勝,於是大家都相互招呼著,像趕集似的,一齊擁向佛陀所居的伽伽池方向而來

  而此時這位種德婆羅門,正在高高的城樓之上喝早茶。當他看到有大批民眾朝著伽伽池的方向涌去,覺得很奇怪,於是他就問手下人:「這些人都怎麼啦,他們這是要到哪兒去啊?」手下人也摸不清是啥原因,後來一打聽,方才鬧明白,這是要去探視一個叫瞿曇的修道人

  於是侍者就如實向種德婆羅門報告了剛才所打探到的一切。

  這個老婆羅門聽後,就對侍者說:「你去傳達我的口諭,讓他們稍等一會,我隨後就到!」

  這個老婆羅門於是就下樓更衣,然後步出門外,准備上車而去。可是迎面被他的五百弟子們擋住了去路。他的弟子們都問道:「師父,您這是要上哪兒啊?」

  其實,弟子們師父要上哪兒去難道有所不知么?他們這是在明知故問的。

  老婆羅門一聽,就說有位了不起佛陀來了我們這兒,我這就准備去拜望他一下。

  弟子們一聽,說師父您可萬萬去不得啊,為什麼呢?於是他們列舉了如下的理由:

  第一,照理來說,您是主,他是賓,賓應主動去見主的,這是規矩

  第二,師父您七世以來的父母都血統純正,並不被人所輕毀。

  第三,師父您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對於白發異學的三部吠陀聖典,都諷誦通利,種種的經書均能分別了解,對於世典的幽微的,都沒有不綜練。

  第四,您又能善察大人的相法,瞻相吉凶(占卜人的命運),以及祭祀儀禮都精通。

  第五,您顏貌端正,具有像梵天那樣的相貌

  第六,您在戒德的修持上,智慧成就

  第七,您能說柔和之語辯才可謂無礙,對於義味的修證都可得清凈

  第八,您身為大師弟子眾多,為人師表,教導有方,弟子們多有成就

  第九,您享有崇高威望,方圓千里,沒有不仰慕您的大名的;四方的學者皆來請受,皆來問諸技術祭祀之法等事,你都能夠給予一一解答。

  第十,您是被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所恭敬供養贊嘆之人,深得二位國王崇信

  第十一,您富有財寶,庫藏盈溢,可謂富可敵國。

  第十二,您智慧明達,所言通利,無有怯弱

  凡此等等,反正弟子們羅列了一大堆理由,目的有一個:師父啊,那個地方您是萬萬去不得,您一旦去了,不止您一人威嚴盡失,連我們這些當弟子的臉上都無光彩啊!

  可是這位種德婆羅門卻有著自知之明,他堅持要去拜見佛陀,他的理由是:

