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十八)~A 一、天經

漫說《中阿含》(十八)

(卷十八)

一、天 經

  說法地點支提國水渚林

  參加人員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說他未成正道之前,曾依遠離之處而獨住.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因此,能得生光明,能見形色;也能和那些天神共集會、相慰勞,乃至知道是否轉生此天等八事。

  這部《天經》所講的,與卷十七中的《長壽王本起經》的後半部分,即有關「十一患」部分,有著相之處。它所講的主題實際上也就是開天眼或者是見道之後所自然得到的某種神通佛陀是在一次集會中,向弟子們述說自己未成佛前的一些情形。根據佛陀的說法,在未真正見道之前,也是具備一定的神通的,但是這種神通並不究竟,是受到各種條件限制的。正如在前面的《長壽王本起經》中,得「光明」,然後繼而「見色」,是可以達到的。但是很快就消失了,這就需要進一步精勤修行。需要修達什麼境界呢?就是要真正達到「我智見極大明凈」——智慧知見需要達到最高的層次纖毫染污都沒有。如何修行呢?即「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但是修行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我們在系列阿含經之中,所見到頓悟情形的,畢竟還是少數。即使有些人一下子獲得了什麼什麼果位,但是這些果位其實並不究竟,所謂「立地成佛」之類的說法,事實很難成立。佛陀在經中也多次提到,他的成佛經歷很是漫長,甚至可以用「累劫」來形容。即便在成佛之前,很多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徹底究竟的解決。

  以下八個方面,是世尊成佛之前有關修行境界的遞進描述。在這些描述中,主要是與諸天神之間的一些交往情況的記載。具體如下:

  1、通過精勤修行,「即得光明,便見形色」,但是「未與彼天共同集會,未想慰勞,未有所論說,未有所答對」。在這裡,便可知所得的「光明」與所見的「形色」並不究竟,因此與諸天聊天的資格都不具備

  2、通過修行後,第一個標准達到了,但是還是「不知彼天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

  3、當第二個層次達到了,仍「不知彼天如是食、如是受苦樂」。

  4、當第三層次達到後,卻仍「不知彼天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命盡」。

  5、上述標准達到後,卻「不知彼天作如是如是業已,死此生彼」。

  6、「然我不知彼天、彼彼天中」,就是說諸天死後去處搞明白了,但是具體生在何處,卻還是搞不清

  7、當把第六點搞清楚後,卻「不知彼天上我曾生中、未曾生中」,就是搞不清自己前世有沒有在天上生活過。

  8、最後一點,把天上的所有情況都搞清楚了,把自己的前世情況也搞清楚了。

  通過以上這八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從第一至第八,雖然在語句上有些重復,甚至顯得有些拖泥帶水,但是我們需要明白,從第一層躍至第二層,這中間需要多少的精勤修行,真可謂思索思索再思索,最後見到了真正的光明與形色,而且智慧知見到真正做到了清凈無染。到此時,我們便可以獲得了真正的天眼通,可以望穿時空,看透三世——不僅把自己的三世搞得很清楚,而且把一切人的前世後世有情況都搞得透徹見底。

  那麼,如何做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或者神通呢?當然,佛的境界我們不能妄加揣測,但是我在此不妨作個比喻就好像我們晚上天上的星星。當城市大氣污染嚴重的時候,我們甚至連星星的影子都見不到;但是我們到了高原西藏,到了西北邊陲,或者在偏遠山區,那時我們晚上再來看星星,便可見滿天星斗,令人心情格外激動。有的城市簡直整年看不到藍天,一年四季灰濛蒙的一片。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那是為我們的大氣環境被嚴重污染了。如果我們花大力氣,將這些污染大氣的有毒物質全部清除掉呢?那麼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必然是蔚藍的天空與燦爛的星空,甚至僅憑我們的肉眼就可以看得很遠很遠。天空本來是蔚藍的,星空原本就是燦爛的,它根本沒有改變,甚至從古至今從來沒有改變過。但是為什麼今天我們見不到藍天星空了呢?原因天上有烏雲,有厚厚的污染源,把原本美好大自然給蒙蔽了。其實佛性,或者說天眼也是一樣,我們原本就是具備的。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就是要通過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我們的妄知妄念,修正我們的各種壞習慣毛病,然後回歸到原本屬於我們的那塊清凈田園凈土之中去。因為那塊清凈之地,原本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我們原本就是它的主人,只是因為無始的毛病習氣把我們的雙眼蒙蔽了,使我們無法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因此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講「佛性清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大多數人無法認識到這一點,只好一步一步來,從頭開始,逐步逐步地修,「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對於普通平凡人來說,只能如此了。

  若你要問: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那麼我就一句話來回答你——找回你自己!(09.03.2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