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二十八)~A 一、諸法本經

漫說《中阿含》(二十八)

(卷二十八)

一、諸法本經

  說法地點舍衛國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教諸比丘,有關於異學所問的一切諸法如有人問:本、和、來、有、上主、前、上、真、訖等諸問題時,就應回答:欲、更樂、覺、思想、念、定、慧、解脫涅槃;又提示出家學道而欲得苦邊的話,應當要修習所謂學道心、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凈想、惡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等,可以得知世間之習、滅、味、患、出要如真。

  在寫本文之前,我說說一件事,也算是題外話吧。前兩天有位法師很有學問,見我在寫阿含系列隨筆,順口贊嘆了我幾句。我聽後,心裡美滋滋的,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了——事先聲明一下,我的境界遠沒有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地步,一句贊嘆之語就把我撂倒了。在贊嘆之餘,他向我提出一個意見,說「研究四阿含,一定要站在大乘的立場上,因為阿含經是兼攝大小乘的」。我覺得他後句話相當正確,將四阿含判為小乘,不僅出於教理方面的原因,或許有著佛教順應統治者,或者更快融入到正宗思想體系之中的政治考量。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不僅是一位學修卓著的佛學大師,同時他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在一時期內,他與隋暘帝保持著密切關係。因此智者大師在判教時,是否摻入了其他非教理因素,尚需要進一步研究。我的意思是,當我們換一種方式去看待同一件事物時,往往會獲得嶄新的視角。

  對於這位法師的意見,我的確表示了十分地迷惑不解:研究四阿含,為什麼要站在大乘的立場上呢?我個人的觀點是,對於四阿含,它既有弘法利生的因素也有自利自修的成份。因此不能簡單地用大乘小乘框框來加以判別與取捨。我們處事為人時,指導思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若先定下基調,那麼偏見往往就如期伴隨,就好像我們帶著有色眼鏡去看世界世界的顏色永遠都不與我們鏡片中所反映的顏色完全一致。為了還原一個真實世界我覺得還是把架在我們鼻樑上的有色眼鏡拿掉吧,只要我不是色盲,我總會比較準確地辨別出我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顏色。因此我以為,無論是讀經還是作佛學研究,如果將預先劃一個圈,先入為主,那麼所得出的結論或所領悟出來的經義,難免會出現偏頗。最好的方法是,順其自然,不要忙著先修水渠,水到自然成,用不著那麼費精神

  這部諸法本經》,它實際上闡述的是一個回答別人提問時的方法論問題。我們從經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佛陀每時每刻都在教導著弟子,一方面是要如何完善自己,如何滅除自己的各種煩惱,爭取早日把自家的麻煩及早解決乾淨;另方面,也教導弟子們如何度脫眾生方法與技巧。如果一定要用小乘標准來套,那麼,佛陀教導弟子們如何做如何修,應該是小乘;而弟子們運用各種善巧方便去度化民眾乃至異學,就應屬於大乘行為。這二者矛盾嗎?並不矛盾。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砍刀磨得不鋒利,又如何在短時間內砍到更多的柴火?有關說法技巧方面,佛陀是我們所有比丘比丘尼的導師。我們稍稍涉獵一下經典,其中恰如其分的譬喻俯拾即是,真是讓人嘆服不已。

  那麼,佛陀是如何教導弟子們的呢?佛陀首先假設了一個命題,就是如果有異學外道來向比丘們請教這樣一個問題:「一切諸法何為本?」那麼,作為比丘應該作怎樣的回答才是準確無誤和簡明扼要的?佛陀在下面的經文中,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步步分解:

  1、一切諸法何為本?回答:以欲為本——欲,就是慾望,欲求。

  2、一切諸法何為和?回答:以更樂為和——和,起因義;更樂,即觸。

  3、一切諸法何為來?回答:以覺為來——來,會合義;覺,感受、領納義。

  4、一切諸法何為有?回答:以思想為有——有,即生成義;思想,作意義

  5、一切諸法何為上主?回答:以念為上主——上主,即增上義;念,即正念

  6、一切諸法何為前?回答:以定為前——前,即先頭,上首;定,即禪定

  7、一切諸法何為上?回答:以慧為上——上,最上;慧,即智慧

  8、一切諸法何為真?回答:以解脫為真——真,即真實、根本。

  9、一切諸法何為訖?回答:以涅槃為訖——訖,即窮盡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此九個回答,以欲為始,以涅槃為終,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們為什麼會流轉於生死原因是我們的慾望太多了,今天要這個,明天要那個,吃了山珍海味還不夠,又要變著法兒去吃那些新鮮花樣;煮了吃不癮,還要活著吃;「騎著騾子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哪裡有個邊呢?我們說「慾壑難填」,真是一點也不假。坦率地說,要想修行要想學佛佛教的一些道理不懂沒有太大關係,你首先得把我們那些亂七八糟的慾望之念給淡化掉,乃至慢慢消除掉。如果我們信佛是為了陞官發財是為了長壽平安我覺得這種信佛的初衷與佛法的初衷還是有距離的。我們信佛奉佛的目標是什麼?是往生極樂凈土嗎?不完全是,因為凈土是一個修行的中轉站而已,它不是最終目標。那麼最終目標是什麼?就是涅槃。因此經中說

  「欲為諸法本,更樂為諸法和,覺為諸法來,思想諸法有,念為諸法上主,定為諸法前,慧為諸法上,解脫諸法真,涅槃諸法訖。」

  在教導了比丘們如上的道理之後,佛陀開始進一步對弟子們說:

  「習出家學道心,要無常想,習無常苦想,習苦無我想,習不凈想,習惡食想,習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習死想,知世間好惡,習如是想心;知世間習、滅、味、患、出要知真,習如是想習。」

  世尊最後對弟子們說:「如果你們能夠做到這些,那麼,這就叫做比丘斷愛除結,正知正觀諸法。這時候,我就可以明確無誤地告訴你們:你們已經抵達痛苦的邊際了(滅盡諸苦)!」

  (界定,2009年6月9日)

THE END