  第一,我雖說具備你們所說的那些功德,但是與佛陀相比,還差一大截呢。那位沙門瞿曇七世以來的父母,也同樣純善,並不被人所輕毀的。

  第二,沙門瞿曇的顏貌很是端正,出身於王族中血統純粹而高貴的剎帝利種。

  第三,他降生在在尊貴家族,但並不貪慕榮華富貴卻能舍家求道。

  第四,沙門瞿曇的光色具足,無復殊勝,而他卻能舍家求道。

  第五,沙門瞿曇生為財富之家,有大的威力,然而卻能去出家學道

  第六,沙門瞿曇具足了賢聖之戒,成就智慧

  第七,沙門瞿曇言為柔軟和雅。

  第八,沙門瞿曇乃為眾人的導師弟子遍布大千。

  第九,沙門瞿曇乃永滅欲愛,並遠離浮躁,所有的憂畏都已滅除,人見人贊,人見生歡心、和悅心、稱善心,都善說行報,從來不會出口傷毀我們婆羅門

  第十,沙門瞿曇乃恆常受波斯匿王以及頻婆娑羅王禮敬供養

  第十一,沙門瞿曇乃被沸伽羅娑羅婆羅門所禮敬供養(在前面的《阿摩晝經》所提到的那位婆羅門),也為眾多聲望顯赫、大名鼎鼎的婆羅門供養

  第十二,沙門瞿曇的弟子都是聲聞弟子所宗奉,都受其禮敬供養,也被諸天,以及其餘的鬼神們所恭敬的;許多國家的人對他都是贊嘆、供養有加。

  第十三,沙門瞿曇乃授與波斯匿王以及頻婆娑羅受持三歸五戒

  第十四,沙門瞿曇乃授與沸伽羅娑羅婆羅門等眾多大婆羅門三歸五戒

  第十五,沙門瞿曇的僧俗弟子受持三依五戒

  第十七,沙門瞿曇遊行之時,都被一切人所恭敬供養

  第十八,沙門瞿曇所到的城郭聚落被人供養

  第十九,沙門瞿曇所到之處,那些非人、鬼神都不敢來觸惱擾害。

  第二十沙門瞿曇所到之處,其地方的人民都看見其光明都能聽到天樂的聲音

  第二十一,沙門瞿曇如果想離開哪個地方的話,大家都會依依不捨,都會涕泣而送。

  第二十二,沙門瞿曇初出家時,父母都涕泣,都愛惜而戀恨。

  第二十三,沙門瞿曇少壯時去出家,能夠捨棄各種飾好之物以及種種財富

  第二十四,沙門瞿曇能捨棄成就轉輪王之位,而出家學道;如果他不出家的話,當會君臨天下,統領民物,我們都將屬於他的子民。

  第二十五,沙門瞿曇,乃能明解梵法(即梵壇之法,梵壇為在梵天所行的罰法。如梵王在其宮前設一個壇,天神如有如法的話,就令其立在於壇上,其餘的天神都不和他語談來往),能為他人說此法也能梵天往返言談。

  第二十六,沙門瞿曇三十二相都皆具足

  第二十七,沙門瞿曇,其智慧通達,從無怖畏。

  如此等等,種德婆羅門列舉了這么多的理由,目的也只有一個:我應去拜見佛陀而不他來拜見我種德。這位瞿曇現在到此瞻婆城的伽伽池側,對於我來說,他是我的尊者,同時也是一位貴客,我應該去覲見他

  弟子們老師口氣說出倍於他們的理由,也就無話可說了。但是他們心裡還是滿腹狐疑:那個沙門,真得像老師說得這么高大嗎?看來我們也要跟著師父一起去看個究竟。

  於是種德婆羅門帶領著眾徒,就一路緩緩地朝著佛陀所居之處而來

(三)種德與佛陀的對話——關於五法

  其實這位種德婆羅門,在拜見佛陀的同時,心裡面還是有一定的顧慮。他顧慮什麼呢?因為他除了對自己的婆羅門法那一套很精通以外,對於其他領域內的知識他也所知甚少。他所擔心的是在與佛陀的一些對話中,假如佛陀提出問題他卻回答不上來,那樣後果是很嚴重的,主要會使他名聲與威望受到影響。

  其實佛陀打老遠就看出了這位種德婆羅門的心思,佛陀替人著想,像這位具有較高威望和身份婆羅門,如果不是故意為難佛陀或者惡意誹謗僧團,佛陀決不會讓他難堪的。因此待問訊過自己之後,便很客氣地對種德婆羅門說:「你自想的,我會滿你所所願的。」

  種德婆羅門聽後,心裡覺得很納悶:奇怪啊,這個沙門瞿曇竟然有這么大神通啊,他連我心裡面想什麼都搞得一清二楚,看來真是不得了啊!

  佛陀就問種德說:「你們的婆羅門法,要成就幾種法,所言誠實,才能不虛妄呢?」佛陀這次不談佛法,而是與這位種德婆羅門談起了婆羅門法,而這也正是種德婆羅門所擅長的。

  這位種婆羅門一聽,正中下懷啊,於是他底氣一下子就足了起來,他於是端身正坐,回過頭來看了看在場的那些大眾,就熙怡而笑,然後侃侃而談——

  婆羅門關於「五法」內容

  ——我們婆羅門,必須成就五法,所言至誠,而沒有虛妄。那五法呢?

  第一,種姓,七世以來的父母都純屬正統而沒有混雜其它種族的血統,且從不被人輕雜。

  第二,諷誦,對於異學的三部聖典,都諷誦通利;種種的經書,都盡能分別,對於那世典幽微的沒有不綜練,又能善於大人的相法,能明察人的吉凶,通於祭祀儀禮。

  第三,端正,是指顏貌端正,長相圓滿,無有缺失。

  第四,持戒,就是對於本教門的戒條恆持具足

  第五,智慧,就是智慧通達,無有障礙

  佛陀聽後,稱讚不已,說好啊,種德,你們婆羅門能夠擁此此五法,不容易啊!

  接著佛陀提出一系列問題,種德也作了相應的作答——

  問題1:這五法當中,如果捨棄其中一法,那麼還能被稱作是婆羅門嗎?

  回答1:可以啊,為什麼呢?把第一個捨棄了(即捨棄種姓),可以稱作婆羅門的。

  問題2:如果此五法中,再捨棄掉其一而剩其三,可以稱作婆羅門嗎?

  回答2:可以啊,把種姓、諷誦捨棄了,也可以稱作婆羅門的。

  問題3:如果把此五法再捨棄一個,只剩下兩項,可以稱作婆羅門嗎?

  回答3:可以啊,把種姓、諷誦、長相都去除了,可以稱作婆羅門的。

  問題4:如果在剩下的二法中再去除一法,那麼可否稱作婆羅門嗎?

  回答4:不可以的!為什麼呢?因為戒,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戒,有戒有智,然後所言誠實,沒有虛妄我就稱他叫婆羅門。如果兩項中少了任何一項,就不能稱作婆羅門了。

  我們從上面的四個一問一答中,便可以看出來了,其實婆羅門對於戒律智慧(佛教里稱為般若)還是相當重視的,如果丟失了其中的任何一項,那麼連當婆羅門的資格都喪失了。

  不過種德婆羅門所帶的那些弟子們不完全認同他的觀點,甚至表達了他們的強烈不滿。他們都對種德婆羅門說:「老師,瞧您都在說些什麼啊?如果在五法中,少了三法,而只剩下持戒智慧還可以稱作婆羅門的話,那麼是不是凡是能夠做到持戒智慧的人,都可以稱作婆羅門了呢?」他們說完這些話之後,就開始鬧場起鬨。

  其實弟子們的意思也很明確,在他們看來,種姓出身、長相好、會諷誦經典,這些都可以說是他們的強項,也是他們的天生優勢所在。而反觀持戒智慧,則成了他們的軟肋(弱項),因此,他們對老師的表態當然很是不滿意啦!

  此時,種德婆羅門終於忍不住發火了,他對弟子們說:

  「現在有一個叫鴦伽的年輕婆羅門,就處於大家之中。不瞞大夥說,他就是我的外甥!你們看見了嗎?在座的各位從相貌上講,除了這位沙門瞿曇以外,其餘的各位可以說沒有一個人在顏貌上能夠超過我的外甥的。他長相雖好,可是他殺生、偷盜、淫逸、無禮、虛妄欺誑,縱火燒人,一句話,就是無惡不作之徒!你們看看,雖然他種姓純正,雖然他精於諷誦經典,雖然他容貌堂堂一表人材,可是他卻是萬惡之徒,你們說說看,你還有什麼用處?!」

  一頓話,說得這五百個婆羅門都默然無語,因為他們實在已無話可說了

  佛陀聽了種德婆羅門的一番話,深表贊同:「善哉!善哉!種德,你說得對啊!正如你所說的那樣,有戒就會智慧,有智慧就會有凈戒。種德!它們就好比我們用雙手洗手,左手能凈右手,右手能凈左手,少一隻手都洗不幹凈的。婆羅門對於所說觀點,我表示同意,並由衷贊嘆。對於我們僧團來說,如果戒與慧都具足的人我就稱他為比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